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本名:丁寶楨
別稱:丁稚璜
字號:字稚璜
所處時代:清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貴州平遠(yuǎn)
出生時間:1820年
去世時間:1886年
主要作品:《丁文誠公家信》
主要成就:創(chuàng)設(shè)四川機器局,改革鹽法,發(fā)展洋務(wù)運動
人物生平
丁寶楨,咸豐三年(1853年)中進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后,因母親去世返鄉(xiāng)丁憂,恰逢遵義的楊隆喜造反,丁寶楨傾盡家財招募了八百壯士保衛(wèi)家鄉(xiāng)。咸豐六年(1856年),丁憂期滿,恰逢苗民教匪叛亂,叛軍蜂擁而起。時任貴州巡撫蔣霨遠(yuǎn)上奏朝廷,申請讓丁寶楨部留在平亂軍中,皇帝同意并特別下令授予丁寶楨編修一職。此后,丁寶楨增加在民間的招募,士兵總數(shù)達(dá)到四千人,并先后收復(fù)平越、獨山等諸多城池。
咸豐十年(1860年),丁寶楨任岳州知府后,遣散了之前招募的軍隊。但由于虧欠的餉銀非常多,丁寶楨把五百兩銀子放在桌案上,對大家說:“我和各位在一起共事很久了,現(xiàn)在府庫的錢糧短缺,你們空著手回家,怎么辦?”大家流著淚說:“您不惜捐獻(xiàn)所有家產(chǎn),解救國難,我們還怎么敢有另外的要求?”于是紛紛離開。丁寶楨成功化解了無餉可發(fā)的危機。同治元年(1862年),任長沙知府。
同治二年(1863年),丁寶楨升任山東按察使。當(dāng)時科爾沁
人物成就
丁寶楨生活在中國歷史發(fā)生大變局的時代,面對外面“船堅炮利”的現(xiàn)實,丁寶楨致力于“求富自強”的洋務(wù)運動。他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世界形勢,痛斥“墨守綱?!钡娜?。認(rèn)為中國要自強,必須學(xué)習(xí)西方,“精求武備”,“仿照外洋槍炮之巧如法制造”,這樣才能“棄我之短,奪彼之長”。
光緒元年(1875年),丁寶楨以“靖海安邊”為名,上奏清政府批準(zhǔn),在濟南北郊新城擇地300畝,建山東機器局,引進國外機器設(shè)備,制造火藥、馬梯尼洋槍,成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典范。
次年丁寶楨升任四川總督,又借鑒山東機器局的經(jīng)驗,創(chuàng)辦了四川近代第一座機器制造工廠——四川機器局。山東、四川機器局的創(chuàng)辦,成為兩省近代工業(yè)的開端。
同治十年(1871年),黃河在山東鄆城決口。丁寶楨親赴工地,指揮搶險。兩個月的時間里,丁寶楨與役夫同甘共苦,于二月二十四日“工竣合龍”,堵住了決口。同治十二年(1873年),黃河再次遭遇大決口,丁寶楨又一次挺身而出,軍民同
人物評價
《清史稿》:寶楨政尚威猛。至今言吏治者,常與沈葆楨并稱,尤勵清操。
丁寶楨為人正直,勤政廉潔,廣受朝野好評。禮部尚書李端芬高度評價丁寶楨的功德情操,把他與曾國藩、左宗棠等同推為中興名臣。
閻敬銘:“生平處大事無所趨避”,“其知有國而不知有身,其天性然也”。
《清鹽法志》:丁寶楨創(chuàng)辦的官運商銷之法“明效大著,之后一切成法皆有可循”,“誠數(shù)世之利也”。
史書記載
《清史稿·丁寶楨傳》
《宮太保丁文誠公年譜》
《清鹽法志》
家族成員
長子:丁體常,曾任鞏秦階道道員、廣東布政使。
次子:丁體勤,曾任山海關(guān)通判。
子:丁體仁,曾任候選知縣。
子:丁壽鶴,光緒九年(1883年)進士,曾任刑部主事。
子:丁體晉,恩賞郎中。
孫:丁道臣,曾任兵部主事。
孫:丁道源,曾任光祿寺署正。
孫:丁道津,曾任財政部庫藏司司長、山西省河?xùn)|鹽運使、山東布政使。
軼事典故
宮爆雞丁原名叫做宮保雞丁,這道菜由丁寶楨發(fā)明。據(jù)傳,丁寶楨對烹飪頗有研究,喜歡吃雞和花生米,并尤其喜好辣味。他在四川總督任上的時候創(chuàng)制了一道將雞丁、紅辣椒、花生米下鍋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這道原本丁家的“私房菜”,但后來越傳越廣,人盡皆知。
所謂“宮?!?,其實是丁寶楨的榮譽官銜。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追贈“太子太保”?!疤犹!笔恰皩m?!敝唬谑撬l(fā)明的菜由此得名“宮保雞丁”,也算是對他的紀(jì)念了。時過境遷,很多人已不知“宮?!睘楹挝铮拖氘?dāng)然地把“宮保雞丁”寫成了“宮爆雞丁”,雖一字之差,但卻改變了紀(jì)念丁寶楨的初衷。
后世紀(jì)念
丁寶楨去世后,靈柩運回老家山東濟南丁家祖墳安葬。但如今,丁寶楨墓早已夷為平地。趵突泉畔的“丁公祠”以及位于舊軍門巷11號的丁寶楨故居,已在城市建設(shè)中拆除,只在臨街的粉墻上書有丁寶楨及其故居的簡介。時至今日,只有丁寶楨當(dāng)年曾坐鎮(zhèn)的巡撫大堂舊址,依舊立于珍珠泉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