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盧冀野
別名:盧前
國籍:中國
出生地:南京城南望鶴崗
出生日期:1905年3月
逝世日期:1951年4月17日
職業(yè):作家、教師
畢業(yè)院校:東南大學
原名:盧正紳
人物經(jīng)歷
1905年3月,出生于南京城南望鶴崗一書香世家,家學淵源,國學功底很好。中學就讀于南京高師附中。后以“特別生”的名義,破格錄取進東南大學文科,1927年3月正式畢業(yè)。在東南大學期間,盧冀野師從國學大師吳梅學曲,成為其最重要的學生之一。
盧佶是盧冀野先生之子,他告訴記者,父親一生的基本職業(yè)是教師。在進入東南大學之前后,因祖父去世,十幾口人的大家庭生活重擔壓在父親肩上,他就一直在南京許多中學教授國文,如兩江民立中學、南京中學、鐘英中學。從東南大學畢業(yè),即在金陵大學任教,不久升為教授。到去世前兩年,父親先后在河南大學、成都大學、上海的光華大學、暨南大學、復旦大學、中央大學任教。
人物作品
盧冀野年輕時,就是國內(nèi)著名的詞曲教授,才華橫溢,人稱“江南才子”。他在教學之余勤奮寫作,留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及理論著作,大約有300萬字。且其創(chuàng)作的形式極為多樣,涉獵的范圍甚廣,如新詩集有:《春雨》《綠簾》,小說集有:《三弦》,舊體詩集有:《夢蝶庵絕句》《盧冀野詩選》等,詞集有:《中興鼓吹》等,散曲集有:《飲虹樂府九卷》;劇曲有《飲虹五種》、《楚鳳烈傳奇》等,還有大量譯作、曲學理論和文學論著。
逝世信息
1951年病逝葬于菊花臺盧家墳地
盧佶先生回憶,抗戰(zhàn)期間,父親攜全家遠走重慶等地,抗戰(zhàn)勝利后,全家歷盡艱辛回到南京,父親繼續(xù)在中央大學任教。
1948年,國民政府軍節(jié)節(jié)敗退,首都南京朝不保夕,國民政府當局開始搶運部分學人前往臺灣,盧冀野一介書生,一直認為國共之爭只是兄弟不和,與中日交戰(zhàn)性質(zhì)截然不同,因此并不愿離開大陸前往孤島。
由于南京隨時可能遭炮火攻擊,加上家庭負擔甚重,1948年底,盧冀野攜盧佶等遷居上海?!∩虾=夥藕?,盧家又遷回南京,盧佶表示,父親因各種原因,未能繼續(xù)在南京大學任教,即使在此困難情況下,他仍然筆耕不輟,創(chuàng)作了太平天國女狀元的劇本《傅善祥》,還寫了小說《金龍殿》以及《齊云樓》,在上?!洞髨蟆飞线B載。 1951年4月17日,盧冀野先生因病逝世于丁家橋鐵路醫(yī)學院,年僅46歲。在簡單的追悼儀式后,安葬于中華門外菊花臺。
在盧冀野去世后,其生前好友翻譯家楊憲益、歷史學家翦伯贊等人都曾前往
人物事跡
盧冀野與南京鄉(xiāng)邦文獻
盧冀野是南京人,十分重視整理鄉(xiāng)邦文獻。1946年,他被聘為南京市通志館館長,主持編輯出版《南京文獻》?!”R冀野還根據(jù)自己的親歷和考證撰寫了《冶城話舊》和《東山瑣綴》,為我們保留了眾多有關(guān)南京的地方風俗和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