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龐薰琹
別名:鼓軒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蘇常熟
出生日期:1906年
逝世日期:1985年
職業(yè):畫家
畢業(yè)院校:上海震旦大學
代表作品:《地之子》、《路》、 《貴州山民圖卷》 、 《瓶花》等
主要成就:著有《薰琹隨筆》
性別:男
龐薰琹人物簡介
龐薰琹
[近現(xiàn)代](1906年-1985年)著名工藝美術家,工藝美術教育家。原名鎣,字虞弦,筆名鼓軒。江蘇常熟人。1921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學學醫(yī),課余學繪畫。1924年畢業(yè),次年赴法國,入巴黎敘利思繪畫研究所學畫,1927年在巴黎格朗歇米歐爾研究所深造。1930年回國,系統(tǒng)研究中國畫論、畫史,參加旭光畫會、苔蒙畫會,成為當時有進步傾向的新興美術啟蒙運動組織者之一。1931年在上海昌明美術學校、上海美專任教。與張弦、倪貽德發(fā)起成立美術社團“決瀾社”。1932年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個人畫展,以后又舉行廣告畫展覽。1936年后任教于北平藝專、四川省立藝專、華西大學、重慶中央大學、廣東省立藝專、中山大學。1938年開始搜集中國古代裝飾紋樣和云南少數(shù)民族民間藝術。翌年深入貴州民族地區(qū)作實地考察研究工作。1940年任四川省立藝專教授兼實用美術系主任。1947年在廣東省立藝專任教授兼繪畫系主任,兼中山大學教授。
龐薰琹重要展覽
1932年 個人畫展 上海中華學藝社
1932—1935年 第一屆至第四屆“決瀾社”晝展 上海中華學藝社 上海世界社禮堂 上海留法同學會
1941-1945年 四次個人畫展 成都省立圖書館等地 重慶中印學會
1946年 個人畫展 上海復旦大學禮堂
1983年 個人畫展 北京中國美術館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展廳
1985年 個人遺作展 南京江蘇美術館
1996年 個人畫展 上海上海美術館
1999年 龐薰琹--油畫.設計.創(chuàng)造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陳列館
龐薰琹出版物
《龐薰琹晝輯》、《龐薰琹畫集》、《工藝美術集》、《工藝美術設計》、《巨匠龐薰琹》等。
《圖案問題研究》、《中國歷代裝飾畫研究》、《薰琹隨筆》、《論工藝美術》、《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等。
龐薰琹藝術風格
提起龐薰琹的繪畫藝術,常被歸入現(xiàn)代主義藝術或裝飾繪畫藝術之列;雖有一部分學者談到龐薰琹對中西藝術的
融合,常專指其后期作品。筆者以為:就龐薰琹整個繪畫藝術道路來看,他對中西繪畫的融合自20年代留法時萌生,到40年代基本成熟,線索清晰,毋庸置疑。情況究竟如何?只要全面地剖析其繪畫藝術道路的發(fā)展、演進,答案自然水落石出。
他畫花,不是簡單地摹寫對象,而是根據(jù)畫面需要構圖變化,既依據(jù)對象,又不完全依據(jù)對象,而任憑自己的意圖經營畫面。他不無意地對人說:“有時別人送我一枝很好看的花,我就不斷變換這枝花的放置位置,可以畫出一簇好看的花來”,他就是這樣在苦難中找“樂”,忘卻了自己,把大自然賦予的一丁點美,一丁點生氣,放大,升華,再現(xiàn)于畫面,既是他高尚、樂觀的情操體現(xiàn),也是他于繪畫藝術的奉獻。
《美人蕉》是他這一類花卉作品的一個典型。不難看出,整個畫面(包括背景)是畫家“設計”的結果,花、葉陳列有致,色彩對比靚麗
龐薰琹早期求學
龐薰琹1906年6月20日(光緒32年4月29日)出生于常塾虞山鎮(zhèn)一個世家,1921年初考入一所教會學校--震旦大學學習四年法文及醫(yī)學。1925年8月乘法輪“波爾加”號赴法留學。富足的家庭,嚴格的早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龐薰琹留法前對當時中國社會震蕩、藝術變革情況了解不多,無論是康有為的中國畫衰敝論,還是陳獨秀的美術革命對他基本上沒有產生影響。
1921年春,15歲的龐薰琹從家鄉(xiāng)江蘇省常熟縣來到上海,在震旦大學預科學習。預科畢業(yè)后,決定到震旦的醫(yī)學院學醫(yī)。不過他在震旦醫(yī)學院只待了一年,到1924年年底,兩件意外的事促使他重新抉擇,并徹底改寫了他的人生。
1924年期末考解剖學,每位學生發(fā)到一根人骨,要求將骨頭畫下,并寫出所有相關的拉丁名詞。龐薰琹分到的骨頭上有個小洞,他忘記了這個小洞的拉丁名稱。監(jiān)考的正是平時特別關照他的阿爾諾神父,神父要他坐在那里繼續(xù)想。所有的同學都走了,神父在他身邊突然輕聲說
龐薰琹作品特質
龐薰琹雖然受到西方現(xiàn)代主義藝術的影響卻時常提醒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應該逐漸擺脫巴黎各種畫派的影響。他在為一位南錫女鋼琴家畫像時便用了中國畫的筆法,著意使人能看出是一個中國畫家的油畫。回國前,一位權威評論家對他說,中國是有著優(yōu)秀藝術傳統(tǒng)的。你回去學習十年,以后你來巴黎辦展覽,不請,我也幫你寫文章。這句話為龐薰琹指明了從藝的方向,使他認識到從哪種土壤里長出的芽,也只能在同樣的土壤上生長、開花、結果!這是他對法國古典繪畫、現(xiàn)代繪畫進行比較、研究、探索、實踐后得出的。可見龐薰琹的中西融合藝術道路是在留法時萌生,且在留法時便進行了探索。
如果說上述探索還是初步的嘗試,那末1930年回國后龐薰琹埋首于中國畫畫史畫論畫作的研究則試圖更主動、深入地了解傳統(tǒng)。1932年發(fā)表于《藝術旬刊》上的《薰琹隨筆》雖然是1930年的讀書雜感,卻反映出他的一些藝術觀點及追求。他寫道:“我國古今好的作品我們應該研究;世界各國好的作
龐薰琹藝術蛻變
決瀾社時期是龐薰琹現(xiàn)代主義繪畫的重要時期。從1932年10月17日舉行第一次展覽到1935年10月在第四次展覽中落幕,決瀾社僅存在三年時間。在社會上產生了一些影響。正如龐薰琹本人所言“象投進一塊又一塊小石子到池塘中去,當時雖然可以聽到一聲輕微的落水聲,在水面上激起一些小小的花,可是這石子很快落下,水面又恢復了原樣?!笔紫龋跊Q瀾社成員中僅有龐薰琹留法、倪貽德留日、張旋留法,其他成員此前如果說接觸過現(xiàn)代主義藝術,也只是借助一些印刷品。即使龐薰琹自己也不無謙虛地說自己“對祖國的藝術沒有研究,對西方的現(xiàn)代派繪畫也一樣沒有認真研究?!?/p>
毋庸諱言,科學技術的引進一般較為直接,文化藝術的借鑒則很難直接照搬,只能有選擇地吸收、融合。雖可用外來技法進行創(chuàng)作,卻必須豐富、充實本民族的藝術精神,適應人們的審美需求。這就必須知己知彼:一方面需熟悉和了解西方繪畫藝術的長短得失;另一方面要研究和分析本民族傳統(tǒng)藝術的精華
龐薰琹工美探索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龐薰琹到了云南,在中央博物院研究文物。這期間他通過與菜農、屠夫、花匠的接觸和交往,了解到人民生活的疾苦,也體驗到窮鄉(xiāng)僻壤純樸的民風,增進了他與鄉(xiāng)民的情感。特別是后來他不辭辛苦、想方設法深入到“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的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收集民間裝飾資料,對其中西融合藝術思想走向成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貴州之行龐薰琹不僅收集到了600多件花邊,而且收集到從頭到腳的全套服飾。三十年后,日本學者鳥居龍藏說有些圖案他那時都沒有搜集到。在回憶這段經歷時龐薰琹不無感慨地說“我過去完全沒有想到民族民間工藝這樣豐富,同時它能表現(xiàn)出如此高的藝術水平?!蹦切┥嚼锕媚?,沒有什么繪畫基礎,更沒有受過什么專業(yè)技術訓練,90%以上沒有出過哪個縣,90%以上沒有上過學。她們沒有什么底樣,也不需要底稿,拿起針來憑著自己的想象,根據(jù)傳統(tǒng)的裝飾結構,繡出各式各樣的裝飾圖案,雖不全是上品,但決不會有廢品。
龐薰琹藝貫中西
龐薰琹中西融合的繪畫藝術在其作品中得以充分的體現(xiàn)?!顿F州山民圖》系列是龐薰琹創(chuàng)作的一組工筆重彩畫。這些作品反映出他在繪畫藝術上新的思考和探索。作品描繪西南少數(shù)民族生活和勞動的不同的場面,表現(xiàn)他們的愿望和愁苦。畫家十分熟悉筆下對象,具有嫻熟的藝術技巧。他把西方的寫實素描技巧融進中國畫的情趣之中。作品中人物似有幾許淡淡的哀愁,生動地傳達出時代的情緒。他用浪漫的色彩再現(xiàn)了柔和、淡雅的貴州景色,低矮的茅屋、與鮮艷的民族服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將傳統(tǒng)國畫的蘭葉描與鐵線描合用,線條結實有力而有韻致。顯然已與決瀾社時期的作品不同,和留法時期的作品相比更有變化。不論白描、淡彩或水彩畫均趨于寫實而賦有裝飾性。多年的磨練使他的創(chuàng)作更具中國氣派,在使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繪畫的表現(xiàn)手段上,也更為嫻熟。蘇利文先生評價說:“與他的許多同事不同,他不滿足單純的臨摹,而是把題材作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作出一種結構合理、令人滿意的《貴州山民圖
龐薰琹藝術脈絡
龐薰琹中西融合繪畫藝術道路是漫長而又清晰的,可約略地將這一道路劃分為三個時期:一、接受西方寫實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藝術影響,又萌生擺脫其束縛的發(fā)生期;二、吸收中國傳統(tǒng)裝飾藝術及民間裝飾趣味,融合中西的成熟期;三、老當益壯,繼續(xù)前進的發(fā)展期。
第一個時期龐薰琹先是在法國受到寫實繪畫和現(xiàn)代藝術的雙重影響,接觸、觀摩了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作品,并進行了多方面的試驗和探索。卻始終牢記應逐步擺脫巴黎各種畫派的影響、要使人能看出是一位中國畫家的作品。他接受西方現(xiàn)代主義藝術的影響是短暫(1927—1930)而又有限的?!耙环矫婢毦毷?,同時也動動腦子”而已。其中西融合的繪畫在留法時便已萌生并進行了初步的實踐?;貒螅麑χ袊嫯嬍樊嬚摦嬜鞯难芯扛鞔_了倡導中西融合,主張藝術與社會相結合的藝術思想。他說“我不明白為什么畫國畫的人開口就要說這是誰誰的筆法……更不明白為什么畫油畫的人要去死仿塞尚、仿雷諾阿、仿畢加索等等”
龐薰琹成就及榮譽
龐薰琹先生是“決瀾社”的創(chuàng)始者和主要負責人,為中國的美術運動掀開了新的一頁,加快了我國美術運動的現(xiàn)代化進程,如陳抱一當時所說,“決瀾社”畫展已顯示了較清新的現(xiàn)代繪畫的氣息。龐薰琹先生學貫中西,兼容并包,面對當時流派紛呈的巴黎畫壇,他不像有些留歐的畫家,因缺少西方文化的基礎而無所適從或格格不入,只能把當時保守的學院派繪畫作為自己學習的目標。而他對現(xiàn)代諸流派的變化,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并從容地學習和消化。他反對刻板機械地模仿的“自然主義”和所謂“寫實派”的繪畫,也反對畫油畫的人去死仿塞尚、仿雷諾瓦、仿畢卡索。他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xiàn),是人類發(fā)泄情感的工具‘主張’藝術家利用各自的技巧,自由地、自然地表現(xiàn)出各自的自我”他回國后,于1932年9月在上海舉辦的第一次個人畫展,著實讓人們大開了眼界。人們在驚異興奮中發(fā)現(xiàn):“他的作風,并沒有一定的傾向,卻顯出各式各樣的面目,從平涂的到線條的,從寫
龐薰琹作品收藏
常熟龐薰琹美術館、常熟美術館、中國美術館。
龐薰琹參考資料
⑴龐薰琹《薰琹隨筆》,四川美術出版社1991年4月版。
⑵袁韻宜《龐薰琹傳》,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5年6月版
⑶三宅正太郎《東方與西方現(xiàn)代美術》,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⑷龐薰琹《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
⑸王慶生《繪畫--東西方文化的沖撞》,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⑹袁韻宜編《龐薰琹藝術研究》,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1年9月版
⑺張道一《薰琹的夢》,引自《龐薰琹研究》江蘇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