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朱汝珍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870年
逝世日期:1943年
職業(yè):清末民初書法家、文章家
信仰:儒家
主要成就:光緒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
人物生平
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少年時代,父親早喪,家境清貧,但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得富裕姻親資助讀書、赴考。在縣學考取優(yōu)廩生后,入讀廣雅書院。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考取拔貢第一名、再于北京會考,得一等第十一名。
光緒二十四年上京朝考之后獲得欽點,授職銜“七品小京官”,旋升刑部六品主事。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鄉(xiāng)試中舉人;
光緒三十年(1904年),進士殿試以第一甲第二名欽點榜眼及第,誥南書房行走、奏翰林院編修。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被選派到日本東京法政大學讀法律,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畢業(yè)后回國。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為了擬定「商業(yè)法」,奉派往中國各地商埠調(diào)查現(xiàn)代商業(yè)操作習慣,提交長達數(shù)十萬言的調(diào)查報告。
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清朝舉辦第一次法官招聘考試,委派往貴州出任主考。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三月的一天,剛剛通車3年的蘇州火車站迎來了一批頭戴花翎、披掛齊整的
名失狀元
原來,朱汝珍本來應該是清代末科的狀元,但是由于姓名和籍貫的緣故而與狀元無緣——按照慣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閱評完所有考生的試卷后,從參加殿試的273名考生的試卷中挑選出10份,并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劉春霖第二),呈送給慈禧太后“欽定”。慈禧太后翻開主考官列為“頭名”的試卷,見該卷雖然文詞暢順華麗,但字體卻為粗筆楷書,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體,故看后不禁連連搖頭。
當她看到“朱汝珍”這個名字時,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厭惡之感:奪魁的舉子是廣東人朱汝珍,不禁讓這位老佛爺想起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這些人都出自廣東,在慈禧看來,廣東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與“誅”同音。珍妃支持光緒皇帝變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這三個字一下就觸動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經(jīng)。于是她將朱汝珍的試卷扔到一旁,狀元之門對他關閉了。
相反,慈禧覺
故居隘園
隘園是清代末科榜眼朱汝珍的故居,在今清城南門街左四巷內(nèi),原為占地約140平方米的磚木結(jié)構(gòu)三間二廊式傳統(tǒng)民居?,F(xiàn)傳統(tǒng)民居已不存,但有朱汝珍紀念館在此。
朱汝珍父親朱猷章是五品武官,在清城南門街有房屋多座,其中的太守第占地約700平方米。朱猷章于光緒三年去世,家道逐漸低落,竟至于后來太守第被用于抵債。朱汝珍有兄弟八人,住房并不充裕,朱汝珍青少年時代長期在外,家里并無安排獨立住所,待他取得功名后,其兄弟就把位于太守第對面巷內(nèi)的一座房子讓給他住,就是今天的朱汝珍故居。
朱汝珍自覺住所狹窄,自笑之取其名曰“隘園”。1920年,他50周歲生日時,寫有《五十自壽》詩四首,其中有句云:“隘園一畝足幽清,秋菊經(jīng)霜可掇英”,說明“隘園”一名,出現(xiàn)較早。他又以“隘園”自號,以示安貧樂道。
建國初,隘園由朱汝珍堂侄朱世明代管。1994年,舊城改造紅線所至,隘園被拆。
汝珍公園
為了紀念清朝末代榜眼、愛國愛鄉(xiāng)的大才子朱汝珍,廣東清遠市政府在清城區(qū)橫荷廣清高速公路出口對面興建了朱汝珍公園,并在公園內(nèi)修建了巨幅朱汝珍銅像。
朱汝珍公園占地23194.3平方米,項目投資1228萬元。公園內(nèi)設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雕塑、八駿雕塑、朱汝珍塑像、景觀小品和主要景區(qū)的文化墻浮雕等園林景觀,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游憩環(huán)境。市民既可欣賞末代榜眼雕像,沉醉于古典園林之美,又可感受清遠的人文魅力。
代表作品
朱汝珍寫得一手好詩文,又擅長書法藝術,行書疏淡和平,嫻靜爽利,有晉唐遺風。他知道劉春霖、商衍鎏、張啟后也有書畫作品,便將四人的作品配成一套,名為“四屏”,成為當時極享盛名的書畫作品。參與創(chuàng)定《大清商律草案》、《大清民法草案》及纂修《德宗景皇帝實錄》,著有《詞林輯略》(附詞林姓氏韻編)、《本紀圣訓》、《中外刑法比較》,以及鄉(xiāng)試、會試、廷試的立論七篇以及飛來寺石刻《愛山亭記》等,惜大多散失。他關心家鄉(xiāng)文化事業(yè),先后于民國4年、民國23年和26年,編纂有《藏霞集》,受聘總纂了《清遠縣志》和《陽山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