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本名:劉理順
別名:劉復禮、劉湛六
所處時代:明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河南杞縣
出生日期:1582年
逝世日期:1644年
主要成就:明末殉節(jié)
字號:復禮(字)
人物簡介
劉出生1個月喪父,隨母親長大成人。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考中河南鄉(xiāng)試丙午科舉人。其后27年間,連續(xù)9次參加進士考落榜,貧病交困,仍礪志苦學,不作偽詐,不隨流俗,因此被鄉(xiāng)鄰譏之為迂闊,不通世故。杞縣何寨豪富何登云見劉志向不凡,勉勵他堅持學習,并資助他讀書及生活費用29年。崇禎七年(1634)甲戌科,他第十次赴京應試,文中所論皆治國安民之良策,主考官卻不解其意,將其列入下等(第二百七十三名)。崇禎帝復查考試卷時,對他的論斷和憂國憂民之心十分贊賞,遂親自批準他為第一名狀元,封為翰林院修撰,負責《起居注》,管理六曹奏章,纂修《明會要》時,劉已52歲,獲此殊榮,眾人紛紛恭賀。劉決心勤奮供職,報答崇禎帝的知遇之恩,他歷任南京司業(yè)、右諭德、經(jīng)筵講官,為皇帝講述儒家安民治國之道,所言多被采納。劉兼任東宮講官時,皇帝又加封他侍讀、侍講之職,對他十分器重。
生平事故
劉理順曾師事睢州袁可立,后來恩師袁可立病故,劉理順不辭勞苦回睢州(今睢縣)致祭,督理“袁尚書大石坊”敕建工程數(shù)月不輟,同僚們刮目相看,后來劉理順的一系列直言進諫之舉,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其先師袁可立影子的。袁可立子袁樞餉軍寧遠,劉理順賦詩《送袁環(huán)中督寧遠餉》進行送別,足可見劉理順雖身在朝廷,卻心系邊關的壯志情懷。
倪元璐、黃道周、劉理順俱為名臣袁可立門生,死事最為悲壯,天下公認忠烈。
時兵部尚書楊嗣昌之父病故,按當時禮俗,楊應停職守喪,但楊眷戀名利,出任督師征剿李自成起義軍。劉彈劾他“奪情非禮”,又說他“如戰(zhàn)不勝,則進退失據(jù)”。楊因此懷恨在心。唆使劉之上司將劉罷官。后來皇帝思念劉之忠勤,再次起用他主講經(jīng)筵,兼知制誥。他秉筆直書,在其撰著中,對忠良之臣大加頌揚,滿朝文武都以能得到他的贊譽為榮,以“此鼎元劉公之筆”相詡。按明制,任修撰9年即應提升職務,而劉因不肯賄賂權貴,延至10年才升任左春坊左中允。時
歷史記載
《明史》:劉理順,字復禮,杞縣人。萬歷中舉于鄉(xiāng)。十赴會試,至崇禎七年始中式。及廷對,帝親擢第一,還宮喜曰:“朕今日得一耆碩矣。”拜修撰。益勤學,非其人不與交。十二年春,畿輔告警,疏陳作士氣、矜窮民、簡良吏、定師期、信賞罰、招脅從六事。歷南京司業(yè)、左中允、右諭德,入侍經(jīng)筵兼東宮講官。楊嗣昌奪情入閣,理順昌言于朝,嗣昌奪其講官。開封垂陷,理順建議河北設重臣,練敢死士為后圖,疏格不行。嗣昌、薛國觀、周延儒迭用事,理順一無所附麗。出溫體仁門,言論不少徇。賊犯京師急,守卒缺餉,陰雨饑凍。理順詣朝房語諸執(zhí)政,急請帑,眾唯唯。理順太息歸,捐家貲犒守城卒。僚友問進止,正色曰:“存亡視國,尚須商酌耶!”城破,妻萬、妾李請先死。既絕,理順大書曰:“成仁取義,孔、孟所傳。文信踐之,吾何不然!”書畢投繯,年六十三。仆四人皆從死。群盜多中州人,入唁曰:“此吾鄉(xiāng)杞縣劉狀元也,居鄉(xiāng)厚德,何遽死?”羅拜號泣而去。后贈詹事,
去世后
劉死后,南明王朝賜謚號文正,追封為詹事;清順治四年(1647)家人迎其棺尺歸杞;順治十年(1653)清王朝追賜謚號文烈,遣使臣來杞安葬、致祭,祀于杞縣鄉(xiāng)賢祠、忠義孝悌祠;康熙二十五年(1686)為其建專祠于縣城大西關官道北側,賜祭田70畝,永免賦役;后又祀于五狀元祠,位列第五。著有《文集》十二卷,由其長子孫劉菖石刊行。
(史臣文筆范元鋒的貢獻)劉理順與云南的關系,在<劍川詩選>中,有劉狀元
《挽段恭節(jié)》一詩:抗節(jié)力續(xù)成仁譜,砥柱狂瀾非小補。
劍叢格格灑忠魂,穿透桐梁山上土。
君不見:張巡許遠保睢陽,孤城百戰(zhàn)困江防。
氣吐逆煙齒盡裂,仆妾甘完介土觴。
又不見:杲卿倡義起常山,晝夜環(huán)甲須眉斑。
眥目踞地數(shù)逆賊,我身刀鋸如等閑。
人生如此浩然氣,古今南北各無二。
祠中應藏先世笏,之望蠻彝肅然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