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思鄉(xiāng)的故事
1998年周恩來百年誕辰前夕,天津《今晚報》刊登出一篇據(jù)說曾是周恩來鄰居的王佩華回憶的驚天新聞:1956年周恩來為督促家人平墳還耕,利用到南京辦公事時悄然返回淮安以說服嬸娘平掉祖墳。后來經過大量查證當事人,完全否定了這一傳聞。
周恩來建國后曾回過淮安的說法,今天的淮安仍時有街談巷議。每當人們歸結他自1910年離家后再未回過家時,總會有幾許遺憾:他就是一心為公,不會連“家”也不要了吧!
其實,周恩來思鄉(xiāng)未回鄉(xiāng)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
周恩來1910年春離開淮安后特別懷念故鄉(xiāng),曾多次通過信件與龔志茹表妹等聯(lián)系問及淮安情況。他身處異鄉(xiāng),心懷故土,尤以寒暑假中這種思鄉(xiāng)情緒更盛。直到他到南開讀書時,還在一篇作文中寫道:年華似水,歲月不居。余負笈津門,亦已三載矣,追憶囊昔離鄉(xiāng)別弟之日,于今六閱寒暑。一年鐵嶺,二載沈陽,隨遇而安,因時而學。旅中況味飽嘗,固未得一日享家庭之真樂趣也!逮乎既之天津,伯父攜眷居焉,始稍稍有家人生趣。然南望鄉(xiāng)關歸不得,同胞兄弟各西東,又徒傷奈何而已!
二十九日。今日為舊歲除夕,家家爆竹聲不絕于耳,沿俗尚也。南俗晚間聚家人父子團聚一案共食,名曰“守歲飯”。北地不知有是習否?余歸家食既畢,以人稀故無他務,獨據(jù)一案,取校中自治勵學會新出版之雜志閱之,歷三時許全書幾盡。夫今日何日耶?非家庭團聚時耶?余也何如父母雙亡,溫榻之夢未經,北堂久不聞喚子之聲。回思依依膝下,此情此景,不必讀蓼莪之章,便已悲慨無垠。矧茲今夕,尤令人淚盈枕席,竟夜不能寐矣!
這篇思念家鄉(xiāng)、夢牽故土的真情表白,今天讀來,仍讓人鼻酸。他的作文老師讀后在文末寫下了“篇中敘及父母雙亡,不忍蓼莪卒讀,直令人晝夜心傷。古人云:讀陳情表而不動情者,必非孝子。吾于此文亦云”的批語。
1965年7月5日,周恩來出訪巴基斯坦回國途中來到新疆石河子看望內地支邊青年。當他在石河子招待所意外見到來自淮安欽工公社建華大隊的女青年李正蘭時,立即問長問短,并深情地對李正蘭等在場的人說:“一個熱愛祖國的人是沒有不愛他的家鄉(xiāng)的?!?/p>
那么周恩來為啥離家?guī)资晡茨芑匾淮喂枢l(xiāng)呢?
“伯伯太忙,他不能因為回家耽誤他的工作。”“再一個就是老家淮安除了我們這一房頭外他也沒有什么親人。”這是周恩來的侄兒周爾輝生前對筆者講的。
雖然周恩來一直沒能回故鄉(xiāng)看看,但他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一直縈繞于懷。1950年1月初,他在中南海懷仁堂為黨和國家領導干部及一部分黨外著名人士做《干部要過好土地改革關》的動員報告時,深情地說過一番話:“……1946年春天,蔣介石還都南京,我也隨之從重慶到了南京。南京離我的老家淮安只有300多華里,當時我很想家,想回去看看。因為我從1910年離開淮安后已經幾十年沒有回去過了……”說到這里,周恩來聲音哽咽,眼眶里已蓄滿了淚水。他接著說,“淮安還有我兩個母親(指周恩來生母萬氏和嗣母陳氏)的墳,因此,我很懷念淮安那個地方?!倍虝旱某聊?,周恩來雙眉緊鎖,接著說,“但是,我經過再三考慮,還是沒有回老家。為什么?我第一個考慮的是,當時淮安已經是解放區(qū),我們的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qū)都設在淮安。我若回去,在安全、接待上必定要增加他們的麻煩,給他們帶來許多困難;第二個考慮的是,我們周萬(“萬”指周恩來外公家)兩家在當?shù)囟际敲T望族,淮陰、淮安有許多親戚朋友。我回去見了這些親戚朋友之后,可能會使這些人因為與我這層關系而給地方上的土改帶來一定的難度;第三個考慮的是,淮安當時雖然是解放區(qū),但我通過同蔣介石以及國民黨其他要員的多次談判,從中得出的印象是蔣介石遲早是要打內戰(zhàn)的,而淮安就處在南京的北一側,待國民黨反動軍隊占領兩淮后,國民黨的反動派是可能要報復我所見過的親友的。所以,我再三考慮,還是沒有回老家,沒能去祭掃我母親的墳?!?
“現(xiàn)在,我們奪取了全國的勝利,淮安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他的講話最后被一陣熱烈的掌聲淹沒。
7年后,他在西花廳接見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時又說:
“是啊,我何嘗不想回去看看!1946年,我在南京梅園新村時,有一回夢見自己又在文渠里劃船,醒來后便想,將來全國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這些年多少事情等著我去做。有時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難遣的煩惱,緊張得飯都顧不上吃,覺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約幾位童年時代的朋友,爬爬鼓樓(即今鎮(zhèn)淮樓),放放風箏……”
王汝祥雖然能體會周恩來的話,但仍不忘臨來時縣委常委們的囑托:“您老也要注意休息,工作再忙,有時間也要回家看看?。 ?
周恩來微笑著回答說:“老王,你是‘父母官’,我心里話對你不隱瞞,我講個故事你聽聽,你給裁判裁判:有這么一個擺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劃到河中心,這時,他感到很疲勞,而對岸是旅客很向往的地方,你說,這個擺渡的該怎么辦?”
是的,在周恩來的心目中,他只是個擺渡的艄公,他要拼命“搖櫓”,把全國人民載向富裕的“彼岸”,那么,他也就只能舍“小家”而顧“大家”了。
周恩來思念家鄉(xiāng),多次說過自己要回家看看。為此,淮安縣領導曾悄悄修繕了他的故居,并拓寬了南門大街等城區(qū)主要幾條街道,維修了他放過鴿子的鎮(zhèn)淮樓、攀登過的文峰塔,還疏浚了他劃過小船的文渠。然而,這樣的準備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沒有回來。于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淮安人傳起了周恩來曾在飛機上看過淮安的故事。
一說是1956年,周恩來的八嬸楊氏去世時,周恩來為報答老人家當年的撫育與監(jiān)護之恩,在無法回家奔喪的情況下,曾專門乘坐飛機飛臨淮安上空,在淮安師范的那段城墻上扔下一封祭嬸母的信。為此,當年的淮師學生還被學校領導組織起來去尋找這封信。結果當然是一無所獲,因為根本沒有這回事。
一說是1958年大躍進時,淮安的林集公社聯(lián)盟大隊獲得全國農業(yè)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加之那年夏天王汝祥副縣長進京當面請他,所以周恩來專門乘飛機飛臨淮安上空,在飛機上向家鄉(xiāng)人民揮手。
……
這幾個傳說都十分感人,令淮安的父老鄉(xiāng)親們深信不疑。所以,從那以后的十幾年里,每當有飛機從淮安上空經過時,無論城鄉(xiāng),人們常常駐足留連,搭上眼鏡觀看,直到飛機消失在天際。周恩來到底有沒有在飛機上看過淮安?建國初調到周恩來身邊當秘書,后又任總理辦公室副主任、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的李琦,跟隨周恩來40年、曾任總理辦公室主任的童小鵬,總理辦公室副主任、轉戰(zhàn)陜北時期就在毛澤東、周恩來身邊工作的原國家安全部部長羅青長,以及在周恩來身邊工作過的幾十人,大多數(shù)都不知道此事。直到1994年9月4日,中共淮安市委和市政府為紀念周恩來百年誕辰赴京征求意見,在首都賓館二樓召開周恩來生前身邊工作人員座談會時,我遇上了原周恩來經濟秘書王伏林,就直率地問他:“王老,您知道不知道或者聽沒聽說過周總理在飛機上看過淮安?”王伏林聽了之后,先是一愣,然后笑著說:“九鳳呀,你算問對了。我不是聽說,那天我就坐在飛機上。等會兒我在會上說吧?!?
等到王伏林發(fā)言時,他說:“周總理生前雖然沒有回過淮安,但他對淮安的感情很深。有一次,他從廣州乘專機飛北京,快到淮安上空了,他從座位上站起來,走到駕駛艙,讓機長袁桃園把飛機的高度拉下來,速度降下來,讓他從飛機上看淮安?;氐奖本┖蟛痪?,一次我在總理值班室值夜班??偫砉ぷ饕欢螘r間累了,走到值班室,還對我說起那天他從飛機上看淮安的事。他說,淮安城還沒有什么大的變化,還是棋盤式的街道,鼓樓、寶塔(指文通塔)都還在,只是南門大街好像比原來寬多了?!?
王伏林說完這一故事時,把目光轉向原周恩來衛(wèi)士長成元功說:“成元功同志,那天你也在飛機上,是哪一年的事?”
成元功聽了先伸出5個指頭,然后又做了一個“9”的手勢。王伏林心領神會,馬上說:“對對對,是59年?!?
事后,我為此又專門去北京成元功家中。成老又詳細告訴我說,周總理他們每次乘飛機前,機長都要把《飛行日志》送呈總理,當面匯報沿途天氣、飛行航線、速度、高度,有時還要報告機組成員名單。
那天,駕駛蘇聯(lián)產的伊爾—18專機的機長是袁桃園。他向總理匯報后,總理問他:“小袁,這次又從我老家上空經過吧?如果天氣好,能不能降低一下飛機的速度和高度,好讓我看看老家淮安?”袁桃園回答說:總理,只要淮安低空云層不濃,是可以讓您看的?!敝芏鱽硪宦牐樕像R上露出笑容。
那天快飛臨淮安上空時,(據(jù)袁桃園回憶,實際上還偏離一點航線。因為他們已根據(jù)周恩來要求,事先將“廣州—北京”的飛行航線調整為
“廣州—上?!本钡娘w行航線,不過他們沒敢告訴周恩來。據(jù)此,袁桃園還告訴周恩來大概什么時間可飛到淮安上空,以便周恩來自己掌握)不住看手表的周恩來突然從座位上站起身來,有點踉蹌地(伊爾—18飛機沒有現(xiàn)在的專機平穩(wěn))走向駕駛艙。成元功一見,馬上站起來跟到機艙門口。聽周恩來對機長說:小袁,快到淮安上空了吧?能不能降下高度讓我看看?”正在專心致志駕駛飛機的袁桃園馬上回答說:“可以。總理,我早做好準備了,您坐下看吧?!闭f著,副駕駛已站起身來,讓總理坐到副駕駛的位置上。袁桃園隨即將飛機平穩(wěn)地拉到1000多米的高度,并低速從淮安上空飛過。周恩來神情專注地看著他十分熟悉的橋溪巷陌。飛機速度雖然慢,但還是很快飛過了淮安上空。當袁桃園轉頭問周恩來:“總理,要不要再盤旋一周,讓您再仔細看看?”周恩來馬上說:“不用了吧,那又要多費汽油了。我們還是回北京吧?!苯又?,他站起身,由成元功扶著走回座位。他坐下后,好久也沒有說一句話,他一定是沉浸在深情的回憶之中了。至于周恩來到底是哪一天在飛機上看淮安的,成元功特意找到中國民航,查閱了當年的民航日志,是1959年的元月2號或12號,因為這兩天周恩來都曾從廣州飛北京,具體是這兩天中的哪一天,現(xiàn)在已無法查證清楚了。
可以告訴我名人的思鄉(xiāng)故事嗎?
1、李白的鄉(xiāng)愁: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譯文:白發(fā)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才長得這樣長。物我兩忘,物我相融。而對親人、愛人、友人乃至家國的熱愛,魂牽夢繞,或壯懷激烈,或曉風殘月,直抒胸臆,使美麗旖旎的鄉(xiāng)愁,更沁人心田,動人心弦。
悠悠鄉(xiāng)愁系于遙遠故鄉(xiāng)的至愛親朋,深深思念緣于摯愛的父母妻兒。
思親是鄉(xiāng)愁的根,滋生出茂盛蔥蘢的情感枝葉,使詠嘆鄉(xiāng)愁的詩句,由于增加了人的因素,一枝一葉,一事一物都充滿了濃濃的親情、愛情和友情,使得對鄉(xiāng)愁的詠嘆更直接,更動人,更永恒。
2、魯迅思鄉(xiāng):
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說:“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xiāng)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xiāng)的蠱惑。后來,在我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p>
3、“鄉(xiāng)愁詩人”余光中
“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著名“鄉(xiāng)愁詩人”余光中如是說。母親從江蘇到泉州永春,與余光中的父親結緣。幼年時余光中曾回到永春洋上村的老家小住半年。
時光流轉,在余光中闊別大陸母親第66年,他的家鄉(xiāng)永春余光中文學館完工。該館今后將展示永春民俗,排演交響詩劇《鄉(xiāng)愁》,打造成集“聞香品茶、游園看戲、賞花練拳”為一體的“鄉(xiāng)愁文化”觀光和體驗園。
作為“無永不開市”的龐大的永春僑眷群體,還有奔走異國他鄉(xiāng)的游子們,鄉(xiāng)愁不再“是一枚小小的郵票”而有了棲身之所。
擴展資料:
《鄉(xiāng)愁》:
現(xiàn)代詩人余光中于1972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現(xiàn)代詩歌。
把抽象的鄉(xiāng)愁具體化,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懷念。
余光中被稱為“以鄉(xiāng)愁之詩撼動億萬華裔”的詩人,“鄉(xiāng)愁”是其眾多詩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題。
余光中本人曾說,這首詩是“蠻寫實的”。
詩歌在語言上純凈、清淡,淺白真率而又意味雋永。
在藝術風格上,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驚人之語,在晦澀中求深奧的特點,轉而追求恬淡、圓融的美學風格。以簡代繁,以淡取勝。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看山看水思鄉(xiāng)愁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魯迅為何對故鄉(xiāng)紹興又愛又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鄉(xiāng)愁故里”永春:讓游子獲得思鄉(xiāng)慰藉 讓鄉(xiāng)愁擁有棲
古代名人的思鄉(xiāng)故事有哪些?
手抄報么,我讀高中的時候也辦過,呵呵~
納蘭性德《長相思》(高中語文自學課本里面有這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性德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長相思》作于出關前后之途中。作者出關時冰雪未銷,又離開了京城千山萬水,對于生于關內,長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涼,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家鄉(xiāng)親人朋友,作者有感而發(fā),填下這首《長相思》。
再給個當代的:
席慕容《鄉(xiāng)愁》
故鄉(xiāng)的歌 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 響起
故鄉(xiāng)的面貌 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望
仿佛霧里的 揮手別離
離別后
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小時候最喜歡的事就是聽父親講故鄉(xiāng)的風光。冬天的晚上,幾個人圍坐著,纏著父親一遍又一遍地訴說那些發(fā)生在長城以外的故事。我們這幾個孩子都生在南方,可是那一塊從來沒有見過的大地的血脈仍然蘊藏在我們身上??恐赣H所述說的祖先們的故事,靠著在一些雜志上很驚喜地被我們發(fā)現(xiàn)的大漠風光的照片,靠著一年一次的圣祖大祭,我一點一滴地積聚起來,一片一塊地拼湊起來,我的可愛的故鄉(xiāng)便慢慢成型了。而我的兒時也就靠著這一份拼湊起來的溫暖,慢慢地長大了。(節(jié)選自席慕容《沒有見過的故鄉(xiāng)》)
名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故事
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趙構一行游聚景園(今柳浪聞鶯與清波公園)時吃了一碗宋五嫂的魚羹。這宋五嫂原是東京汴州(開封)人,金兵入侵時南下到了杭州,燒的魚羹帶有濃濃的北宋家鄉(xiāng)風味,勾起了趙構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趙構特別垂愛這道菜,不僅賞賜金銀,還請她到后宮制作魚羹,以便不時品嘗。時人詩云:“一碗魚羹值幾錢?舊京遺制動天顏;時人倍價來爭市,半買君思半買鮮?!?/p>
名人與鄉(xiāng)愁有關的事例
1、余光中——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xiāng)愁》是現(xiàn)代詩人余光中于1972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現(xiàn)代詩歌。
詩中通過“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 、“而現(xiàn)在”這幾個時序語貫串全詩,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實物,把抽象的鄉(xiāng)愁具體化,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全詩語言淺白真率,情感深切。
《鄉(xiāng)愁》曾被選入語文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科書 。
2、杜甫——月是故鄉(xiāng)明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譯: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jié)氣,月亮還是故鄉(xiāng)的最明亮。
《月夜憶舍弟》這首詩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zhàn)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zhàn)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
3、宋之問——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出自唐代宋之問的《渡漢江》。
譯:離故鄉(xiāng)越近心中越膽怯,不敢詢問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這是詩人久離家鄉(xiāng)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意在寫思鄉(xiāng)情切,表現(xiàn)出詩人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摯愛之情和游子遠歸家鄉(xiāng)時激動、不安、畏怯的復雜心理。
前兩句主要寫追敘久居嶺外的情況,后兩句抒寫接近家鄉(xiāng)時矛盾的心情。全詩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擴展資料:
《鄉(xiāng)愁》不僅有著結構和韻律上的藝術之美,更因其對故鄉(xiāng)戀戀不舍的情懷和對中華民族早日統(tǒng)一的期待而有著情感之美。《鄉(xiāng)愁》有四小段,但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的是,2011年12月11日余光中在華南理工大學講學時,曾在千余學生面前親自朗讀了自己為《鄉(xiāng)愁》續(xù)寫的第五段:
而未來,
鄉(xiāng)愁是一道長長的橋梁,
你來這頭,
我去那頭!
這一段描繪出了鄉(xiāng)愁化作往來的橋梁,將海峽兩岸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共同繁榮發(fā)展的圖景,余光中對兩岸統(tǒng)一的信心,在這一段之中得到了表達。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月是故鄉(xiāng)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渡漢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