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桓譚
別名:君山
國籍:中國(漢代)
民族:漢族
出生地:沛國相(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城區(qū))
出生日期:公元前40年前后
逝世日期:公元32年前后
職業(yè):東漢哲學(xué)家、經(jīng)學(xué)家、琴師
代表作品:《新論》
愛好:音律,善鼓琴
個人簡介
桓譚是東漢哲學(xué)家、經(jīng)學(xué)家。字君山,沛國相(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城區(qū))人。愛好音律,善鼓琴,博學(xué)多通,遍習(xí)五經(jīng),喜非毀俗儒。哀帝、平帝間,位不過郎。王莽時任掌樂大夫。劉玄即位,詔拜太中大夫。光武帝時,任議郎給事中。因堅決反對讖緯神學(xué),“極言讖之非經(jīng)”,被光武帝目為“非圣無法”,險遭處斬。后被貶,出任六安郡丞,道中病卒。他把燭干比作人的形體,把燭火的精神,提出“以燭火喻形神”的有名論點,斷言精神不能離開人的形體而獨立存在,正如燭光之不能脫離燭體而存在一樣。王充稱道他的著作是“訟世間事,辨昭然否,虛妄之言,偽飾之辭,莫不證定”。(《論衡·超奇》)對后來無神論思想發(fā)展有所影響。著作有《新論》二十九篇,早佚?,F(xiàn)傳《新論·形神》一篇,收入《弘明集》內(nèi)?!缎抡摗芬郧鍑揽删嫳据^好(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另有賦、誄、書、奏凡二十六篇,今存《仙賦》、《陳時政疏》、《抑讖重賞疏》等文(見《藝文類聚》及本
多才多藝
其父于成帝時為太樂令?;缸T“以父任為郎”;或說桓譚入任,是由宋弘的推薦?;缸T擅長音樂,善于彈琴。宮廷舉行宴會,皇帝往往命他彈琴助興。他博學(xué)通達,遍習(xí)《五經(jīng)》,皆訓(xùn)詁大義,不為章句。能文章,尤其喜歡古學(xué),多次從劉歆、揚雄辨析疑異。還喜歡歌舞雜戲。穿著簡易,不修威儀。對俗儒輕視譏笑,因此多受排擠。
西漢末年,桓譚官位不高,不過當個郎官而已。他與傅晏相善。傅晏是傅皇后之父,起先頗為得勢,稍后董昭儀受皇帝寵幸,其兄董賢因裙帶關(guān)系而用權(quán),傅皇后日益被疏遠,傅晏因失勢而悶悶不樂。桓譚告戒他要防宮廷之變,注意董賢的動向,要收斂、謙退,以避禍殃。傅晏接受了桓譚的意見,才免遭董賢之害,“故傅氏終全于哀帝之時”。
董賢當上了大司馬,聞桓譚之名,要與他結(jié)交?;缸T是正派人物,先奏書勸告他“以輔國保身之術(shù)”,未被接受,就不與他往來。王莽掌握大權(quán)時,天下之士大多數(shù)對王莽吹牛拍馬,阿諛奉承,以求升遷?;缸T則不然,“獨自守,默
議論時政
劉秀當上了皇帝(稱光武帝),桓譚被征召待詔,上書言事“失旨”,即不符合光武帝的要求,未被任用。后來大司空宋弘推薦了他,任為議郎、給事中。
他呈上《陳時政疏》,論說時政,主要內(nèi)容是:
他說:“國之廢興,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于輔佐。”故須任用賢能,爭取“政調(diào)于時”。他在《新論》里論道:“治國者,輔佐之本。其任用咸得大才,大才乃主之股肱羽翮也?!币馑际?,皇帝的輔佐,乃治國之本;國家用了大才,猶如長了翅膀,就可以騰飛。他認為賢才有“五品”,最高級的是“才高卓絕于眾,多籌大略,能圖世建功者,天下之士也?!本褪钦f,大賢的主要特點是能為國家出謀籌略,建功立業(yè)。他指出,自古以來在用人問題上有一些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在發(fā)現(xiàn)和使用人才方面存在三難:一是賢才少,而庸才多,“少不勝眾”,賢才被凡庸所淹;二是賢才特異非凡,往往不被人所認識,“乃世俗所不能見”;三是賢才往往被讒、被疑,還往往受害。故他強調(diào):“是故非君臣
史籍記載
后漢書卷二十八
桓譚字君山,沛國相人也。父成帝時為太樂令。譚以父任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學(xué)多通,遍習(xí)《五經(jīng)》,皆詁訓(xùn)大義,不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學(xué),數(shù)從劉歆、楊雄辨析疑異。性嗜倡樂,簡易不修威儀,而憙非毀俗儒,由是多見排抵。哀、平間,位不過郎。傅皇后父孔鄉(xiāng)侯晏深善于譚。是時,高安侯董賢寵幸,女弟為昭儀,皇后日已疏,晏嘿嘿不得意。譚進說曰:"昔武帝欲立衛(wèi)子夫,陰求陳皇后之過,而陳后終廢,子夫竟立。今董賢至愛而女弟尤幸,殆將有子夫之變,可不憂哉!"晏驚動,曰:"然,為之奈何?"譚曰:"刑罰不能加無罪,邪枉不能勝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屎竽晟?,希更艱難,或驅(qū)使醫(yī)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番。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賓客,必借以重勢,貽致譏議。不如謝遣門徒,務(wù)執(zhí)廉愨,此修己正家避禍之道也。"晏曰:"善"。遂罷
后世影響
桓譚的論著很受時人和后世學(xué)者重視。稍晚的王充很推許《新論》,他說:桓譚作《新論》,“論世間事,辨昭然否,虛妄之言,偽飾之辭,莫不證定”。這個評語是很高的。范曄寫《后漢書》提到,桓譚是兩漢之際著名學(xué)者,與杜林、鄭興、陳元等人“俱為學(xué)者所宗”。對于他堅持反對讖緯迷信的態(tài)度而遭受打擊以至“流亡”的命運,不勝感嘆,一者說“桓譚、尹敏以乖忤淪敗”,再者說“桓譚以不善讖流亡”,對于他堅持明智的學(xué)術(shù)觀點深表贊賞,對于他被害至死無限同情,可謂對桓譚為人為學(xué)恰當而公允的總結(jié)。桓譚治學(xué),求知求實,追求真理,不唯命是從,不怕打擊迫害,這種治學(xué)精神,難能可貴,值得士人學(xué)者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