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高清免费毛片|久久99中文字幕|精品国产91免费在线|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 <abbr id="gugae"></abbr><menu id="gugae"><acronym id="gugae"></acronym></menu>
  • <dl id="gugae"><small id="gugae"></small></dl>
  • 當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韓恢簡介

    韓恢

    更新時間:2019-08-13 17:34

    韓恢(1887-1922),字復炎,江蘇省泗陽縣人。中華民國軍事人物,曾擔任討袁軍江北總司令。少年時期讀過私塾,1909年從軍,后來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協(xié)助革命軍攻下南京。二次革命時,擔任南京都督,但最后因南京失守而撤退。二次革命失敗后,滯留于上海,準備重整軍隊來對抗袁世凱,并任“討袁軍江北總司令”。1913年8月18日發(fā)動南通起義,失敗后逃至日本。1914年加入孫中山在日本成立的中華革命黨。1915年受命回到上海,準備再度起兵,擔任“討袁軍第三軍軍長”,軍事計劃因遭馮國璋發(fā)現(xiàn)而中止。1921年,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tǒng),12月任命韓恢為“江蘇招討使”。1922年的六一六事變,韓恢又趕往廣東救援孫中山,并任“討賊軍總司令”,成功將孫中山救至上海。但是韓恢行蹤遭到江蘇督軍齊燮元察覺,齊燮元于1922年10月28日命令上海警察廳長徐國梁逮捕韓恢并移送至南京,11月1日遭齊燮元殺害。孫中山后來追贈韓恢為陸軍上將。

    目錄

    基本資料

    1

    中文名:韓恢

    別名:韓復炎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蘇省泗陽縣

    出生日期:1887年

    逝世日期:1922年

    職業(yè):革命黨人

    信仰:三民主義

    主要成就:參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

    人物經(jīng)歷

    2

    韓恢(1887—1922),字復炎,今泗陽縣史集鄉(xiāng)韓圩村人,少有大志,一心報國。在私塾讀書時,先生教他《論語》、《孟子》等書,他雖能背誦,卻不感興趣。先生責問他,為什么不好好讀書?他沉靜地說:“當今世界,列強林立,讀此類東西,能興邦強國、利我中華嗎?”

    1908年,21歲的韓恢獲悉南洋征兵,遂約好友樊炎由泗陽南下,先到鎮(zhèn)江,在清政府新軍第九鎮(zhèn)第三十三標入伍,不久,即隨軍開往南京駐防。

    當時,革命思潮激蕩于軍中,韓恢如魚得水,高興地說:“此真吾輩之事業(yè)也。”不久,韓恢升為下級軍官-正目。由于他能體察下情,與士兵同甘共苦,常常助人為樂,很得士兵的擁護和愛戴。

    新軍里有孫中山領(lǐng)導的同盟會成員趙聲、柏文蔚、冷御秋、林之夏、倪映典、熊成基、林述慶等。在新軍中,韓恢不拘小節(jié),但氣宇軒昂,膽識過人,勇于吃苦,深得趙聲賞識,不久介紹他加入同盟會。為了宣傳進步思想,同盟會在南京三牌樓標本部設立俱樂部,在珍珠橋營部設

    展開閱讀全文 ∨

    英年早逝

    3

    韓恢隨孫中山回到上海,奉命重新組織人馬,以期打開江蘇局面,重建蘇北根據(jù)地。不料,韓恢的行蹤被江蘇督軍齊燮元偵悉。齊燮元密令上海淞滬警察廳廳長徐國梁,將韓恢誘捕,于1922年10月28日解送南京。同年11月1日,韓恢被齊燮元殺害于南京,年僅35歲。孫中山聞訊后異常痛惜,隨即派人北上,將韓恢之妻許惠賢、幼子定國接到廣州,親自接見,給予慰勉、撫恤,并追任韓恢為陸軍上將。

    4

    韓恢墓位于南京中山門外,是南京東郊安葬最早的民國要人之墓。1928年11月1日,國民政府在南京第一公園烈士祠內(nèi)隆重舉行了“韓恢烈士殉難六周年紀念大會”。隨后,將韓恢遺骸從小營遷葬衛(wèi)崗,并專門建造一座墓地。

    韓恢烈士墓坐南朝北,由牌坊、墓道、墓冢組成。牌坊為單門沖天式,石質(zhì),高3.5米,寬3米,橫額上陰刻于右任手書的“烈士韓恢墓道”六個大字,字下鐫刻一對相互交叉的國民黨黨旗和國旗;牌坊立柱上鐫刻一幅由于右任題寫的挽聯(lián):殺身以成仁志在黨國;崇封建華表永慰英靈。墓道長約八十米,寬約兩米。墓冢建在石砌平臺上,平面呈圓形,直徑5-6米,底圈一周用石塊砌筑,中間堆成墳包,周圍松柏環(huán)繞。與中山陵園范圍內(nèi)的其他民國要人的墓園相比,韓恢墓顯得小而簡陋。

    “文革”期間,韓恢墓遭到破壞,僅牌坊幸存,但被推倒而斷裂成數(shù)截。斷裂的石柱被重新接好,牌坊仍舊豎立在原來的位置。牌坊上原先由于右任手書的挽聯(lián)“殺人以成仁,志在黨國

    展開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