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徐輝祖
別名:徐允恭
國籍:中國(明)
民族:漢
出生地:安徽鳳陽
出生日期:約1368年
逝世日期:1407年
職業(yè):軍人
信仰:道教
父親:徐達
謚號:忠貞
人物生平
徐輝祖原名徐允恭,因避皇太孫朱允炆諱,被明太祖賜名為輝祖。他是明初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的長子,身高八尺五寸,英俊瀟灑,頗有才氣。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輝祖以勛衛(wèi)署左軍都督府事,每月獲賜祿米二十石。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十月二十六日,徐輝祖襲封父親的爵位魏國公。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三月,潁國公傅友德等回師,分駐湖廣、四川諸衛(wèi)所,以“休息士卒”、“控制蠻夷”。徐輝祖亦受命駐守常德府。四月,徐輝祖奉命于湖廣各衛(wèi)所考察軍士,練兵備邊。十二月,被召回南京應(yīng)天府(今江蘇南京)。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月,徐輝祖前往陜西練兵防邊。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據(jù)稱燕王府的北元降將阿魯帖木兒、乃兒不花別有所圖。三月,徐輝祖受太祖之命,與燕王朱棣將阿魯帖木兒等抓捕,押送南京?;爻?,掌管中軍都督府事務(wù)。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三月,徐輝祖與安陸侯吳杰前往浙江訓(xùn)練沿海軍士,以防備海上倭
主要成就
明太祖洪武后期(1389年-1395年),徐輝祖多次前往陜西、北平、山東、河南等地練兵,又在浙江練兵,防御倭寇。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三月,協(xié)助燕王朱棣擒獲企圖謀反的燕王府北元降將阿魯帖木兒等。
靖難之役時,徐輝祖支持建文帝。先在白溝河之戰(zhàn)中成功掩護主帥李景隆撤退,全師而還。又率京軍北上,在齊眉山大敗燕軍,斬其驍將李斌等,使燕軍陷入窘境。在燕軍渡江前,仍在浦子口(今江蘇南京浦口區(qū))阻擊。
人物評價
史仲彬:選得募兵,今日急務(wù),臣竊魏國公徐輝祖,忠義性直,智勇絕人,以當一而燕可平也。(《致身錄》)
陳建:夫兩敵相持,貴進忌退。朱能勸進,而輝祖召還,南北成敗之機決矣。(《續(xù)藏書》引)
高岱:當時在內(nèi)如徐輝祖,在外如鐵鉉,皆可以當元戎之任,總北伐之兵者。乃棄不用,而委一(李)景隆。(《鴻猷錄》)
王世貞:①當文皇之起兵,而徐公其妃弟也。毋論成敗之猶匿,而公矢節(jié)故主,即革命之際,小一移志,為曹公所為。業(yè)以元舅居上公,備心肺,疇能易之?公舍而恬然趣死,一何決也。于建文為純臣,于中山王為令子矣。文皇以死全公之志,而弗奪其爵,以報中山王。今天子(明神宗)又能光大顯融之。先圣后圣,其一揆哉。雖然,亦可以覩天道焉。(《魏國第一世嗣太子太傳》)②中山既星隕,嗣公乃霞升。仁孫藉肺腑,荀息為干城。大義當滅親,一死以自明。敢援椒風顧,忘此板蕩誠。捧心見家王,茅土幸未傾。焉知百年后,崇祀表芳名。(《詠諸功臣像》)③(徐
親屬成員
表格參考資料:
公爵世系
徐輝祖的父親徐達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受封魏國公,子孫世代傳襲,為嘉靖(1522年-1566年)年間以后僅存的五公爵之一,共歷十世十一代,至明亡而絕。
第一代:徐達,吳元年(1367年)封信國公。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封魏國公,食祿五千石,子孫世襲。洪武十八年(1385年)去世,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
第二代:徐輝祖,徐達長子,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襲爵。明成祖即位后削爵禁錮。永樂五年(1407年)去世。崇禎十七年(1644年)追贈太師,謚號“忠貞”。
第三代:徐欽,徐輝祖之子,永樂五年(1407年)襲爵。永樂十九年(1421年)削爵。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復(fù)爵,同年去世。
第四代:徐顯宗,徐欽之子,洪熙元年(1425年)襲爵。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去世。
第五代:徐承宗,徐顯宗之弟,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襲爵。天順七年(1463年)十二月去世。
第六代:徐俌,徐承宗之子,天順八年(
史料記載
《鴻猷錄·卷七》
《革除遺事》
《弇州續(xù)稿·卷六十九·魏國第一世嗣太子太傳》
《續(xù)藏書·卷五·殉國名臣》
《名山藏·卷八十一》
《罪惟錄·列傳卷之八上·啟運諸臣列傳上》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