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陳竹隱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1904年
逝世日期:1990年
畢業(yè)院校:北平藝術(shù)學院
主要成就:清華大學工會副主席
人物簡介
陳竹隱,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父親陳正新,為人急公好義,樂于助人,潔身自好。雖然是世代書香,但家道早已敗落,僅靠教些散館和在估衣鋪做工的些許收入維持家人的生活。家中兄弟姐妹12個,陳竹隱排行最小,日子雖清苦,八歲時父親還是送她去私塾念書。后來哥哥們也從外面帶些《小說月報》、《東方雜志》等書刊給她看。十六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因憂傷過度不久也離開人世。沉重的打擊,使得年少的陳竹隱早早地明白今后只能靠自己去打拼。因此,她離開家,考入了四川省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從此,開始了獨立生活。
畢業(yè)之后
從一女師畢業(yè)后,就考入了青島電話局做女接線生。工作了一年多,又到北平,考入了北平藝術(shù)學院。在藝術(shù)學院陳竹隱師從于齊白石、蕭子泉、壽石公等先生,專攻工筆畫;同時還兼學昆曲。1929年,陳竹隱畢業(yè),到北平第二救濟院工作。因不滿院長克扣孤兒口糧,辭職做家庭教師,繼續(xù)在紅豆館主浦西園門下學昆曲。
全力輔助
浦西園看著陳竹隱一天天長大,孤身一人在北平,對她的婚姻大事頗為關(guān)心。浦西園經(jīng)常受清華大學之邀去講授昆曲,結(jié)識了清華大學許多教授并成為好朋友。一次閑談時,他向好友,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葉公超提起此事,葉公超則提起了朱自清。
1930年秋月的一天,浦西園帶著陳竹隱和幾個女學生來到西單大陸春飯店,朱自清則由葉公超和浦江清陪同。見面后,陳竹隱很看重朱自清的樸實、正派、可靠,同意與他交往。雖然朱自清有五個孩子,但是,她認為,像朱自清這樣一個專心做學問又很有才華的人,應(yīng)該有個人幫助他。1931年6、7月間,陳竹隱與朱自清訂婚了,訂婚后,朱自清便去英國訪學。1932年訪學回國,帶回禮物——留聲機送給竹隱,并于8月4日在上海舉行了婚禮。婚后,朱自清擔任了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他將全身心投入了工作。
婚后生活
戀愛的日子是浪漫而富有刺激的?;楹蟮纳顓s是平淡,枯燥的。陳竹隱是一個性格活潑,愛交朋友,長期獨立于社會的年輕姑娘,突然被圈在家里,全職家務(wù),這種轉(zhuǎn)換是需要有極大的愛心來支持的。煩惱、郁悶,使得陳竹隱感覺失重了,甚至想離開朱自清。而朱自清也感到陳竹隱是一個獨立性的女子,與武仲謙完全不同,一度也產(chǎn)生了苦惱,甚至非常懷念武仲謙,寫下了《給亡婦》一文。
二十八歲的陳竹隱,一下子就成了五個孩子的媽媽,真是不可想像,但是,她非常敬佩朱自清的才華,在那紛亂的年代,一個女子要想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建立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并不容易,她曾斷然拒絕了一個家中很有錢的紈绔子弟的追求。而朱自清的穩(wěn)重樸實,特別是詩歌散文所表現(xiàn)的深沉細膩的感情,所描繪的一幅幅恬靜,色彩柔和的畫面和那甜美的語言,絲絲扣動著陳竹隱的心弦,五個失去母愛的孩子既不幸又可憐,想想自己做出犧牲是值得的。只有自己承擔所有家務(wù)事,未做母親就付出母愛,照顧
幫助兒孫
朱自清去世后,清華園照顧陳竹隱在清華園圖書館工作,每月工資六十元。武仲謙的大兒子朱邁先被錯殺,朱邁先的太太傅麗卿寫信告訴陳竹隱。陳竹隱即拿出一半工資給傅麗卿和兩個孩子維持生計,自己用另一半來維持自己和三個孩子的生計。這是需要多么廣闊的心胸,多么博大的愛呵。這不僅表現(xiàn)的是經(jīng)濟支持,同時表現(xiàn)了一種大愛之心。直至一年多后傅麗卿自己找到工作,才停止了這種接濟。朱自清的小女朱蓉雋說:那時媽媽常說,好在解放了,不然也熬不過去了。當時,不僅是要生存,還有哥哥和我都要讀書。大哥喬森只好不讀大學,二哥思俞讀的師范,有國家補貼。而我卻是全費讀大學,媽媽說一定要讓我讀的。后來解放了,傅麗卿大嫂也有了工作,就好很多了。
朱自清去世后,陳竹隱一邊工作,一邊撫養(yǎng)兒女,一邊參與朱自清全集的編撰工作,為此,她把朱自清生前的手稿、文章、實物、全部捐獻出來,只給每個孩子分得一封朱自清的信作為紀念。
陳竹隱于1990年6月29日離世
社會職務(wù)
新中國成立后,陳竹隱女士一直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工作。曾任北京市第四、五、六屆政協(xié)委員、北京市第六屆婦聯(lián)委員及清華大學工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