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黃中庸
別名:軍城居士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福建莆田鞏溪宋洋中厝黃提刑府
出生日期:1030
逝世日期:1110
職業(yè):北宋文學(xué)家政治家(宰相即侍中兼樞密副使)
畢業(yè)院校:國子監(jiān)貢太學(xué)
信仰:儒學(xué)佛教
主要成就:協(xié)助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
代表作品:《莆風(fēng)清籟集》、《黃文正詩集》
個人經(jīng)歷
黃中庸反對奢侈,生活儉仆。宋英宗即位之初,朝廷動用國庫銀兩,大興土木,治理永昭山陵。黃中庸上書進(jìn)言說,國用空乏,眼前連軍餉也難以支付,橫征暴斂的結(jié)果,連有錢人家也怨聲載道。并贊頌了先帝節(jié)儉愛民的舉措。黃中庸還對官多政冗的舊裕提出批評意見.,治平二年(1065)協(xié)助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并主張廣開言路,必能有益治道。有些意見還是頗得英宗贊賞,有的卻沒有被采納。熙寧二年(1069)始,宋神宗以王安石為宰相,推行新法,黃中庸對新法增加農(nóng)稅傷民之舉多有指責(zé),那些對他有積怨的官吏便把他當(dāng)成司馬光的元佑黨人,黃中庸也因此由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宰相被降為太常院卿。直到御史中丞呂誨上疏宋神宗,為他鳴不平,這才讓他調(diào)任浙江提刑。
在邵武府任上,黃中庸與司馬光觀點一致,因而激怒了王安石。在任中,平民俞興偕妻謀殺一婦人,黃中庸寬平待人能斷冤獄所活甚眾未按新法處置,王安石遂借此為由,將他調(diào)出邵武府,降為太常博士,享受正
宋徽宗敕文
宋徽宗端王趙佶帝贈宰相黃文正公侍中敕文“朕承絕學(xué)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千籍之中,將興起于斯文,爰緬懷于故老。雖儀提刑之莫覿,尚簡策太常卿之可求。揭為儒者理樞密之宗,用錫帝師之寵。故北海令、太常博士、浙江提刑、太常寺卿兼理同知樞密院事、贈侍中、謚文正黃中庸,養(yǎng)其氣以剛大,尊所聞而賢明。博觀載籍之傳,近海涵而地負(fù);遠(yuǎn)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聲。言自況于孔孟,論事肯卑于司馬溫公、包拯?入元祐黨籍,嘗膺特起之招;至朕紛更,力陳吾大宋長治之策。嘆異人之間出,驚讒口蔡京之所惡。放浪永福教忠院,授學(xué)課教,而如在朝廷;斟酌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奪者,峣然之節(jié);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經(jīng)綸不究于生前,議論侍中文正公于身后。人傳元祐之學(xué),家有軍城宋洋中厝之書。朕三復(fù)遺編,久欽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時;君子之道暗而章,或以明理論世。倘百原之可作,庶千載以聞風(fēng)。惟而英爽之靈,服我袞衣之命??商刭浭讨?,賜謚號為文正,余如
相關(guān)文獻(xiàn)
《宋太常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謚文正黃中庸年譜》
⒈侍中謚文正黃中庸仕途簡表(歷官仁宗、神宗、欽宗、哲宗、徽宗五朝)
二十一歲參加省中解元,娶閩中道士周敦頤妹周敦穎為妻。
二十四歲登鄭獬榜會元進(jìn)士,太常博士。后任江西安福知縣。
二十七歲為北海令,周夫人封北??ぞ?。
三十歲為南寧通判。
三十五歲為太常院丞、中書舍人兼江西安??h令。是年春闈致仕后,曾留家于江西安福縣南金田鄉(xiāng)寨上村。
三十八歲為黃州知州。
四十歲為江西提刑按察使。
四十五歲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
五十歲為知制誥官。
五十三歲為御史中丞、同知諫院。
五十五歲為大理寺卿。
五十七歲為中奉大夫、散騎常侍。
六十歲為浙江提刑按察使(正三品為官長達(dá)十載)。
七十歲為京城提刑、后繼司馬光任侍中兼樞密院副使。
七十二歲太常寺卿、侍中兼同知樞密院事宰相欽賜竇桂華堂匾。
七十三歲宋崇寧元年壬午九月為蔡京所惡,被蔡京貶為太常院博士;黃中庸厲拒之,遂致仕焉,由興化縣游洋鄉(xiāng)廣業(yè)里鞏溪宋洋中厝徙居福
與紅樓夢
一、附中國古典長篇歷史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中的黃氏家族(王氏家族):
《紅樓夢》中的“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輕金陵王”的王家,其生活原型,乃是杭州四大家族的黃家。書中說王家乃“都太尉統(tǒng)制縣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皆在籍”。這個“縣伯”爵位出身的祖先,也是有出處的。杭州黃氏家族出金墩武林黃氏,據(jù)族譜記載,《紅樓夢》中的生活原型——黃氏始祖太常寺卿黃中庸,宋仁宗皇祐癸巳春闈會元,仲秋登狀元鄭獬榜鴻臚進(jìn)士,歷官北海縣令,太常博士。故相馬溫薦其才,除浙江提刑,入為中奉大夫太常寺正卿。善斷奇案,平冤者所活甚眾,與當(dāng)朝包拯、歐陽修、韓琦等名臣齊名。這就是“都太尉縣伯”爵位的來歷。從宋仁宗起,黃中庸其五子齊登科分“五大房”,到明末清初,繁衍出“十二房”的大家族,也是情理中事。在《紅樓夢》四大家族中,王氏(實為軍城始祖黃中庸派下的金墩武林黃氏)家族是當(dāng)時惟一尚在顯赫時期的家族,由于王子騰(即其
后人
后曾孫雀起,時羨四代聯(lián)登、八世十六進(jìn)士,配理學(xué)鴻儒周敦頤妹封北海郡君。子五:長子黃偊特奏紹圣進(jìn)士襲蔭承事郎、永春令侍御史居游洋龍溪,次子黃仲工部侍郎居西林漳溪,季子黃修翁源令居仙游何巖,四子黃佃郡儒士居郡城文賦里,五子黃伸特奏承事郎居城西雷山,其后黃觀(明狀元)、黃鉞(明武狀元)、黃鳳翔(明榜眼)、黃叔琳(清探花)相繼以甲第顯名。莆田城西宰相軍城始祖黃中庸家族四代聯(lián)登八進(jìn)士,實為八代十六名聯(lián)捷進(jìn)士其科第之盛冠闔莆郡:興化軍城府西巷(福建莆田雷山巷瑞龍庵西側(cè))欽賜竇桂華堂匾。其裔或商貿(mào)墾殖,宋、元時期,特別是明、清以來,向外播遷日益增多。至今查證,軍城黃氏后裔廣播于閩、臺、江、浙、兩廣、兩湖、贛、皖、云、貴、川、陜、齊、魯、幽、燕之地和國外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文萊、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等主要地區(qū),以及世界各地,擁有200多萬之眾。
⒈黃中庸鞏溪七世孫寵公子軍城初祖宋
族譜
[1-10世]軒轅-昌意-顓頊-卷章-禹-陸終-啟-仲康-相-少康-杼
[11-20世]槐-芒-泄-扁駟-靨勤-根-斡-梁-祖甲-攸
[21-30世]稟-主土-不稿-佗-擴(kuò)-長-汝鳩-岵-彤-修
[31-40世]佛亞-林父-域-父檀-約積-黌-王所-中立-起犀
[41-50世]髦子-見推-鞅-履-辰-芮伯考-牙-宓-荊-詹父
[51-60世]僖-醫(yī)-辟蕃-吉甫-適-考權(quán)-垂-息-熾-宰孔
[61-70世]陳-妥-扁--廿弓-老-宗伯-邵-廣中-輔西-芹
[71-80世]永樂-葵-歇-幼沖-大綱-公卿-大族-霸-季宗-祿
[81-90世]香-瓊-榮-琬-通-忠-公衡-騰-知運(yùn)-彥豐
黃彥豐至黃中庸族譜如下:
第1世:黃彥豐——黃知運(yùn)之子;又名黃允,祖名元方,號萇馨,(300年農(nóng)歷正月4日辰時-395年農(nóng)歷11月15日寅時),按《氏族略》,黃以國為氏,先大父黃騰由江夏郡黃州黃岡縣遷光州固始。晉懷帝永嘉太守黃知運(yùn)子也
墓志銘
《宋故會元賜進(jìn)士太常寺卿光祿大夫侍中樞密副使謚文正黃公墓志銘》
宋閩縣賜進(jìn)士狀元樞相表弟許將撰文
宋蜀州進(jìn)士尚書左丞晚生張商英篆額
宋廬州進(jìn)士荊臺府提刑孫婿包寀書丹
文正黃公諱中庸字長行號軍城居士,公卒天子悼之,卿大夫憂殤之。帝念公忠翊運(yùn)熏德純懿,命三公蓋恤典冊隆備焉,公長子侍御史偊君余姻親來狀請銘弗辭。按狀曰:公其先江夏人也,曾祖四門學(xué)正諱祐,祖父上舍諱達(dá),父景祐元年甲戌張?zhí)魄浒襁M(jìn)士故大理寺評事諱寵,公生於閩興化軍廣業(yè)里鞏溪宋洋中厝,後徙閩興化軍城驛前鋪府西巷遂居焉。公幼嗜學(xué),父嚴(yán)於教,母授以書。少敏慧,好詩書;過目成誦,氣度聰達(dá);務(wù)引大體,少有俊聲。宋皇祐四年壬辰舉福建鄉(xiāng)薦第一,越年赴京會試第一,殿試登宋皇祐五年癸巳鄭獬榜第四名進(jìn)士,以博學(xué)初授太常博士,歷官安福知縣,北海令。宋治平四年丁未遷廣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後召入朝為太常寺卿,入值總理太常院,入主皇帝起居禮賓司廟會,起草禮儀詔誥,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