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潘季馴在治理黃河時采取了哪些措施?
為了保證黃河主流的流速,潘季馴科學、系統(tǒng)地運用黃河水沙關系,提出筑堤塞河的方法,讓黃河水自己解決下游淤塞的問題。
明朝潘季馴在當官期間總共有二十七年是在治理黃河水患問題的,他提出了束水沖沙法,并命人按照這個方法去治理黃河的河床問題,最終解決了前年來黃河水患的問題。
潘季馴在治理黃河方面,最大的成就應該就是發(fā)明了“束水沖沙法”,這是他站在前人肩膀上,結合自身治理黃河和運河的豐富經(jīng)驗提出的方法。
中國古代對黃河的治理
1、主要措施是修筑大堤,把黃河重新置于兩岸大堤的約束之中,并順著自然地 勢而采取一條下游遠比西漢大河為徑直的距海最近的行洪路線。
2、清朝末年及民國期間,戰(zhàn)亂不斷,國政衰敗,治河也陷于停滯狀態(tài)。近代以李儀祉、張含英為代表的水利專家,大力倡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研究全面治理黃河的方略,但受社會經(jīng)協(xié)件制約,始終難有建樹。
3、古代治理黃河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筑堤。這是因為黃河水量大、泥沙多,所以需要較高的堤防來擋住洪水。在春季、夏季黃河水漲,古人就要加固堤防,以確保洪水不會決堤破壞周邊城鎮(zhèn)和農(nóng)田。
4、治理黃河,興修水利,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黃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陜西省咸陽西南),《詩經(jīng)》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記載。到了戰(zhàn)國初期,黃河流域開始出現(xiàn)大型引水灌溉工程。
明朝的著名水利工程叫什么?
李冰所創(chuàng)建的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fā)展?jié)摿Φ凝嫶蟮乃こ腆w系,是巧奪天工、造福當代、惠澤未來的水利工程,是區(qū)域水利網(wǎng)絡化的典范。
都江堰是一項偉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被稱為古代水利的燦爛明珠。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較大的支流,發(fā)源于四川省北部高山地區(qū)。在都江堰建成以前,每當春夏山洪暴發(fā)之時,江水奔騰而下,由于河道狹窄,常常引起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在明代,除引涇工程外,也多少注意到引渭工程的修建,特別是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所開的通濟渠。這條灌渠西自寶雞,東至武功,長210里,還有南北走向的四條支渠,溉田1600多頃。
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
繼而又以大梁為中心,在黃、淮之間,大興水利,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水運樞紐。鴻溝是溝通黃、淮兩大水系的水運樞紐。這一工程經(jīng)過兩次大規(guī)模施工,才告完成。它開工于公元前360年,即遷都大梁的第二年。
明朝潘季馴如何治理黃河的,他做了什么事情?
1、潘季馴主持治理黃河的時間很長,他以束水攻沙為核心,在工程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塞旁決以挽正流”。虞城秀才認為,“水合則勢猛,勢猛則沙刷,沙刷則河深”。潘季馴完全同意這種看法。
2、為了保證黃河主流的流速,潘季馴科學、系統(tǒng)地運用黃河水沙關系,提出筑堤塞河的方法,讓黃河水自己解決下游淤塞的問題。
3、由此可見,限于歷史條件,潘季馴采取的治理措施,在當時是不可能根本解決黃河危害的問題的。
4、潘季馴一生中先后四次治理黃河,不辭辛苦,風餐露宿,治理河道的成效顯著。他主張綜合治理黃河,筑堤束水,借助水的力量來沖沙,他主張合流,但在一定情況下也不反對分流來抗洪。在他的治理下,黃河、淮河、運河穩(wěn)定了多年。
潘季馴治水的故事
1、潘季馴提倡“河道緊縮說”,他認為河道寬,才導致水流流速慢,泥沙沉積才越來越多,河床變高。于是他把附近的水流都引流至黃河,來加大流速,使河道自浚。在此基礎上他主張“束水攻沙”,筑堤以束水,再以水來攻沙。
2、他在明朝治理黃河上的功績可比大禹治水,后世人因當記著這個名字。潘季馴,字時良,號印川,生于公元1521年卒于公元1595年。
3、潘季馴,字時良,號印川,湖州府烏程縣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考中進士,先后任九江府推官、廣東御史等地方官和大理寺卿、刑部侍郎等中央官,從政經(jīng)驗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