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代喜增
外文名:Dai Xizeng
國籍:中國
出生地:吉林、東遼
出生日期:1899年
逝世日期:2005年
主要成就:中國十大老年新聞人物提名獎
年齡:106歲
人物簡介
代喜增生于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解放前舉家搬到吉林省東遼縣遼河源鎮(zhèn)大架山村。剛搬到大架山村時,住的是土坯房,四周都是荒山,每到下雨的時候都發(fā)山洪,夏天得修幾次房子。為保住山上的水土,代喜增領著全家人開始種樹。從他46歲開始,這一種就是60年。
60年下來,老人親手栽下的樹累計有百萬余棵,40多公頃,除了5000多棵果樹外,全都獻給了國家。
老人上了年紀后,樹種不動了,就當起護林員。他的一句口頭禪是:“這滿山的樹就是我的子孫?!弊骷伊汉庠菰L他并寫出《青山不老》一文,此文已被選入小學人教版六年級語文課本。
“栽樹也有好處,保水保土”。老人反復說的這句話,乍聽起來確實沒有閃光之處,但細品味起來,卻比那些廉價閃光的語言要光鮮的多。“栽樹有好處”這正是老人半個多世紀植樹生涯認準的一個理兒;
課文原文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huán)境。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暴等一切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過去,這里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h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本驮谌绱穗U惡的地方,我對面的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chuàng)造了這塊綠洲。
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huán)境。一排三間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起來抓把柴煮飯,帶上干糧扛上鍬進溝上山;晚上回來,吃過飯,抽袋煙睡覺。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漢開始治理這條溝,現(xiàn)在已有五人離世。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fā)現(xiàn)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他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回來,接他出去享清
課文點評
文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層次井然,內容清晰。課文先描寫了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山林景觀,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喜人畫卷,喻示老人綠化山林、改造山溝所取得的成績;接著作者從兩方面補充介紹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狀況:通過山溝的大環(huán)境(即自然條件)的惡劣險峻,來襯托改造山林的艱難困苦;通過老農生活條件的簡陋艱辛,突出老農植樹造林的難度之大、態(tài)度之堅決;通過村干部的補充介紹、老農的陪同參觀,展現(xiàn)了老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后代的成績;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靈感觸提升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課文語言簡練、生動,借助比喻、擬人等表現(xiàn)方式,將山溝里綠樹成蔭、枝繁葉茂、錯落有致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展示的還有老農為創(chuàng)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
記者采訪
無兒女無錢財、滿山樹為伴
回憶當初種樹治山洪的事,劉淑珍說:“他們一共兄弟四人,那時候他當家,特‘摳’,領著我們幾個小家過緊巴日子,弄點錢全買了樹苗,而且還讓我們也跟著種樹、澆水,有時一家人累得想埋怨他,但一想他也是為了這個家好就算了。”
為了不再讓山洪沖著房子,代喜增口挪肚攢,有錢時到處買樹苗,沒錢時就動員全家上山采樹籽,剪枝條,只要能把樹種活,他什么辦法都用。
“他干了一輩子了,錢沒攢下幾個,連個孩子也沒有,可他不窮,他攢下的是這滿山的樹!”他的侄子代萬庫說。順著他指的方向,一眼望去,代家門前的兩座山上栽滿了松樹、柞樹……
無私留5000多棵果樹其他獻國家
代喜增的侄媳婦王秀霞說,老人50多歲時妻子病故,沒留下兒女,此后老人沒有續(xù)弦,而是全身心地種樹,60年下來,老人親手栽下的樹一茬又一茬,累計有百萬余棵,40多公頃,除了5000多棵果樹外,全都獻給了國家。老人時常叮囑后輩:“給國家種點樹,這樣蓋
政府關注
2002年“五一”期間,副省長楊慶才專程趕到大架山看望老人。當看到老人仍居住在當年落戶時的低矮土坯房時,楊慶才百感交集,當即要求市、縣、鄉(xiāng)各級政府出錢出力,為老人蓋一座新房,讓這位用一生為國家、為集體造福的百歲老人安度晚年。臨行前,楊慶才贈送老人一幅《松鶴延年》的畫,并親筆寫下了“造林綠化、積德積壽”八個字。
遼源市林業(yè)局局長李延安對此是這樣評價的:“我們推崇百歲植樹老人代喜增,不僅僅是為了樹立一個先進典型,更重要的在于我們希望像他老人家這樣,把自己的生命與大自然相依相存,和諧發(fā)展的這種追求,逐漸變成更多人的自主意識和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