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鮑貴卿
別名:字廷九(霆九)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大洼縣西安鎮(zhèn)小洼村
出生日期:1867
逝世日期:1934
職業(yè):黑龍江督軍、陸軍總長
畢業(yè)院校:榆關隨營武備學堂
主要成就:12月袁世凱稱帝時,鮑被封為“一等男”。
人物生平
鮑貴卿生于1867年(清同治六年),幼年家貧,祖籍山東,其父鮑永寬遷往奉天海城架掌寺落戶,以農(nóng)為業(yè)。父母早亡,由兄長照料,供他讀了幾年私塾。17歲時因家貧失學。
19歲投身行伍,在淮軍總兵葉志超麾下,因“辦事干練”深受器重,送入榆關隨營武備學堂、天津北洋武備學堂學習兩年。1888年畢業(yè)于開平武備學堂,為“清軍駐榆關(今山海關)正定練軍炮隊哨長”。
1894年,鮑貴卿調任直隸常備左軍后營管帶,隨葉志超赴朝鮮,在平壤保衛(wèi)戰(zhàn)中,葉臨陣脫逃,所部慘敗,受到處分,鮑貴卿、田中玉等也被革職。
1895年12月,袁世凱(袁項城)奉命在天津小站編練新式陸軍,鮑貴卿被網(wǎng)羅任武衛(wèi)右軍右翼工程營筑壘司隊官。鮑貴卿在軍中以驍勇聞名,深得天津武備學堂出身的王世珍、段祺瑞等的贊賞,稱鮑“忠勇異儕輩”。1902年袁世凱在保定進行北洋常備軍建設,不久以鮑為左鎮(zhèn)左翼步兵第二營管帶。1904年,左鎮(zhèn)改稱北洋第一鎮(zhèn),他出任該鎮(zhèn)第二協(xié)四
歷史疑云
又說:1919年7月6日,吉林督軍孟恩遠進京供職,他又改任吉林督軍。同年8月任中東鐵路督辦兼東省鐵路護路軍總司令。1920年1月,他以吉林督軍和鐵路督辦的身份致電中東鐵路局局長霍爾瓦特,聲明中國對中東鐵路享有完全主權,拒絕霍爾瓦特以俄人“實行國家統(tǒng)治權”的無理要求。1920年3月12日,哈爾濱30多個工人組織聯(lián)合向霍爾瓦特發(fā)出最后通牒,限期在24小時內(nèi)辭職。他令下屬接管了原沙俄外阿穆爾軍區(qū)司令部、護路軍參謀部、憲兵總部及警察局等機構,并派兵進駐中東鐵路沿線,解除俄軍警武裝,霍爾瓦特被解職趕下臺。同年9月,兼署吉林省長。10月,晉授勛二位。1921年3月,調任將軍府霆威將軍,離吉進京,1924年12月充任梁士怡內(nèi)閣陸軍總長,次年4月辭職。
海城鮑氏家祠
在北京西山森林公園的“獅子窩”山峰下,原有明代古剎功德禪寺,清末,此寺逐漸傾廢,三十年代,舊基改作鮑貴卿墓。鮑貴卿,字霆九,遼寧海城人,曾任陸軍總長,為北洋軍高級將領之一。鮑與奉系關系密切,其子娶張作霖之女為妻。后來張作霖返奉天時被炸死,奉軍退出北京時曾留一旅維持秩序,旅長鮑毓麟(西山八大處留有其碑刻)為鮑之侄。此旅在撤退時被韓復榘部繳械,引起一場混亂,鮑貴卿從此退隱。1934年3月1日鮑卒于北平,年七十。
鮑墓占地十余畝,規(guī)模龐大,圓形磚石墓琢高三米,條石臺基,墓前碑已無,再前為兩華表。這里松柏茂密,甬道縱橫,明代的兩株古松仍枝葉繁茂,其中一株的主干被雷擊劈斷枯死,但另一千仍郁郁蔥蔥,為名副其實的“鳳尾松”。鮑墓之東南方為一大石碑坊(欞星門),上面雕刻有風光輪,正面額曰:“海城鮑氏家祠”,保存相當完好,實屬難得。
參觀路線:八大處證果寺旁上山路至料廠,前行走水泥路,拐幾個彎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