外國名人勤奮努力的小故事「」
導語:所有成功都離不開汗水,離不開勤奮。無論是否擁有天賦,勤奮永遠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是外國名人勤奮努力的小故事,歡迎閱讀。
外國名人勤奮努力的小故事一:
15歲時,就以獲得金獎章的優(yōu)異成績從中學畢業(yè)。她的父親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學攻讀過物理學,父親對科學知識如饑似渴的精神和強烈的事業(yè)心,也深深地薰陶著小瑪麗。她從小就十分喜愛父親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長大后她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更使她充滿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學世界探索。但是當時的家境不允許她去讀大學。19歲那年,她開始做長期的家庭教師,同時還自修了各門功課。這樣,直到24歲時,她終于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她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貫注地聽每一堂課,艱苦的學習使她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好,但是她的學習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這不僅使同學們羨慕,也使教授們驚異,入學兩年后,她充滿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30名應試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優(yōu)異成績,考取了數(shù)學學士學位。
外國名人勤奮努力的小故事二:
愛因斯坦就是一位從“笨瓜”到科學巨人的典型。愛因斯坦幼年時是出了名的“弱者兒”,3歲還不會說話!讀書時是不愛玩耍的討厭的學生。6歲時,被老師叫到名字,竟呆若木雞,引來一片輕蔑的笑聲:“差勁的笨瓜”。當時老師給他的評語是:“智力遲鈍,話說不清楚,成不了才。”讀中學時,教導主任給他下了個結論:“干什么都一樣,反正一事無成。”考大學時,語文和生物竟然不及格,不得不補習一年??磥韾垡蛩固谷蘸蟪蔀榭茖W奇才,絕不是靠早慧,而靠著一顆勤奮好學,勇于獨立思考,不斷探索的心!
外國名人勤奮努力的小故事三:達?芬奇畫蛋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意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xiàn)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睆拇?,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jīng)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于創(chuàng)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外國名人勤奮努力的小故事四:
貝多芬他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幸運兒,早在年輕的時候,他的雙目就失明了??梢韵胂螅劬κ切撵`的窗口,沒有心靈窗口的他又怎么從事音樂事業(yè)呢?但他并沒有放棄,相反,他發(fā)奮努力。終于,一份汗水,一份收獲,貝多芬走上了鋪滿鮮花的.舞臺,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大音樂家,到達了勝利的彼岸。
外國名人勤奮努力的小故事五: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xiàn)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從那以后,母親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fā)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于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于經(jīng)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是名列前茅。最后,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醫(yī)學院。大學畢業(yè)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精學的研究。最后,終于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yī)學獎的領獎臺。
現(xiàn)代外國名人勤奮故事
1、 牛頓煮懷表
牛頓研究學問非常專心。有一次,朋友請客,席間,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囑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見牛頓回來,只好去看個究竟。
原來牛頓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項實驗的做法,到家后,就一頭栽進實驗室,做起實驗,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干二凈。
又有一次,他餓了,煮雞蛋吃,卻一邊想問題,一邊把雞蛋放進鍋子中,等問題解決了,想吃雞蛋時,揭開鍋蓋,撈起的竟是自己的懷表。
2、撲在書上的高爾基
高爾基,前蘇聯(lián)大文豪,列寧稱他是“無產(chǎn)階級藝術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沙俄時代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寄養(yǎng)在外祖母家。因為家庭極為寒,他只讀過兩年小學。10歲時就走入冷酷的“人間”。他當過學徒,搬運工人,守認人,面包師。
還兩度到俄國南方流浪,受盡苦難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歡讀書,在任何情況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機會,撲在書上如饑似渴地讀著。如他自己所說:“我撲在書,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
他為了讀書,受盡了屈辱。
10歲時在鞋店當學徒,沒有錢買書,就到處借書讀。那時的學齡前徒,實際上是奴仆:上街買東西,生爐子,擦地板,洗菜帶孩子……每天從早晨干到半認。在勞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燈,堅持讀書。老板娘禁止高爾基讀書,還到閣樓上搜書,搜到書就撕碎。
因為讀書,還挨過老板娘的毒打。高爾基為了看書,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說過:“假如有人向我提議說:‘你去廣場上用棍棒打你一頓!’我想,就是這種條件,我也可以接受的?!庇捎诟郀柣簧琊囁瓶实刈x書,勤奮不懈地努力,他寫下了大量有影響的作品。
3、伽利略好奇善問
伽利略是意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fā)現(xiàn)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物運動規(guī)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
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非常好奇,也經(jīng)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行星為什么不沿著直線前進?”一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shù)學家利奇來比薩游歷,他就準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于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關于杠桿的定理。
4、瑪麗?居里
1895年7月25日比埃爾?居里與瑪麗?居里結婚?,旣?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生于沙皇俄國統(tǒng)治下的華沙,父親是中學教員。
16歲她以金質(zhì)獎章畢業(yè)于華沙中學,因家庭無力供她繼續(xù)讀書,而不得不去擔任家庭教師達六年之久。后來靠自己的一點積蓄和姐姐的幫助,于1891年去巴黎求學。在巴黎大學,她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勤奮地學習,經(jīng)過四年,獲得了物理和數(shù)學兩個碩士學位。
5、愛迪生
愛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項發(fā)明。他為了發(fā)明電燈,閱讀了大量資料,光筆記就有四萬多頁。他試驗過幾千種物質(zhì),做了幾萬次實驗,才發(fā)明電燈。
外國名人勤奮故事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就是一位從“笨瓜”到科學巨人的典型。愛因斯坦幼年時是出了名的“弱者兒”,3歲還不會說話!讀書時是不愛玩耍的討厭的學生。6歲時,被老師叫到名字,竟呆若木雞,引來一片輕蔑的笑聲:“差勁的笨瓜”。當時老師給他的評語是:“智力遲鈍,話說不清楚,成不了才?!弊x中學時,教導主任給他下了個結論:“干什么都一樣,反正一事無成?!笨即髮W時,語文和生物竟然不及格,不得不補習一年??磥韾垡蛩固谷蘸蟪蔀榭茖W奇才,絕不是靠早慧,而靠著一顆勤奮好學,勇于獨立思考,不斷探索的心!
賦予小愛因斯坦這顆“心”的人,顯然不是學校教師,而是他的母親。從小這位“笨瓜”的父母就從沒有放棄過他,媽媽寶麗妮不以兒子笨為恥,總想方設法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常人所看不到的東西,父母倆一有空就帶“小笨瓜”去郊游,開發(fā)他的心靈,父親經(jīng)常送他小禮物,他8歲生日,父親給了他一個羅盤,“小笨瓜”出人意料地從羅盤及指針中間提出了二、三十個問題,就是這個小小羅盤在他心里埋上了日后發(fā)芽成才的科學的種子。是父母造就了一代偉人。
牛頓
牛頓愛好制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鐘,計時較準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發(fā)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xiàn)了彗星。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jīng)常受到歧視。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里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有一次課間游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并罵他笨蛋。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刺激,憤怒極了。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fā)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過刻苦鉆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門捷列夫與元素周期表
宇宙萬物是由什么組成的?古希臘人以為是水、土、火、氣四種元素,古代中國則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之說。到了近代,人們才漸漸明白:元素多種多樣,決不止于四五種。18世紀,科學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種,如金、銀、鐵、氧、磷、硫等,到19世紀,已發(fā)現(xiàn)的元素已達54種。
人們自然會問,沒有發(fā)現(xiàn)的元素還有多少種?元素之間是孤零零地存在,還是彼此間有著某種聯(lián)系呢?
門捷列夫發(fā)現(xiàn)元素周期律,揭開了這個奧秘。
原來,元素不是一群烏合之眾,而是像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按照嚴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著,怎么排列的呢?門捷列夫發(fā)現(xiàn):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性質(zhì)相似相近;而且,元素的性質(zhì)和它們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變化。
門捷列夫激動不已。他把當時已發(fā)現(xiàn)的60多種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質(zhì)排列成一張表,結果發(fā)現(xiàn),從任何一種元素算起,每數(shù)到8個就和第一個元素的性質(zhì)相近,他把這個規(guī)律稱為“八音律”。
門捷列夫是怎樣發(fā)現(xiàn)元素周期律的呢?
居里和夫人
比埃爾·居里(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個醫(yī)生家庭里。在他的兒童和少年時期,性格上好個人沉思,不易改變思路,沉默寡言,反應緩慢,不適應普通學校的灌注式知識訓練,不能跟班學習,人們都說他心靈遲鈍,所以從小沒有進過小學和中學。父親常帶他到鄉(xiāng)間采集動、植、礦物標本,培養(yǎng)了他對自然的濃厚興趣,學到了如何觀察事物和如何解釋它們的初步方法。居里14歲時,父母為他請了一位數(shù)理教師,他的數(shù)理進步極快,16歲便考得理學學士學位,進入巴黎大學后兩年,又取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880年,他21歲時,和他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體的特性,發(fā)現(xiàn)了晶體的壓電效應。1891年,他研究物質(zhì)的磁性與溫度的關系,建立了居里定律:順磁質(zhì)的磁化系數(shù)與絕對溫度成反比。他在進行科學研究中,還自己創(chuàng)造和改進了許多新儀器,例如壓電水晶秤、居里天平、居里靜電計等。1895年7月25日比埃爾·居里與瑪麗·居里結婚。
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生于沙皇俄國統(tǒng)治下的華沙,父親是中學教員。16歲她以金質(zhì)獎章畢業(yè)于華沙中學,因家庭無力供她繼續(xù)讀書,而不得不去擔任家庭教師達六年之久。后來靠自己的一點積蓄和姐姐的幫助,于1891年去巴黎求學。在巴黎大學,她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勤奮地學習,經(jīng)過四年,獲得了物理和數(shù)學兩個碩士學位。
居里夫婦結婚后次年,即1896年,貝可勒耳發(fā)現(xiàn)了鈾鹽的放射性現(xiàn)象,引起這對青年夫婦的極大興趣,居里夫人決心研究這一不尋常現(xiàn)象的實質(zhì)。她先檢驗了當時已知的所有化學元素,發(fā)現(xiàn)了釷和釷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她進一步檢驗了各種復雜的礦物的放射性,意外地發(fā)現(xiàn)瀝青鈾礦的放射性比純粹的氧化鈾強四倍多。她斷定,鈾礦石除了鈾之外,顯然還含有一種放射性更強的元素。
? 居里以他作為物理學家的經(jīng)驗,立即意識到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放下自己正在從事的晶體研究,和居里夫人一起投入到尋找新元素的工作中。不久之后,他們就確定,在鈾礦石里不是含有一種,而是含有兩種未被發(fā)現(xiàn)的元素。1898年7月,他們先把其中一種元素命名為釙,以紀念居里夫人的祖國波蘭。沒過多久,1898年12月,他們又把另一種元素命名為鐳。為了得到純凈的釙和鐳,他們進行了艱苦的勞動。在一個破棚子里,日以繼夜地工作了四年。自己用鐵棍攪拌鍋里沸騰的瀝青鈾礦渣,眼睛和喉嚨忍受著鍋里冒出的煙氣的刺激,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提煉,才從幾噸瀝青鈾礦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鐳。由于發(fā)現(xiàn)放射性,居里夫婦和貝可勒耳共同獲得了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年,比埃爾·居里因車禍不幸逝世,年僅47歲。比埃爾·居里去世后,居里夫人忍受著巨大的悲痛,接任了她丈夫在巴黎大學的物理學教授職位,成為該校第一位女教授。她繼續(xù)放射性的研究工作。1910年,她和法國化學家德別愛爾諾一起分析出純鐳元素,確定了鐳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她還測出了氡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變的系統(tǒng)關系。由于這些重大成就,又榮獲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僅有的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居里夫婦親自體驗了鐳的生理效應,他們曾不止一次地被鐳射線燙傷。他們與醫(yī)生一起研究將鐳用于治療癌癥,開創(chuàng)了放射性療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她為了自己的祖國波蘭和第二祖國法國,參加了戰(zhàn)地衛(wèi)生服務工作,組織X光汽車和X光照相室為傷兵服務,還用鐳來治療傷兵,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外近代名人勤奮好學的故事短篇事例愛迪生、牛頓、華羅庚、魯迅
1、牛頓“大暴風中算風力”
有一天,天刮著大風暴。風撒野地呼號著,塵土飛揚,迷迷漫漫,使人難以睜眼。牛頓認為這是個準確地研究和計算風力的好機會。于是,便拿著用具,獨自在暴風中來回奔走。他踉踉蹌蹌、吃力地測量著。幾次沙塵迷了眼睛,幾次風吹走了算紙,幾次風使他不得不暫停工作,但都沒有動搖他求知的欲望。他一遍又一遍,終于求得了正確的數(shù)據(jù)。他快樂極了,急忙跑回家去,繼續(xù)進行研究。
有志者事竟成。經(jīng)過勤奮學習,牛頓為自己的科學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不久,牛頓的數(shù)學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歲時發(fā)明了微分學,二十三歲時發(fā)明了積分學,為人類科學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
2、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12歲那年,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愛迪生開始在一趟列車上做報童。他每天凌晨早早登車,常常是晚上8、9點鐘方回到家里,盡管累了一天,他還不肯休息,在實驗室里一呆就是半夜。后來,他覺得賣完報的空余時間浪費掉了實在可惜,正巧列車上有一間吸煙室未被利用,經(jīng)車長同意,愛迪生就把自己的實驗室搬到了列車上,利用一切閑暇來做實驗。
在列車上做報童的日子里,他還學會了使用印字機,自己創(chuàng)辦了一份獨具特色的報紙。然而,這樣的日子沒有堅持多久,不幸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在一次行車中,由于列車震動過大,一瓶白磷摔在地上自燃起來,多虧及時撲救才沒有發(fā)生大的損失,氣急敗壞的車長狠狠地抽了他一耳光,并把他的所有物品扔下了列車。
因為這一耳光,愛迪生的一只耳朵喪失了聽力。然而列車長可以打聾愛迪生的耳朵,卻永遠不可能讓愛迪生真正趴下。愛迪生的一生中碰到過無數(shù)的困難和挫折,每一次他都堅強地挺了過來。
在不懈的努力下,1869年,愛迪生的第一個發(fā)明——自動數(shù)票機問世了,他欣喜的把機器抱到了國會,遭到的卻是無情的拒絕,資本主義制度下,選票上玩花招是必然的,他們不需要清醒的機器。
愛迪生的第一個發(fā)明就這么破產(chǎn)了,沒有花費時間去悲傷,他很快把精力投入了下一項發(fā)明。從1869年到1910年,短短的41年間愛迪生共申請得1325項發(fā)明專利,平均每10多天就有一項,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3、華羅庚勤奮學數(shù)學
華羅庚小的時候,因為家境不好,于是初中畢業(yè)因交不起學費便輟學在家。輟學后的他對數(shù)學格外熱愛,五年之內(nèi),自學成才,他將高中到大學的基本數(shù)學課程都學會了??墒菍W習資料太少,在他手里只有一本關于幾何和關于代數(shù)的書,另有從老師那里借來的微積分。
在輟學期間,他一邊在父親的雜貨鋪里幫忙打理,一邊在空余時間學習數(shù)學,甚至到了茶不思飯不想的地步,可見他對數(shù)學的癡迷。白天,他在店里幫助父親招呼客人,顧客來了便招待一下。顧客走了,他再次埋頭苦讀或做練習。有時候?qū)嵲谑翘珜Wⅲ腿藖砹怂膊恢?。日子一長,父親便很生氣,于是把他的練習或草稿撕爛扔到大街上或是扔進火爐燒掉。每當這個時候,華羅庚就拼命護著自己的寶貝,不讓父親搶走。
在鄰居還沒起來磨豆腐的時候,他已經(jīng)點著油燈在學習了。在炎熱的夏天別人都出去乘涼,他卻躲在屋子里喂蚊子,只因?qū)?shù)學太癡迷。在寒冷的冬天,他把硯臺放在腳邊,一邊磨墨一邊做練習。每到了逢年過節(jié),他都不去走訪親戚,只會在家里埋頭看書。
華羅庚,自學成才,靠自己的毅力以及對數(shù)學的熱愛,他戰(zhàn)勝了自己,也贏得了別人的尊敬和仰慕。
4、魯迅辣椒驅(qū)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yōu)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zhì)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后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里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qū)寒堅持讀書。由于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5、愛因斯坦的故事
一天,愛因斯坦對經(jīng)常輔導他數(shù)學的舅舅說:“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間里振動著的電磁波呢?”舅舅用異樣的目光盯著他看了許久,目光中既有贊許,又有擔憂。因為他知道,愛因斯坦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同一般,將會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動。此后,愛因斯坦一直被這個問題苦苦折磨著。
1895年秋天,愛因斯坦經(jīng)過深思熟慮,決定報考瑞士蘇黎士大學??墒?,他卻失敗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沒有氣餒,參加了中學補習。一年以后,他獲得了中學補習合格證書,并且考入了蘇黎士綜合工業(yè)大學。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課外閱讀和實驗室里。教授們看見他讀和學習無關書、做和考分無關的試驗,非常不滿和生氣,認為他“不務正業(yè)”。
愛因斯坦大學畢業(yè)時,正趕上經(jīng)濟危機爆發(fā),由于他是猶太人血統(tǒng),又沒有關系,沒有錢,所以只好失業(yè)在家。為了生活,他只好到處張貼廣告,靠講授物理獲得每小時3法郎的生活費。這段失業(yè)的時間,給了愛因斯坦很大的幫助。在授課過程中,他對傳統(tǒng)物理學進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對傳統(tǒng)學術觀點的猛烈沖擊。
經(jīng)過高度緊張興奮的五個星期的奮斗,愛因斯坦寫出了9000字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狹義相對論由此產(chǎn)生??梢哉f,這是物理學史上的一次決定性的、偉大的宣言,是物理學向前邁進的又一里程碑。
外國名人勤奮成才的故事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
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沙利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利文幫助之下,進入大學學習,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zhàn)勝病殘,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后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表明黑暗與寂靜并不存在。后來凱勒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fā)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二戰(zhàn)期間,又訪問多所醫(y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們崇敬。1964年被授于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tǒng)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杰出婦女之一。
海倫能夠走出黑暗,達到那么高的學術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頑強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師莎莉文的循循教導是分不開的。她說“我的老師安妮?曼斯菲爾德?莎莉文來到我家的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獲得了解放”。是她的老師教她認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個名字,也是老師教她知道什么是“愛”這樣抽象的名詞。海倫幼年得病致殘后,變得愚昧而乖戾,幾乎成了無可救藥的廢物,但后來她卻成為一個有文化修養(yǎng)的大學生,這確實是個奇跡??梢哉f這個奇跡有一半是海倫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她崇高的獻身精神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出的碩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倫什么,總是用一個很好聽的故事,或是一首詩來講清楚,她的教育經(jīng)驗十分豐富,教育方法也與眾不同,她從不把海倫關在房間里進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課堂教育。
海倫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會騎馬、滑雪、下棋,還喜歡戲劇演出,喜愛參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跡,并從中得到知識。她21歲時,和老師合作發(fā)表了她的處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后的60多年中她共寫下了14部著作。
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說這是個極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家里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莎莉文小姐。安妮教會她寫字、手語。當波金斯盲人學校的亞納格諾先生以驚訝的神情讀到一封海倫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這樣寫道:“誰也難以想像我是多么地驚奇和喜悅。對于她的能力我素來深信不疑,可也難以相信,她3個月的學習就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在美國,別的人要達到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這時,海倫才9歲。
然而,一個人在無聲、無光的世界里,要想與他人進行有聲語言的交流幾乎不可能,因為每一條出口都已向他緊緊關閉。但是,海倫是個奇跡。她竟然一步步從地獄走上天堂,不過,這段歷程的艱難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像。她學發(fā)聲,要用觸覺來領會發(fā)音時喉嚨的顫動和嘴的運動,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為此,海倫不得不反復練習發(fā)音,有時為發(fā)一個音一練就是幾個小時。失敗和疲勞使她心力憔悴,一個堅強的人竟為此流下過絕望的淚水??墒撬冀K沒有退縮,夜以繼日地刻苦努力,終于可以流利地說出“爸爸”“媽媽”“妹妹”了,全家人驚喜地擁抱了她,連她喜愛的那只小狗也似乎聽懂了她的呼喚,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