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廖承志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廣東惠陽
出生日期:1908年
逝世日期:1983年
活動年表
1908年9月25日生于日本東京大久保。出生時,父母親希望其長大后繼承革命先輩的志向,為中國的獨立自由而奮斗,因而給他起名“承志”。青少年時代,跟隨父母為革命奔走廣州、上海和日本。
1924年8月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5年參加廣州學生運動并參與領導所在學校嶺南大學的工人罷工斗爭。6月參加沙基反帝游行示威。
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政變后,憤而脫離國民黨,去日本入早稻田大學第一高等學院學習。同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東京特支組織的社會科學研究會活動。
1928年5月,因參加聲討日本帝國主義制造的濟南慘案,被日本當局拘捕并驅逐出境。8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反日大同盟上海分會工作,編輯“反日新聞”。11月受中共派遣到德國做漢堡中國海員工作,任“國際海員工會”執(zhí)委、漢堡國際海員碼頭工人總工會俱樂部支委、書記。
1930年夏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chǎn)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1930年冬,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31年春到荷
致信蔣經(jīng)國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后,暫緩武力統(tǒng)一臺灣的訴求;改為希望國共能夠和談。1982年7月,身為國民黨元勛廖仲愷的兒子,廖承志發(fā)表致同黨中人,臺灣的總統(tǒng)蔣經(jīng)國公開信,希望兩岸能蠲棄前嫌,通話再圖合作,“相逢一笑泯恩仇”。書信以文言文寫成,以“經(jīng)國吾弟”開首;頗有家書之感,又隱見兄長勸教之意。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對大陸實行“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xié)”之“三不政策”。蔣經(jīng)國未回復廖承志的公開信;反而由旅居美國之宋美齡,以同樣文言體裁、家書語調寫公開信回復。
大事年表
一九○八年誕生
九月二十五日 在東京出生(原籍廣東惠陽)。其父母廖仲愷、何香凝時在日本,追隨孫中山從事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
一九一一年 三歲
隨母親到香港居住。
一九一三年 五歲
“二次革命”廣東軍政府瓦解,隨父母赴東京,在千馱谷安家?!∫痪乓晃迥辍∑邭q
在東京曉星小學讀書。
一九一六年八歲
隨父母回國。
一九一八年 十歲
六月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隨孫中山及父母經(jīng)上海再赴日本。
一九一九年 十一歲
回國,入廣州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后入嶺南大學學習,開始參加學生運動。
一九二二年 十四歲
陳炯明叛變時,由母親送往香港。
一九二五年 十七歲
加入中國國民黨。
六月二十三日 在廣州沙基反帝游行示威中,組織學生隊伍,投身到大革命洪流中。
八月二十日父廖仲愷被國民黨右派暗殺。不久東渡日本,到東京早稻田大學第一高等學院留學。
一九二七年 十九歲
國民黨右派發(fā)動“四·一二”政變后脫離國民黨。
因參加反日大同盟,在日本兩次被捕。
一九二八年 二十歲
家庭情況
廖承志的父母親是廖仲愷、何香凝夫婦,岳父是經(jīng)亨頤,姐姐是廖夢醒,妹妹是廖光鳳。
長子廖暉,中共第十四、十五、十六屆中央委員,曾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