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陳澧
國籍:中國
出生地:廣州
出生日期:1810年
逝世日期:1882年
代表作品:《東塾讀書記》
人物年譜
道光三年(1823),應(yīng)童子試。
道光六年(1826)考取縣學生員。第二年恩科第一,同時諸名士皆出其下。時與順德縣盧同伯、南??h桂文耀、同邑楊榮緒有“四俊”②之稱。
道光十一年(1831),舉優(yōu)行貢生。十二年(1832)中舉人。此后自道光十三年至咸豐二年(1833~1852)先后六應(yīng)會試,均名落孫山。
道光十四年(1834),澧入著名學者阮元督粵時創(chuàng)設(shè)的“學海堂”為專課生。
道光二十年十月(1840年11月),澧被聘為“學海堂”學長,達27年之久,培養(yǎng)出不少高才生,當時學者稱為“東塾學派”。
道光二十九年正月(1849年2月),大挑二等,澧被選授廣東河源縣學訓導。三十年十一月至咸豐元年元月(1850年12月至1851年2月),到任兩月,告病而歸。咸豐六年(1856),他被挑選知縣,到班不愿出仕,請京官職銜,得國子監(jiān)學錄。
咸豐六年六月(1856年7月),撰成《漢儒通義》七卷。挑選知縣,陳不愿出仕,授國子
人物生平
未能考取進士
陳澧祖籍江蘇江寧(今南京),在他的祖父時代,一家人遷移到廣東,但由于父親的廣東戶籍沒有辦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后來通過捐錢買得一個知縣。
1810年,陳澧出生在廣州城木排頭。7歲開始到私塾讀書,學習論語、唐詩等。他自幼聰敏。9歲的時候已經(jīng)能夠?qū)懺娮魑摹?0歲父親去世,始讀家藏《通鑒》,“日課一卷,一年而畢”。
在以后的十多年里,先后在廣州的羊城書院、粵秀書院、粵華書院和學海堂等處讀書。學的大多是應(yīng)付科舉考試的古文經(jīng)典及詞章訓詁等著作。
1823年,14歲的陳澧開始走上漫長的科舉考試的道路。17歲考取秀才,又繼續(xù)考了幾次鄉(xiāng)試,到23歲的時候中了第18名舉人。此后,從24歲起,陳澧多次赴京參加會試考進士,歷經(jīng)19年之久,耗費了他的不少精力,始終未能考取。
嚴謹?shù)慕逃摇慕虜?shù)十載
陳澧從多年科舉仕途的激蕩生涯中深切體會到科舉制的弊害,因此,他不再徘徊于科場,決定選擇著書立說和培養(yǎng)人才的道路。
歷史評價
嶺南文化的守護者
72年沒有離開廣州
陳澧的一生幾乎都在廣州度過,除了授任河源縣訓導兩月多之外,沒有外出任過官職。陳澧熟悉廣州的人情風俗,了解廣州的風云變化。這樣,他的著作中對廣州的論述就更具體,更生動,更實際。他在《荔灣話別圖序》一文中,生動地描述了當年荔枝灣的湖光水色、亭臺樓閣的優(yōu)美風景:“晨出永清門,乘紫洞艇,抵荔枝灣,泊海山仙館,入門,步長廊,坐池上之堂?!?/p>
陳澧對廣州方言和音韻也有深入的研究,所著的《廣州音說》論述廣州方言的特點及其源流。他認為廣州方言的音調(diào)合于隋唐韻書切語,因為“千余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州,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他的早年著作《切韻考》,用雙聲、迭韻剖析了切韻法。把雙聲分為40類,其中清聲21類,濁聲19類;迭韻則以《廣韻》的4聲為準;還把全部漢語語音列表定位。梁啟超稱其為“絕作”。
陳澧在廣州執(zhí)教數(shù)十年,所培養(yǎng)成材的學生很多,“士人出其門者,率知束身修行,成就甚眾。
主要成就
求學經(jīng)歷
澧幼聰慧,7歲始入塾從徐達夫先生讀書,六年間讀了“四書五經(jīng)”和唐詩。9歲能為詩文,10歲父親去世,少家貧。始讀家藏《通鑒》,“日課一卷,一年而畢”。道光三年(1823),應(yīng)童子試。六年(1826)考取縣學生員。第二年恩科第一,同時諸名士皆出其下。時與順德縣盧同伯、南海縣桂文耀、同邑楊榮緒有“四俊”之稱。道光十一年(1831),舉優(yōu)行貢生。十二年(1832)中舉人。此后自道光十三年至咸豐二年(1833~1852)先后六應(yīng)會試,均名落孫山。
澧少好為詩,及長,泛覽群籍。凡小學、音韻、天文、地理、樂律、算術(shù)、古文、駢體文、填詞及篆、隸、真、行書,無不研究。楊榮緒勸澧說:“東坡所謂多好竟無成,不精安用伙,君子謂也?!薄板⒁嘧阅?,如我所好,一一為之,雖壽如彭祖,不能畢其事,乃稍稍減損。惟讀經(jīng)史,日有課程?!?/p>
被聘為“學海堂”學長
道光十四年(1834),澧入著名學者阮元督粵時創(chuàng)設(shè)的“學海堂”為專課生
社會評價
綜觀陳澧一生,讀書數(shù)十年,著書數(shù)百卷。獻身教育,學問淹通,著述專精。尤以《切韻》、《聲律》、《水道》諸書,學者服其精博。畢生讀書所得,薈萃于《東塾讀書記》中,破漢、宋門戶之見,集晚清學術(shù)之大成,不愧為晚清的經(jīng)學家、史學家、地理學家。其遺著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