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陳仁鑒
國籍:中國
出生日期:1913
逝世日期:1995
職業(yè):劇作家
代表作品:團圓之后
籍貫:福建仙游人
人物經(jīng)歷
先生早年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薰陶下,追求民主、科學,接受世界文藝新思潮,使他對傳統(tǒng)文化有全新的視角和深刻的反思;他的生活道路歷盡坎坷,受盡磨難,又使他對變幻的人生和炎涼的世態(tài)有真切的感受;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大學畢業(yè))和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原本專攻山水畫)為他的后來的戲劇創(chuàng)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先生生前是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理事、顧問,福建省戲劇家協(xié)會顧問,莆田市劇協(xié)名譽主席;福建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國家一級編劇,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他一生著作等身,起先從事小說、散文、評論、雜文的寫作,中年以后致力于戲劇創(chuàng)作。先有六十八部劇作、三十多篇劇論傳世。中國戲劇出版社、中國文聯(lián)出版了《陳仁鑒戲曲選》《陳仁鑒評傳》《陳仁鑒戲劇精品選》。
主要成就
鯉聲劇團創(chuàng)始人之一
一九五三年,陳仁鑒正式投身戲曲的改革與劇本創(chuàng)作。他是仙游縣鯉聲劇團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一九五四年夏天,陳仁鑒先生與人合作整理的《琴挑》一劇。參加福建省第二屆戲曲會演,得了大獎。同年又赴華東地區(qū)參加調演并獲獎,選入《華東戲曲劇本選》。古老的莆仙戲首次與專家學者和上海觀眾見面,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倍受贊賞。
一九五五年,陳仁鑒先生被調進了仙游縣編劇小組集中精力搞劇本創(chuàng)作。他夜以繼日、廢寢忘餐,嘔心瀝血,刻苦寫作。他編的戲,演到哪里,紅到哪里,上座率極高。許多劇團爭著要他的劇本,他都有求必應。一九五六年,他寫的現(xiàn)代劇《大牛與小?!?、《三家林》在福建省現(xiàn)代劇會演中獲大獎,奪雙魁。
整理改編《團圓之后》
一九五七年,他整理改編的《團圓之后》(一名《父子恨》)和《新春大吉》被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莆仙戲這個小劇種,引起了全國劇壇的注目。一九五九年,《團團之后》作為進京獻禮劇目,譽滿京華。途經(jīng)上海公演時,
先生故居
南溪村竹埯頭
陳仁鑒故居在仙游南溪村竹埯頭,當年蓋房時,屋頂?shù)耐咂怯煤谕翢瞥杉t瓦,那時當?shù)孛窬油咂詾榧t土燒成的黑瓦,這樣,紅瓦的屋頂就顯得特別喜氣耀眼,當?shù)厝司桶言撁窬咏凶觥凹t厝瓦”。
紅厝瓦的故事
紅厝瓦分為舊厝,后座,新厝,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陳仁鑒前六代祖宗陳本卅開始興建舊厝,相傳陳本卅兄弟多人,以打鐵為生,他到永泰嵩口鎮(zhèn)收購幾擔廢鐵回來,到家后發(fā)現(xiàn)全是黃金,從此發(fā)家致富,興建七間廂雙護大厝一座(俗稱舊厝),清光緒年間,陳本卅季孫陳照思中了武舉人,他偕族親續(xù)建后座,多年后,陳本卅長孫陳德思的兒孫緊靠后座南邊興建七間廂半護厝一座(俗稱新厝),民國之后雖然又陸續(xù)興建工程,但陳氏民居的總體格局則于清代完成。走進紅厝瓦如同進入藝術殿堂,首先映入眼球是大門門簪上以及兩邊墻體上各種雕刻圖案,其木雕石刻技巧之高超,工藝之精湛,可稱莆仙民間工藝一流水平。據(jù)說當年本來準備建兩座七間廂的木料,最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