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故事 2—3分鐘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其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它既是戰(zhàn)國末期最后一場諸侯兼并戰(zhàn)爭,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tǒng)一戰(zhàn)爭。
戰(zhàn)國時期,經(jīng)過長期諸侯割據(jù)戰(zhàn)爭,諸侯各國盛衰格局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許多弱小柄家被消滅,中國境內(nèi)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的諸侯國,史稱戰(zhàn)國七雄。七雄局面的形成,既是春秋以來兼并戰(zhàn)爭的結果,又是中國統(tǒng)一的前奏。為增強國力,統(tǒng)一全國,七雄相繼展開了富國強兵的變法活動。魏國任用李悝變法,楚國使用吳起變法,趙國有武靈王改革,但最有成效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改革,國力逐步強盛。從秦孝公到秦王政的100多年時間中,秦國國力更加強盛,在軍事制度方面實行按郡縣征兵,完善了軍隊組織,提高了軍隊戰(zhàn)斗力,士卒勇猛,車騎雄盛,遠非其他六國可比。在軍事策略上改變了勞師遠征而經(jīng)常失利的戰(zhàn)略,采用范睢遠交近攻的策略,逐漸蠶食并鞏固其占領地區(qū),實行有效占領。秦國相繼滅掉西周、東周,攻占韓國的黃河以東和以南地區(qū),設置太原、上黨、三川三郡,領土包括今陜西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和四川東北部的廣大地區(qū)。史書記載秦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崤函之固”,在地理位置上進可攻,退可守;“戰(zhàn)車千乘,奮擊百萬”,軍事力量遠勝于其他六國。秦國這種優(yōu)越的戰(zhàn)略優(yōu)勢為統(tǒng)一六國打下了基礎。
反觀東方六國,君主皆庸,政治腐敗,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相互傾軋,爭權奪利,政局不穩(wěn)固,經(jīng)濟發(fā)展遲慢,軍事力量不強,而且六國君王多是茍安一時之輩,缺乏統(tǒng)一中國的胸襟和氣魄。
公元前247年,莊襄王死去,年僅13歲的嬴政繼位為秦王。但當時的國政大權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呂不韋號稱秦王仲父,嬴政許多事情受到呂不韋的限制。隨著秦王政年齡的一天天增長,他對呂不韋的專權也愈益不滿,于是二者的爭權也日益激烈。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嬴政舉行了加冕典禮,開始親政,他首先鎮(zhèn)壓了長信侯嫪毐集團的政變,接著以呂不韋與政變有關為借口,罷其相國之職,令其遷蜀,迫使呂不韋無奈自殺。至此,秦國大權真正掌握在了嬴政手中,這就為他指揮消滅六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創(chuàng)造了絕對必要的條件。
秦王政大權獨攬之后,就開始實施他吞并六國,統(tǒng)一天下的雄偉戰(zhàn)略。他廣泛搜羅人才,重用客卿,甚至包括從敵營中來的人或曾譏評過自己的人,使秦國一時人才濟濟,如重用韓國間諜鄭國興修鄭國渠,使關中四萬多頃鹽鹵地變成旱澇保收的肥沃良田,為秦統(tǒng)一天下提供了足夠的物質條件。
他禮待軍事理論家衛(wèi)繚,并采納其賄賂各國權臣以破壞六國合縱的建議,軍事上受益匪淺。又接受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法、術、勢思想,加強他對政權的統(tǒng)馭能力。聽從李斯《諫逐客令》,保持吸收和使用外來客卿的傳統(tǒng),使秦王政身邊形成一個智囊團,在統(tǒng)一中國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秦王嬴政個人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意志,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從秦王政十七年即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秦王嬴政開始了他正式的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爭。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乘趙攻燕、國內(nèi)空虛之際,分兵兩路大舉攻趙,拉開了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帷幕。秦國經(jīng)過數(shù)年連續(xù)攻趙,極大地削弱了趙國實力,但一時無力滅亡趙國。于是秦國轉攻韓國。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內(nèi)史滕率軍北上,攻占韓國都城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虜韓王安,在韓地設置潁川郡,韓國滅亡。韓國雖已滅亡,但韓國貴族的反抗并沒有停止。韓王安被遷于岐山,前226年曾發(fā)動叛亂,不久被鎮(zhèn)壓下去,這才徹底解決了韓的問題。
第二個被滅亡的是趙國。在當時的六國中,趙國是最為強勁的一個。先是有廉頗,后有李牧、龐暖,都是善于用兵的大將,秦國幾次興兵伐趙,都未曾討得多少便宜。公元前229年,秦大舉攻趙,名將王翦率軍由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出井陘(今河北井陘縣),端和由河內(nèi)進攻趙都邯鄲。趙大將李牧、司馬尚堅持抵抗達一年之久。后來趙王寵臣郭開接受秦人賄賂,向趙王誣告李牧、司馬尚。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拒絕交出兵權,趙王便派人暗地逮捕李牧并處死,同時殺掉司馬尚。李牧一死,秦軍如入無人之境,公元前228年,王翦向趙國發(fā)起總攻,秦軍很快攻占了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滅亡。趙亡后,公子嘉逃往代郡,自封為王,繼續(xù)抗秦,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兵敗被滅。
滅趙以后,秦兵臨易水,威脅燕國。燕國太子丹曾為質于秦,一直想復仇,但因國小勢衰,力不敵秦,未能實現(xiàn)。當秦兵壓境之際,燕國君臣皆惶惶不可終日,于是燕太子丹決意刺殺秦王政。公元前227年,燕丹派勇士荊軻攜帶燕國督元的地圖和秦國逃將樊於期的人頭;作為覲見禮,去刺殺秦王,以挽救燕國。荊軻臨行前,太子丹及賓客送其至易水之上。荊軻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表達了為國犧牲義無反顧。至秦后,秦王在朝堂接見荊軻,荊軻上朝覲見,獻圖。圖窮匕首現(xiàn),荊軻抓起匕首刺向秦王。嬴政環(huán)柱逃避,后在臣下的提醒下,才拔出佩劍,將荊軻砍倒,肢解其身。秦王大怒,增兵向燕國大舉進攻,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攻下燕都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往遼東郡。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軍攻打遼東,俘燕王喜,燕亡。
地處中原的魏國在秦的打擊下,早已奄奄一息,孤立無援。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國大將王賁率兵包圍魏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堤,水淹大梁。三月后城壞,魏王假請降,魏亡。魏國被滅后,秦國把下一個目標指向楚國,但因楚國地域廣闊,實力不弱,故費了一番周折。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楚國內(nèi)部發(fā)生叛亂,楚將項燕將秦叛將昌文君擁立為荊王,秦以鎮(zhèn)壓荊王為名,舉兵攻楚。楚國當時雖敗,但實力尚在。當秦破三晉之后,就全力攻楚。秦將李信自恃年少壯勇,在秦王面前夸下??冢阂?0萬兵力即可橫掃楚國。秦王又問老將王翦,王翦答非60萬不可。秦王以王翦怯弱而李信勇,于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派李信率20萬兵眾攻打楚國。李信輕敵慘敗,秦軍退出楚境。
嬴政遭此挫折,即親赴王翦家,向王翦賠一禮,請其率兵出征,傾全國兵力——60萬人,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大舉伐楚。楚國以全部兵力拒秦,大將項燕戰(zhàn)死,楚軍大敗,秦軍俘虜楚王負芻,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荊州市),楚國滅亡。而后,秦軍又向江南廣大楚地及降服于楚的越地進攻。不久越君降秦,至此,楚國全部覆滅。
五國相繼被滅,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齊國。它的相國后勝,長期受賄于秦,既不備戰(zhàn),更不援助其他五國抗秦。齊王建昏庸,聽信于相國。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率軍直逼齊國。齊王建慌忙在西線集結軍隊,準備抵抗。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軍避開西線齊軍主力,從北面直插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在秦國大兵壓境的形勢下,齊王建不戰(zhàn)而降,齊國滅亡。
秦統(tǒng)一六國戰(zhàn)爭的勝利,是由于秦國在戰(zhàn)爭中戰(zhàn)略戰(zhàn)術運用得當。秦王政在位時期,國力富強,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供應戰(zhàn)爭,在戰(zhàn)略上處于進攻態(tài)勢,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相繼滅掉諸國。在戰(zhàn)術上,秦國執(zhí)行了由近及遠,先弱后強的方針,首先滅掉了毗鄰的弱國韓趙,然后中央突破,攻燕滅魏,解除了北方的后顧之憂。最后消滅兩翼的強敵齊楚,這種戰(zhàn)術運用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在具體戰(zhàn)役中,秦國運用策略正確,如在滅韓趙的戰(zhàn)爭中,根據(jù)具體情況,而不是完全機械地按“先取韓以恐他國”的既定方針,而是機動靈活,趙有機可乘則先攻趙,韓可攻則滅韓。滅楚戰(zhàn)役是在檢討了攻楚失策后,根據(jù)楚國實力集中優(yōu)勢兵力攻楚而取勝的。攻打齊國避實就虛,出奇制勝。相反,六國方面勢力弱小,在戰(zhàn)略上又不能聯(lián)合,各自為戰(zhàn),根本不能阻擋秦國的進攻,戰(zhàn)爭中消極防御,被動挨打,以至一個個被秦國滅亡。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間,秦相繼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六個國家,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余年的諸侯割據(jù)紛爭的戰(zhàn)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秦王朝。戰(zhàn)國歷史至此結束,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關于歷史的幽默小故事,3分鐘內(nèi)。
1、唐太宗和魏征
唐太宗可謂是一代明君,魏征是他的臣子,魏征屬于一個敢言敢說的人。他總是會毫不留情的指出唐太宗的問題。曾經(jīng)有一次唐太宗在逗玩一只外邦進貢鳥,突然看到魏征過來了。
唐太宗怕魏征要說他貪圖享樂,就趕緊把鳥藏到了衣服里。結果魏征來了之后,一直和唐太宗說話,唐太宗只能聽著。等魏征走后,唐太宗再把鳥拿出來一看,鳥已經(jīng)死了。身為皇帝害怕一個大臣,感覺有點搞笑。
不過從這兒也能看出來唐太宗是一個很開明的皇帝,他可以接受臣子給自己提的意見。他們兩個也流傳下來一句古語名言,“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魏征就是唐太宗的鏡子,讓他可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成為一個更好的皇帝。
2、朱元璋
朱元璋是歷史上出名的“乞丐皇帝”,洪武八年(1375年),時任刑部主事的茹太素又上書朱元璋直陳時務,批評皇帝用刑太苛。這次上書的一大特點就是洋洋灑灑一萬多字,堪稱萬言書。
朱元璋讓中書郎王敏將萬言書讀給他聽,可是讀了六千三百七十字以后,還沒有聽到具體意見,說的全是空話、套話。加上此文中有“才能之士,數(shù)年來幸存者百無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之類的話,又忤逆了皇帝。
所以,朱元璋還沒聽完就脾氣大發(fā),把茹太素叫來斥責了一番,并處以廷杖之刑,狠狠地揍了他一頓。第二天晚上,朱元璋又叫人讀了一遍,讀到一萬六千五百字以后,才涉及本題,建議五件事情。
其中四件事情是可取的、可行的,朱元璋立即命令主管部門施行,同時指出這五件事有五百多字就可以講清楚了,卻啰啰嗦嗦寫了一萬七千多字,這是繁文之過。
3、閱兵
明朝大將戚繼光經(jīng)常被老婆打罵。部下看不下去,給他出主意說:“明日,我等眾將士各執(zhí)兵器,列于兩旁。將軍請她來軍營訓話,震懾震懾她,以后日子也好過些?!?/p>
戚繼光大喜,依計從之。第二日營帳中寒光四射,殺氣騰騰。
夫人進帳看到這種情況,厲聲問道:“你擺出這幅樣子,想要干嘛?”戚繼光雙膝一軟撲通跪地:“別無他意,專請夫人前來閱兵。”于丹說得好:怕爹是孝順,怕老婆是愛情。
4、臉上草稿的故事
在我國北宋時期,有一個名叫陸東的官員,有一次他在蘇州做官,當時他判處了一個犯人流放,我們知道古代流放必須要在臉上刺字,當年這個陸東,也在,這個犯人臉上刺上了:特刺配某州牢城,這幾個字。但隨后他手下的一個幕僚就提醒他,不能用“特”這個字,因為用這個字的事情,一般都是朝廷臨時的決定,所以不能用在犯人的臉上。
于是陸東又叫人把這個犯人趕緊找回來,隨后又把“特刺”二字改為了“整條”估計這個犯人的臉也是比較大,如果小的話估計都刺不下,多年之后有人向朝廷推薦陸東升官,上面的一個人就說:哦,這個人?。∵@個人我知道,不就是那個在人臉上打草稿的人嗎?!所以才有了這個故事!
5、乾隆找紀曉嵐對對子
一天,乾隆找紀曉嵐對對子。乾隆出的對子聽著是:兩碟豆。紀曉嵐心想:皇上一般都出難句,這次怎如此簡單?要小心應對,答道:一甌油。果然,乾隆改了口:我說的是——兩蝶斗。
紀曉嵐似乎早已料到,不慌不忙地說:我指的是——一鷗游?;噬嫌终f:花間兩蝶斗。紀曉嵐隨口應道:水面一鷗游。
初二,歷史課前演講,講一個歷史小故事,不要太長,幾分鐘就好了。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chǎn),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fā),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shù)貍鳛槊勒?。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yè)。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yǎng)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jīng)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zhí)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jīng)》,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fā)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jù)現(xiàn)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xié)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jīng)》中受到啟發(fā),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jīng)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chǎn)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jù)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y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尋訪天下名醫(yī),虛心求教,終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yī)。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xiāng)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zhí)著精神終于感動了陳長興,終于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chuàng)了楊式太極拳。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圣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fā)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fā)現(xiàn)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于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墻,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于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里偷讀《詩經(jīng)》。經(jīng)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jīng)》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yǎng),終于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于,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于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稱為“書圣”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wèi)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fā)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于,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jīng)過刻苦攻讀,他終于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于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諸葛亮喂雞》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三國時期徐州瑯琊郡陽都縣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你看過《三國演義》,肯定不會忘記諸葛亮。至今,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傳頌,許多人甚至把他當作了智慧的化身??墒悄阒绬?,在諸葛亮的小時候,為了上學,發(fā)生過一些故事,好玩極了!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xiāng)鄰的資助下,拜陜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fā)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于練成了岳家搶,并率領王貴,湯顯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厲歸真學畫虎》
五代畫虎名家歷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但是由于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于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在獵戶伯伯的幫助下,終于見到了真的老虎,通過大量的寫生臨摹,其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從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于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么我們這里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伙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fā)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借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后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邊發(fā)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撈落水的石獅,卻怎么也找不著。這時,一個叫徐霞客的小孩說,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獅。果然石獅找到了,大家都贊譽這個聰穎的小孩。原來他就是長大后成為偉大地理學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皇甫謐浪子回頭》
皇甫謐,魏、晉年間人,是西晉著名的學者和醫(yī)學家?;矢χk小的時候玩劣異常,被村子里的人稱為小霸王,一次,他將同窗受氣包家的棗樹的樹皮鏟掉,使得棗樹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嬸嬸的教育下,皇甫謐終于浪子回頭,成為了一個有用的人。《司馬光警枕勵志》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chǎn),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fā),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shù)貍鳛槊勒?。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