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在我國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他的書法作品被我國大多數(shù)人贊賞。那么,關(guān)于王羲之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相關(guān)故事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王羲之的軼事
(一)寫經(jīng)換鵝
民間有王羲之有愛鵝的傳說。鵝,潔白的羽毛,紅冠紅爪,煞是好看,加上它邁著笨拙的步子,或引項高歌,或張開雙翅翩翩起舞,也許給王羲之的書法有啟迪作用,從中領悟到點畫運筆技法,執(zhí)筆時食指應如鵝頭那樣昂揚微曲,運筆時則像鵝掌撥水,這樣才能將精力集中于筆端。清代書法家包世臣將這種情勢用詩表達出來:"全身精力到毫端,定臺先將兩足安;悟入鵝群行水勢,方知五指力齊難。"王羲之愛鵝常畫鵝,出于寫生的需要,他買鵝養(yǎng)鵝在情理之中。從分析的角度看以下的兩則軼事,卻是有根據(jù)的,《晉書·王羲之傳》也作了記載。
會稽有一位孤居的老婆婆養(yǎng)了一只善于鳴叫的白鵝,很逗人喜愛,王羲之叫人去買來,不料老人不肯出售。無奈,上羲之只好經(jīng)常去看這只鵝,使老人百思不解。后來王羲之又派人前去說服老婆婆割愛,老人還是不答應。那人只好開誠布公地告訴老人說,那是王羲之所要。當時王羲之是婦幼皆知,享有美譽的大書法家了,老人喜出望外,又聽說王羲之要親自拜訪她,更是高興。第二天,王羲之帶了不少禮品去登門求鵝,不料老人為了招待這位大人把鵝宰了,當王羲之不見白鵝,并得知鵝已被宰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傷心地離開了農(nóng)舍。以致回家后"嘆息彌日"。
山陰有一位道土,養(yǎng)了許多白鵝,王羲之看見了非常喜愛,向道士購買。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應為《黃庭經(jīng)》),當舉相贈耳。"要王羲之抄寫經(jīng)文作為交換條件。王羲之愛鵝成癖,又是道教的忠實信徒,故欣然同意。他懷著虔減之心花了半天的時間,工工整整地抄完了經(jīng)文,十分高興地"籠鵝而歸"。唐代大詩人李白根據(jù)這一傳說,先后寫了兩首詩。一首題為《王右軍》的詩:右軍本清真,瀟灑在風塵。
山陰遇羽客,愛此好鵝濱。
掃素寫《道經(jīng)》,筆妙精入神。
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
后來又寫了一首《送賀賓客歸越》的詩: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若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道德經(jīng)》即《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經(jīng)典,《黃庭經(jīng)》是道教一種經(jīng)的經(jīng)名,兩者是不能混同的。然而在流傳的過程中,將《黃庭經(jīng)》誤寫成《道德經(jīng)》了。
《晉書·王羲之傳》也有此錯誤,李白在兩首詩中都寫換鵝,一首是"掃素寫《道經(jīng)》,一首是"《黃庭》換白鵝"。李白于天寶元年游會稽時所寫的《王右軍》,當時可能是根據(jù)傳說,寫成"道經(jīng)"。后來也許看到了換鵝的書法作品,知道這是《黃庭經(jīng)》,所以天寶三年正月送賀知章時所寫的詩中寫成了"黃庭換白鵝",以示更正?!饵S庭經(jīng)》是王羲之楷書的代表作,如今每當我們欣賞這幅名作時,尤感其氣韻高逸,筆致婉麗,李白"筆妙精入神"的評論并非溢美之辭。
(二)書扇濟貧
王羲之為官期間經(jīng)常深入底層貧苦百姓中,體察民情。有一次在蕺山看到一個老婦賣六角扇,這種扇子是用竹蔑編成的,為了制作和使用的方便呈六邊形,現(xiàn)在紹興一帶山村里仍有用這種扇子扇風納涼。由于當?shù)匕傩掌毡樨毟F,雖然這種扇子非常便宜也無人問津,老婦憂心忡忡滿面愁容,王羲之看到這種情景,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他找來筆墨在老婦出售的所有六角扇上都寫上五個大字。王羲之當時已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家了,雖不能說是一字千金,但想求他的字也是不容易的,老婦人由于孤陋寡聞,有眼不識泰山,她被這位官人突如其來的舉動驚得目瞪口呆。羲之便向她說明"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老婦半信半疑照此辦理,果然人們爭相購買,六角扇銷售一空。第二天老婦又掮了一批竹扇來,再求羲之書寫其扇,羲之只好笑而不答了。民間傳說老婦還找到羲之家中要他繼續(xù)為她寫扇,羲之哭笑不得只好東躲西藏,傳說如今紹興市的"躲婆巷"就是他躲藏的地方。
蕺山南麓的戒珠寺,相傳寺址為王羲之別業(yè),寺前有他的養(yǎng)鵝池和洗硯池。王羲之喜歡玩明珠,一天明珠不見,他懷疑是與他關(guān)系甚好的老僧所竊,老僧含冤而死。后來一只鵝死了,宰殺后發(fā)現(xiàn)了那顆明珠,王羲之后悔莫及,決定舍宅為寺,以戒玩珠之癖。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jù)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jīng)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jù)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 么裝飾,引不起過 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shù)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yǎng)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jīng)》??墒撬劳豸酥遣豢陷p易替人抄寫經(jīng)書的。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yǎng)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jīng)?!?/p>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jīng),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故事賞析:書圣王羲之
東晉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書法家,他就是被人們尊稱為“書圣”的王羲之。據(jù)說他從小就喜歡書法,而且非常用功,就連走路時也隨手比畫著練字。日子久了,連衣服都破了。
關(guān)于他的故事有:“墨池”和“入木三分”的傳說。
王羲之自七歲起練習書法。他勤奮好學,為了能夠融合百家之長,獨創(chuàng)一體,每天都坐在池子邊練字,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現(xiàn)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據(jù)說王羲之任臨州太守時,村民在城西北處興建了一座“飛云閣”,請王羲之書寫橫額巨匾。王羲之在紙上寫了幾幅,都覺得不滿意。此后,王羲之廢寢忘食,專門練寫“飛云閣”三個字。一天,他練字入了神,忘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假思索地用饅頭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道。當家人發(fā)現(xiàn)時,已經(jīng)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的故事有哪些?
王羲之七歲開始練習書法,勤奮好學。據(jù)說十七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1了就練著寫。
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擴展資料:
王羲之的其他故事:
1、書成換鵝
書圣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yǎng)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tài)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
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yǎng)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jīng)》,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2、巧補春聯(lián)
大書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親手寫春聯(lián)貼之于門。因為他的字號稱“天下第一行書”,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難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聯(lián)一貼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舊寫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八個字的春聯(lián),留下了下半截。
想偷對聯(lián)的人一看此八個字太不吉利,便掃興而歸。到了寅時,王羲之補了后半截,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钡诙煲淮笤?,想偷春聯(lián)的人見春聯(lián)變了樣,皆贊嘆不已,拍手叫絕。
古代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古代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1、入木三分
傳說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fā)現(xiàn)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叭肽救帧本褪菑倪@個故事中得出來的。
2、竹扇題字
據(jù)說有一次,王羲之路過山陰城(今紹興)的一座橋。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
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3、書成換鵝
書圣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yǎng)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tài)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yǎng)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
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道德經(jīng)》,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4、巧補春聯(lián)
大書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親手寫春聯(lián)貼之于門。因為他的字號稱“天下第一行書”,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難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聯(lián)一貼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舊寫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八個字的春聯(lián),留下了下半截。
想偷對聯(lián)的人一看此八個字太不吉利,便掃興而歸。到了寅時,王羲之補了后半截,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聯(lián)的人見春聯(lián)變了樣,皆贊嘆不已,拍手叫絕。
5、不避之字
王羲之的兒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孫子楨之、靜之。王羲之后人不避家諱,這里藏著個大秘密,與西漢張良有關(guān)的秘密。
王羲之一輩人名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有“之”22個,孫輩12個,曾孫13個,玄孫9個,五世孫4個……陳寅恪說這些人所以不避諱是因為都是天師道成員,這個“之”是暗號、徽章。而天師道老大張陵天師,是留侯張良的八世孫。
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nèi)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jù)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里洗毛筆和硯臺,后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長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
有一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huán)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催著他吃,他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丫環(huán)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環(huán)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著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nèi)滩蛔⌒Τ隽寺暋?/p>
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還看著字的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為什么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抬起頭,回答說:“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習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p>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終于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大家都稱贊他寫的字像彩云那樣輕松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認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書法家之一。
王羲之練書法的故事
王羲之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叔父王導為司徒,伯父王敦為揚州刺史,叔祖父王澄為荊州刺史。他父親這一輩人都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學習條件。
王羲之小時候少言寡語,誰也看不出他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但他熱愛學習,喜歡鉆研,遇事機智有心計。他7歲開始臨池學書,到10歲時,字寫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歡他。
王羲之到了11歲,很想學一點關(guān)于書法方面的理論著作,用來指導自己。有一天,他在父親王曠的枕頭里發(fā)現(xiàn)了一本叫做《筆談》的書,講的都是有關(guān)寫字的方法。他高興得如獲至寶,便如醉如癡地學起來。正當他興趣正濃時,被父親發(fā)現(xiàn)了,問他:“為什么偷讀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著父親傻笑。母親從旁插話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筆的方法吧!”父親說:“你現(xiàn)在年齡太小,等長大了,我自然會教給你讀?!?/p>
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興地說:“如果等我長大了才講究筆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學,青春年華不就白白浪費了嗎?”王曠十分驚奇兒子的這番議論,認為兒子少有大志,應該從小好好培養(yǎng),于是便將《筆談》的內(nèi)容認認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講解。羲之有了扎實的臨摹功夫,又有了《筆談》的理論指導,幾個月的功夫,書法便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當時的女書法家衛(wèi)夫人為老師,在衛(wèi)夫人的悉心指導之下,練習書法,有了更長足的進步。王羲之跟衛(wèi)夫人學了一個時期,書法已十分圓轉(zhuǎn)成熟。連衛(wèi)夫人也不得不驚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孩子將來一定要超過我了!”
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同他轉(zhuǎn)益多師,刻苦磨礪分不開。
王羲之練書法,并娶得美人歸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契而不舍地刻苦練習,終于使他的書法藝術(shù)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峰,被人們譽為 "書圣"。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fā)現(xiàn)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后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xiàn)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于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fā)現(xiàn)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 "墨池"?,F(xiàn)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shù)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贊許。傳說,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導是東晉的宰相,與當朝太傅稀鑒是好朋友,稀鑒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眾的女兒。一日,稀鑒對王導說,他想在他的兒子和侄兒中為女兒選一位滿意的女婿。王導當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選。王導回到家中將此事告訴了諸位兒侄,兒侄們久聞稀家小姐德賢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來人選婿時,諸侄兒都忙著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羲之不問此事,仍躺在東廂房床上專心琢磨書法藝術(shù)。
稀家來人看過王導諸兒侄之后,回去向稀鑒回票說:"王家諸兒郎都不錯,只是知道是選婿有些拘謹不自然。只有東廂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顧用手在席上比劃什么。"郡鑒聽后,高興地說:“東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書法上學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內(nèi)含不露,潛心學業(yè),正是我意中的女婿?!庇谑?,把女兒嫁給了王羲之。王導的其他兒侄十分羨慕,稱他為“東床快婿”,從此 "東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稱了。
王羲之 人物生平
入木三分
王羲之出身于魏晉名門瑯玡王氏,他七歲就擅長書法。傳說晉帝當時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套终甙涯景逑髁艘粚佑忠粚?,發(fā)現(xiàn)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袒腹東床
16歲時,王羲之被郗鑒選為東床快婿。郗鑒有個女兒,年長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鑒愛女故要為女擇婿,與丞相王導與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說其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鑒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說:“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p>
郗鑒就命心腹管家,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尋來覓去,一數(shù)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領著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里,就見靠東墻的床上一個袒腹仰臥的青年人,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余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后,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臂b說:“我要選的就是這樣的人,走,快領我去看?!臂b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床快婿”一說就是這樣來的。
相聚蘭亭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nóng)歷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褉(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為此詩集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天時地利人效果發(fā)揮極致,據(jù)說后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稱病棄官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稱病棄官?!皵y子操之由無錫徙居金庭。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以放鵝弋釣為娛?!盵8] 他和許詢、支遁等人,開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書法興起。其后裔多擅書畫,作品掛滿廳堂、書房,人稱“華院畫堂”。后人定村名為“華堂”,沿稱至今。
會稽安逝
東晉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會稽金庭(今浙江紹興),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梁大同年間(535-546年),嗣孫建豆腐干豆腐右軍祠于墓前。
王羲之的故事有哪些?
我國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竹扇題字
據(jù)說有一次,王羲之路過山陰城(今紹興)的一座橋。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
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有哪些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蓖豸酥畯男【褪艿酵跏鲜兰疑詈竦臅鴮W熏陶。當代留美書法新秀劉鐸曾贊嘆:“好字唯之(之,王羲之)”。下面是我整理的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有哪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書法家王羲之簡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nèi)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后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jīng)》、《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等。其中,《蘭亭集序》為歷代書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評曰:“飄若游云,矯苔驚蛇”、“龍?zhí)扉T,虎臥凰閣”、“天質(zhì)自然,豐神蓋代”,被后人譽為“書圣”。
王羲之賣當
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很愛游山玩水,走進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訪好友,走到蘇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橋,舉目四望,見前邊有一座小村莊,飄揚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輝中閃光,裊裊的炊煙從茅屋頂上緩緩升起,三三兩兩的農(nóng)人向村莊走去,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圖畫呀,他有些流連忘返,在橋邊停下,月亮升起的時候,村莊一片朦朧,更是一番景致,沽來一壺清酒,買了幾盤小菜,自斟自飲起來,夜半時分,帶著幾分醉意,漸漸睡去。
第二天醒來,忽覺頭上沉重,回到館舍躺下就病了,書童請來了蘇州的名醫(yī)為王羲之診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個月。出門時身上所帶的盤費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這怎么辦?他想了想,忽然記起,在他住的旅館對面有一個當鋪,他記得那個“當”字已經(jīng)破舊不堪了,我何不寫個當字去當了?這是個好主意,于是就叫書童鋪紙磨墨。他寫好一個當字,叫書童拿去當了,價格是30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當。書童來到當鋪,展開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個好字,就問當多少錢,書童說30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行。老板端詳著,說:“好字是好字,只是帶著病容,不值不值。”
書童回來把老板的話說給王羲之,王羲之說:“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來了,好!我就再寫一個?!蓖豸酥謱懥艘粋€字,讓書童拿去,老板一看,說道:“這個當字比那個有力多了,只是帶著孤氣和怒氣。就這吧,我要了。”交給書童30兩銀子。王羲之有了錢,又可以上路了。他來到杭州,見了朋友,朋友設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親戚,開著一個當鋪,想求王羲之寫個當字,當做招牌,王羲之說:“我已經(jīng)寫好了一個當字,你去取回來就是了?!蓖豸酥旬斊碧统鰜?,交給那人。那人帶著銀兩就望蘇州而去。到了蘇州,見了當鋪老板,就要回當。老板聽他不是本地人,跑這么遠要回當,以為他是個瘋子。一看當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盤子一撥拉,連本帶利開口要他40兩,那人掏出40兩給了老板。老板有點納悶,明顯是坑他,他卻喜滋滋地掏出40兩銀子贖當。就問他:“請問,這個字有什么珍貴的?”那人說:“這是當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你老先生有眼不識金鑲玉,哼!再會!”老板急了。喊道:“你回來,我拿50兩銀子要了你的當字,要不100兩,100兩!”那人聽都沒有聽,回到杭州,見了王羲之,交出了那個當字。王羲之接過來看都沒看,“嚓嚓”兩下把那個字撕了個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沒能救出那個當字。王羲之笑笑說:“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個‘和’字,和氣生財么,這個字是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時候、在發(fā)脾氣的時候?qū)懙?,帶著幾分怒氣,不好,我現(xiàn)在再給你寫一個,包準你掛出去能發(fā)財?!庇谑?,杭州的朋友展紙磨墨,王羲之運氣著力,揮筆寫下一個很大的‘當’字。在場的朋友們無不稱奇,人人都夸這個當字極好極好。這個當字經(jīng)高級工匠刻制,掛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處,非常顯眼,生意從此也非常熱鬧。從那以后,杭州的當鋪成了全國最出名的當鋪。
王羲之《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
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夸贊道:“此兒后當復有大名?!毙~I之聽后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wěn)?!鲍I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xiàn)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又練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么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鲍I之聽后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jié)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jīng)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獻之聽完后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后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王羲之天臺山拜師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臺山,被神奇秀麗的天臺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云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己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云飄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鶴發(fā)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己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蓖豸酥睦锛{悶,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jīng),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后自有作用?!崩先苏f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后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闭f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臺白云……”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于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劃和架子結(jié)構(gòu)的訣竅,都體現(xiàn)在“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后,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以后,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臺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經(jīng)洞》,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巖洞里,后人就叫它“黃經(jīng)洞”。今天,有些膽大的旅游者,還要爬上黃經(jīng)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還藏著王羲之的《黃庭經(jīng)》呢!
吃餃子
一天,王羲之路過集市,見一家餃子鋪門口,人聲喧嚷,熱鬧非常。尤其是門旁的那兩副對聯(lián),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經(jīng)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十個字,橫匾上寫的是“鴨兒餃子鋪”。但是字卻寫得呆板無力,缺少功夫。王羲之看罷,心中暗想:這樣的賴字,也配寫匾?又一琢磨:“經(jīng)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眉一?!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買賣,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見鋪內(nèi)有口開水大鍋,設在一道矮墻旁邊。包好的白面餃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越墻飛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滾沸的大鍋。一鍋下滿,不用招呼,“小鳥”就停飛了。等到這鍋餃子煮好,撈完,“小鳥”又排隊一樣飛來,準確無誤。王羲之十分驚奇,就順手掏出一些散碎銀兩,要了一大碗餃子,然后坐下。這時他才發(fā)現(xiàn),餃子個個玲瓏精巧,好像浮水嬉戲的鴨兒,真是巧奪天工的奇貨!他用筷子將餃子夾起,慢慢地送到嘴邊,輕輕地咬了一口。頓時,清香撲鼻,鮮美滿口。不知不覺間,把那一大碗餃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頓飽餐之后,王羲之對自己說:這鴨兒餃子果然不錯!只是門口那副對聯(lián)的字寫得太差,與這美味餃子實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他們另寫一副對聯(lián),也不辜負我來此一場——想到這里,他便問店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計用手指著矮墻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墻后?!蓖豸酥@過矮墻,見一白發(fā)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個人搟餃子皮,又包餃子餡,轉(zhuǎn)眼即成,動作麻利極了。更令人驚奇的是,包完之后,白發(fā)老太婆便隨手將餃子向矮墻那邊拋去,鴨兒餃子便一個一個依次越墻而過。老人的高超技藝,使王羲之驚嘆不止。他趕忙上前問道:“老人家,象您這深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老人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甭犃诉@話,王羲之沉默了一會,好像在品嘗這句話的滋味。然后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么門口的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老人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請,只是不好請??!有的人寫字剛有了點名氣,就眼睛向上,哪里肯為我們老百姓寫字。其實,照我看,他們寫字的功夫,還不如我這扔餃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話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聽了,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難當。最后,他特意寫了一副對聯(lián),恭恭敬敬地送給了這位老人。
東床擇婿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
王羲之寫染一池水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jù)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里洗毛筆和硯臺,后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王羲之寫字換白鵝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jù)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在自己做官時,從后院的池邊練字,從池中洗筆,日久天長,池水都黑了。經(jīng)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jù)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shù)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yǎng)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愛好。王羲之愛鵝,他認為養(yǎng)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tài)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zhí)筆,運筆的道理。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道》經(jīng)《德》經(jīng)??墒撬劳豸酥遣豢陷p易替人抄寫經(jīng)書的。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yǎng)了一批品種好的鵝。一日,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乘舟于紹興游覽,船到縣禳村,見岸邊有一群白鵝,王羲之看得出神,詢問得知這些鵝為道士所養(yǎng),河里鵝群悠閑地浮游,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著,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jīng)?!蓖豸酥簌Z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jīng),那群白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竹扇題字
據(jù)說有一次,王羲之路過山陰城的一座橋。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書成換鵝
書圣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yǎng)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tài)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yǎng)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jīng)》,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巧補春聯(lián)
大書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親手寫春聯(lián)貼之于門。因為他的字號稱“天下第一行書”,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難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聯(lián)一貼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舊寫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八個字的春聯(lián),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對聯(lián)的人一看此八個字太不吉利,便掃興而歸。到了寅時,王羲之補了后半截,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钡诙煲淮笤?,想偷春聯(lián)的人見春聯(lián)變了樣,皆贊嘆不已,拍手叫絕。
不避之字
斐松之、劉牢之、寇謙之、司馬孚之、司馬亮之、司馬景之、司馬曇之……王羲之的兒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孫子楨之、靜之。上述人為什么不避家諱?這里藏著個大秘密,與西漢張良有關(guān)的秘密。王羲之一輩人名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有“之”22個,孫輩12個,曾孫13個,玄孫9個,五世孫4個……陳寅恪說這些人所以不避諱是因為都是天師道成員,這個“之”是暗號、徽章。而天師道老大張?zhí)鞄?,是張良的八世孫。
道教情緣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藝術(shù)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究其成因,與王羲之信奉道教,書籍、道合一有很大的關(guān)系。土生土長的道教,很早就產(chǎn)生
道教符。在抄寫經(jīng)書時,必須由精于書藝的經(jīng)生抄寫,而在書寫經(jīng)本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歷史上諸多道家學者多是有名的書畫家,他們修身養(yǎng)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揮毫潑墨,落筆成體。王羲之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將修道和書法藝術(shù)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產(chǎn)生了具大的藝術(shù)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著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東晉時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從上到下,奉信黃老學說?!稌x書·卷八十·列傳第五十》記載,王氏家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又精通書道。”《道經(jīng)》中記載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晉向往神仙之靈虛,邁行放達于天臺北門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稘摲蛘摗酚涊d:“因氏王氏,其后子孫,世喜養(yǎng)性、神仙之術(sh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