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本名:李恪
所處時代:唐朝
民族族群:漢
出生地:長安
出生時間:武德二年(619年)
去世時間:永徽四年(653年)
主要成就:貞觀十七年被提名為二次立儲人選,善騎射文武才,宗室賢王
王爵:長沙郡王→漢王→蜀王→吳王
官職:益州都督、安州都督
廟號:定宗
謚號:孝靜皇帝
人物生平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時年李恪兩歲,以唐皇孫身份封長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漢中郡王。
貞觀元年(627年),李恪以皇子的身份從漢中郡王(從一品)晉封為封漢王。
貞觀二年(628年),年僅十歲的李恪被改封蜀王,并被太宗授予益州大都督的要職,都督益綿簡嘉陵雅眉濛犍邛八州軍事(府治今四川成都),并都并督巂、南寧、會都督府共計三十六州,卻以年紀(jì)幼小為由沒有赴任。
同年,中書舍人高季輔上疏說:“我看見密王李元曉等都是皇帝的親人,陛下心懷友愛,仁義比古人還要高,分給他們車輛輿服,委任他們作為藩屏,必須遵守禮儀,以擔(dān)負屬望。我看見皇帝的兒子拜見諸位叔叔,叔叔們也要答拜,王爵既然相同,家人之間應(yīng)有禮節(jié),怎么能顛倒長幼尊卑呢?臣拜倒于地請求陛下降下訓(xùn)誡,作為永遠遵守的法則?!碧谟谑窍略t對李元曉等說,不必拜答吳王李恪、魏王李泰兩兄弟的拜見。
此后直至貞觀十年(636年),太宗欲重置封建前,李恪分別于貞
史籍記載
《新唐書》:
卷二之《本紀(jì)第二.太宗》,卷九十二之《列傳第四.荊王李元景》,卷九十三之《列傳第五.太宗子》,卷一百一十三《列傳第二十五.權(quán)萬紀(jì)》。
《舊唐書》:
卷一之《本紀(jì)第一.高祖》,卷二之《本紀(jì)第二.太宗上》,卷六十九之《列傳十五.長孫無忌列傳》,卷八十之《列傳二十六.太宗諸子》,卷八十一之《列傳二十七.柳范列傳》。
《唐會要》:
卷五之《吳王恪雜錄》,卷七十八之《唐會要.親王遙領(lǐng)節(jié)度使》。
《冊府元龜》:
卷二百六十五之《宗室部.封建第四》,卷二百六十六之《宗室部·儀貌·材藝》。
《貞觀政要》:
卷二之《直諫.附》,卷四之《太子諸王定分第九》,卷四之《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卷七之《貞觀政要.禮樂第二十九》。
《魏鄭公諫錄》:
卷二之《解薛仁方官加杖》,卷三之《與兒子常一處》。
《全唐文》:
卷四之《太宗一.授安州刺史吳王恪等官制》,卷六之《太宗三.荊王元景等子孫代襲刺史詔》,《太宗七.誡吳王恪書》。
家族成員
李恪出身貴胄,父、母雙親皆出自隋、唐皇族帝裔:
父系:曾曾祖父是西魏開國功勛、八大柱國之一的太尉、唐國公李虎,曾祖父是北周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唐國公李昞,其祖父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其父是一代圣主唐太宗皇帝李世民。
母系:外曾曾祖父是西魏開國功勛、十二大將軍之一的隨國公李楊忠,外曾祖父是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其外祖父是隋煬帝楊廣;
其曾祖母與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大司馬、衛(wèi)國公、三朝國丈獨孤信之女,曾祖母系獨孤信第四女,外曾祖母系獨孤信第七女隋朝文獻皇后獨孤伽羅;
故李恪與其胞弟李愔乃融楊隋、李唐和獨孤氏三豪門之血脈,身兼兩個大一統(tǒng)皇朝且血緣親近、淵源深厚的帝族,在中華歷史中可謂難得一見。
同母弟:蜀悼王李愔,排行第六。
吳王妃楊氏,王妃疑貞觀中薨,葬安州,今湖北安陸。是否有子女,今已難考。
蕭氏,根據(jù)李恪后人家譜顯示可能為第二任吳王妃三子李琨之母,或還有李璄,家譜中不知為何
歷史評價
《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史臣曰: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為長孫無忌忌嫉,離間父子,遽為豺狼,而無忌破家,非陰禍之報歟?
《舊唐書.太祖、代祖諸子列傳》:無忌、遂良銜不協(xié)之素,致千載之冤。永徽中,無忌、遂良忠而獲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誣陷劉洎、吳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網(wǎng)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
《新唐書.長孫無忌列傳》:噫,使長孫不逐江夏、害吳王,褚不譖死劉洎,其盛德可少訾乎!
《大唐故朗陵郡王墓志銘并序》:昔吳王帝之愛子,朝望攸歸,雖魏武憐才,方之多愧,漢皇許善,對我何階。然優(yōu)寵特殊,各萌斯構(gòu)。讒人發(fā)于左戚,妖迭兆于中臺。桂折小山,蘭枯長圾。
《李恪第四女信安縣主墓志銘》:(缺兩字)睿族,肇跡于殷時,鳳翥龍興,克昌于明代。遠則垂芳萬古,近則啟圣千齡。國史為祥,斯可略而稱也。昔文帝升遐之后,高宗踐位之初,吳王以英杰親賢,酒(久)為權(quán)臣所疾,讒言罔極,非命而薨。
(唐)李世民:“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