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人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故事,簡略一點的?
1.魯班發(fā)明刨子的故事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的技術很高,特別善于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子。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魯班卻辦不到。
特別是碰到木紋粗和疤節(jié)多的木料時,就更難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魯班白天琢磨,夜里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頭,磨得很快,砍起來比以前是好多了,可還是不理想。
于是,魯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頭,上面蓋了塊鐵片,只讓斧頭露出一條窄刃。這回,魯班不砍了。他用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來薄薄一層木片。
推了十幾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過去用斧子砍可強多了。可這東西拿在手里推時既卡手又使不上勁。魯班又做了一個木座,把它裝在里面。刨子,就這樣誕生了。
2、鏡子的發(fā)明
那個時候,各個部落流行搶婚,就是看誰長得漂亮,就把誰搶回來做老婆。黃帝上任后,擔心這樣搶來搶去,部落之間會出現(xiàn)內亂,就決定想法終止這個習俗。
于是,黃帝專門挑選了面貌丑陋無比,卻品德賢淑、性情溫柔的丑女為妻,并給她封號嫫母。在黃帝的帶領下,部落里“搶婚”的習俗,慢慢地消失了。
嫫母成了黃帝的妻子后,非常賢德,非常勤勞。有一回,她和族人一起去山上挖石板。當時,太陽正當中午,陽光普射,嫫母突然發(fā)現(xiàn)石頭堆里有一塊明光閃閃的石片。
她拿起一看,看到了自己丑陋的面孔,她嚇著了,趕緊藏起來,帶回宮,還不敢對人說,只是趁沒人的時候偷偷地看。后來,她看到石片凹凸不平,自己面孔怪模怪樣,就找來工具把石片全部磨平了。這樣一來,她的樣子是清晰多了,可卻還是一樣的丑。她心想:看來我丑是不能怪石片了。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以后,嫫母經(jīng)常趁人不注意的時候,照著石片,收拾打扮自己。有一回,她正在照石片的時候,黃帝回來了,發(fā)現(xiàn)了嫫母的秘密。嫫母把前因后果從頭至尾向黃帝訴說了一遍,請求黃帝的原諒。黃帝聽了,哈哈大笑:你沒有錯,這是你的一大發(fā)現(xiàn),你立了功!就這樣,人類使用鏡子的歷史開始了。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科技成就名人?
劉徽(約225年—約295年),魏晉期間偉大的數(shù)學家,中國古典數(shù)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國數(shù)學史上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他的杰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jīng)》,是中國最寶貴的數(shù)學遺產(chǎn)。
祖沖之是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數(shù)學家和天文學家。父祖皆諳熟天文、算學。祖沖之少傳家業(yè),青年時代入華林省,從事學術研究。在數(shù)學方面,祖沖之最重要的成就是計算機圓周率。他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個結果領先于西方國家約一千年,直到15世紀阿拉伯數(shù)學家阿爾·卡西和16世紀法國數(shù)學家韋達才得到了更精確的圓周率。祖沖之在天文歷法方面創(chuàng)制了《大明歷》,最早把歲差引進歷法,提高了歷法的準確性。他還采用了391年有144個閏月的新閏周,突破了沿襲很久的19年7閏的傳統(tǒng)方法。
張衡是東漢著名的天文學家、文學家。他改進了渾天儀(即現(xiàn)代的天球儀),利用齒輪系統(tǒng)把渾象與計時漏壺聯(lián)系起來,能在室內觀測到恒星的位置。他還設計制造了候風地動儀,這是世界上公認最早的地震儀。張衡也是杰出的文學家,所作《四愁詩》、《二京賦》等詩賦均為世所稱道。
李時珍是中國明代著名的醫(yī)學與藥物學家。22歲開始行醫(yī),他發(fā)現(xiàn)當時有關本草的著述缺乏系統(tǒng),并且有許多謬誤之處,便決心進行整理。李時珍通過實物考察和深入民間采訪,并參考歷代醫(yī)藥文獻800余種,經(jīng)過了27年的努力完成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被稱為“東方醫(yī)學巨典”。還著有《五臟圖論》、《奇經(jīng)八脈考》和《瀕湖脈學》。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yī)學家。華佗與董奉、張仲景并稱為“建安三神醫(yī)”。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y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鉆研醫(y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y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于手術。并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臺縣(今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qū))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水利工程專家。早年師從劉秉忠、張文謙,官至太史令、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世稱“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歲。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種天文歷法著作。郭守敬在天文、歷法、水利和數(shù)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他與許衡、王恂等奉命修訂新歷法,歷時四年,制訂出《授時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為修訂歷法,郭守敬還改制、發(fā)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
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科學家。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奉新縣宋埠鎮(zhèn)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宋應星除著《天工開物》外,還有《卮言十種》、《畫音歸正》、《雜色文》、《原耗》等著作。他的著作都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如在“五金”卷中,宋應星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地論述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家。他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并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這是我國古代金屬冶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大規(guī)模煉鋅的國家。宋應星記載的用金屬鋅代替鋅化合物(爐甘石)煉制黃銅的方法,是人類歷史上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而得黃銅的最早記錄。
程大位(1533~1606),明代商人、珠算發(fā)明家。字汝思,號賓渠,南直隸徽州府休寧縣率口(今黃山市屯溪)人。英國李約瑟所說:“在明代數(shù)學家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程大位”,“在程大位《直指算法統(tǒng)宗》以前,沒有任何關于近代珠算算盤的完整敘述”,可謂集成計算的鼻祖。
商高,為西周初數(shù)學家。商高在公元前1000年發(fā)現(xiàn)勾股定理并完成證明。此發(fā)現(xiàn)早于畢達哥拉斯定理五百到六百年。勾股定理是中國數(shù)學家的獨立發(fā)現(xiàn),在中國早有記載。
中國古代代科學成就和科學家的事跡
(1)
張衡(78-139):東漢科學家,字平子,南陽人,畫出我國首張星圖,創(chuàng)造了渾天儀和地動儀。
(2)
祖沖之(429-500):南朝宋齊間科學家,字文遠,范陽道人,擅長歷數(shù),首次把圓周率準確推算到小數(shù)點后六位,比歐洲早一千多年,制成《大明歷》,造出指南車,千里船。
(3)
葛洪(284-363):西晉醫(yī)藥學家,煉丹術家。字稚川,句容人;對化學、醫(yī)學的發(fā)展有一定貢獻,《抱樸子·內篇》為現(xiàn)存較早的煉丹術著作,《金匱藥方》有對天花等病世界最早的記載。
(4)
一行(683-727):唐朝高僧,天文學家,俗名張遂,昌樂人,在世界第一次發(fā)現(xiàn)恒星位置變動的現(xiàn)象,還制成《大衍歷》。
(5)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學家,字存中,杭州人,在天文、數(shù)學、醫(yī)藥、生物、物理學上的成就,都極其卓越,著作40種。
(6)
黃道婆:元初女紡織家,松江人,引進黎族紡織工具并加以改進,對我國古代紡織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7)
郭守敬(1231-1316):元朝天文學家、水利家和數(shù)學家,字若思,邢臺人。
(8)
李時珍(1518-1579):明朝醫(yī)學家,究搜博采,歷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綱目》,為國我醫(yī)學史上一大巨著。
(9)
徐光啟(1562-1633):時朝科學家,字子先,無錫人,譯著《幾何原本》,著《農政全書》,是我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科學的先驅。
(10)
宋應星(1587-?):明末科學家,字長庚,奉新人,著《天工開物》,為我國古代科技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