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趙亞曾
別名:字予仁(予人)
國籍:中國
出生地:河北蠡縣
出生日期:1899年2月4日
逝世日期:1929年11月15日
職業(yè):地質學家
畢業(yè)院校:北京大學地質系
代表作品:《秦嶺山與四川地質之研究》
人物簡歷
1899年2月4日 出生于河北蠡縣。
1917年 畢業(yè)于河北省保定育德中學,考入北京大學理科預科。
1919年 入北京大學地質系本科學習。
1920年 參加籌組北京大學地質學研究會,為首批會員之一。
1923年 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地質系,留任古生物學助教,并兼農(nóng)商部地質調查所調查員。
1924年 初春與田奇?調查冀豫交界之六河溝煤田。冬與謝家榮調查鄂西地質礦產(chǎn)。
1925年 赴東北南部調查石炭系煤田。
1926年 與李四光聯(lián)名發(fā)表重要地層學論著《華北古生代含煤地層的分類和對比》。同年,與劉季辰調查浙江西部地質。
1927年 古生物學代表作《中國長身貝科化石·上卷》發(fā)表。
1928年 任農(nóng)礦部地質調查所技師兼古生物研究室主任。同年與侯德封、李春昱調查開平盆地附近地質。
1929年 與黃汲清經(jīng)陜西秦嶺入四川,再下云南,11月15日在云南昭通縣閘心場被土匪槍殺。
生平概況
趙亞曾,字予仁(予人)。出身在一個小地主家庭。他自幼聰敏好學,成績超群。他在家鄉(xiāng)念完小學以后,就考入保定府的育德中學,在那里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各方面成長很快。第二年他中學畢業(yè),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理科預科。2年以后,他升入地質系本科,當時正值“五四”運動以后,科學與民主風氣很濃,學生思想很活躍。他受同班同學楊鐘健、田奇?、侯德封、王恭睦、張席禔、趙國賓等的影響,積極參加各種活動。1920年秋,他們上2年級時,籌組“北京大學地質研究會”,趙亞曾為創(chuàng)始會員之一,此事得到北京大學總務長蔣夢麟(后任代校長、校長)、地質系系主任何杰等大力支持,活動搞得很有生氣。也正在這一年,留英碩士、載譽歸國的年輕地質學家李四光與應聘來華的著名地質學大師葛利普同時來北京大學地質系任教,對趙亞曾等人的教誨和影響很深。1923年,趙亞曾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地質系,因成績優(yōu)秀,即留本系任地層古生物學助教,同時又兼農(nóng)商部地質
偉大貢獻
趙亞曾在6年工作中跑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從事區(qū)域地質與礦產(chǎn)地質(特別是煤田地質)之研究。他調查研究過東北區(qū)的遼寧本溪湖煤田;華北區(qū)的河北磁縣、臨城、開灤煤田;華東區(qū)的山東章邱煤田、浙江西部20余縣地質礦產(chǎn);中南區(qū)的河南安陽六河溝煤田、湖北西部地質礦產(chǎn);西南區(qū)的四川、云南地質礦產(chǎn);西北區(qū)的陜西秦嶺地質礦產(chǎn)。對這些區(qū)域調查研究后,都發(fā)表了重要的論文和報
這當中最突出的是,他通過區(qū)域礦產(chǎn)調查,解決了重大地層問題,反過來指導生產(chǎn)實踐。例如《山東章邱煤田中之海成地層》一文就是他對石炭紀煤系地層新劃分之結果,有很大實際意義。翁文灝先生特為此文寫了“附志”(前言)。1928年冬,趙亞曾與侯德封、李春昱去開灤煤田調查,11月23日至12月6日短短23天中,即調查完畢,寫出內(nèi)容豐富的《開平盆地附近地質》一文,論及地層、構造、礦產(chǎn)儲量,還附有1:5萬的《開平盆地及附近地質圖》及1:1萬的《唐山地質圖》。
另一事
研究化石
趙亞曾在區(qū)域地質與礦產(chǎn)地質調查中,為解決地層劃分對比問題而極重視化石的采集與研究,他重點研究的是腕足類和瓣鰓類,在前者研究中尤有重大突破。
1927年,他發(fā)表了《中國北部太原系之瓣鰓類化石》(《中國古生物志》,乙種第9號第3冊),此專著英文正文50頁,圖版4個。包括產(chǎn)自直隸(河北)臨城,山西陽曲、保德,奉天(遼寧)五湖咀,甘肅山丹的上石炭統(tǒng)瓣鰓類化石20屬,30種,其中2新屬,23新種??胺Q中國晚古生代瓣鰓類古生物學之重要奠基性著作。
同年問世的還有他的代表作——《中國長身貝科化石》的上卷(《中國古生物志》,乙種第5號第2冊主要為“長身貝類”),其下卷(《中國古生物志》,乙種,第5號,第3冊,主要為戟貝亞科、長身貝亞科和李希霍芬貝亞科)則于1928年出版。在此2部專著中,他對晚古生代這一類重要化石作了綜合性的深入研究。他回顧了這類化石之研究,特別是分類之歷史,對名詞術語加以整理和厘訂。他修正了分
系統(tǒng)建樹
趙亞曾在區(qū)域地質與礦產(chǎn)地質調查中,能發(fā)現(xiàn)并正確解決重大的地層問題,其中有2項特殊成果,都是與地質學大師李四光合作完成的。
1923年夏,趙亞曾剛從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yè)而留任助教時,即協(xié)助李四光帶領高班學生去鄂西三峽東部實習,系統(tǒng)研究了黃陵至宜昌一線自黃陵花崗巖至寒武系的地層剖面,并作出了《1:10萬峽東地質圖》。其成果與圖件于1924年以《長江峽東地質及峽之歷史》一文發(fā)表在《中國地質學會志》第3卷上。這當中,主要是創(chuàng)立了中國南方的地層系統(tǒng),自上而下是:
其中,震旦系的標準分層系統(tǒng),即自下而上:下震旦統(tǒng)南沱砂巖、南沱冰磧巖;上震旦統(tǒng)陡山沱燧石層、燈影石灰?guī)r。這一系統(tǒng)一直沿用至今,為了避免名稱重復,將“南沱砂巖”改成了“蓮沱砂巖”。
趙亞曾在地層學上最大的貢獻,還在于對華北石炭紀含煤地層層序、時代歸屬、國內(nèi)外對比方面的重要建樹。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成批歐美地質學家先后來到中國,進行了一般的路線調查。
地質見解
趙亞曾主要是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他敏銳的、精密的野外觀察能力,使他在構造地質、大地構造學方面也有所建樹。1929年夏,他在峨眉山工作后,緊跟著又去構造十分復雜的四川彭縣白水河銅礦區(qū)考察地質。他發(fā)現(xiàn)在白鹿頂、小魚洞、天臺山等地,二疊紀石灰?guī)r逆掩在“侏羅紀煤系”(現(xiàn)修改為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之上,造成一系列飛來峰。在趙亞曾發(fā)表的《四川地質簡報》(《中國地質學會志》第8卷第2期)一文中,這些飛來峰清晰無誤地勾畫在地質圖及剖面圖上。這是中國地質學家第一次揭示阿爾卑斯型納布構造在中國境內(nèi)的存在,為后來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趙亞曾還指出,白水河地區(qū)有一條北東南西走向的大斷層,把古老變質巖系與“侏羅紀煤系”分開。經(jīng)后人研究,特別是經(jīng)物探證實,這便是控制著揚子地臺西部邊界的“龍門山深大斷裂”(殼形斷裂),趙亞曾的早期見解對認識中國大地構造特征有著深遠的意義。
趙亞曾英年早逝,引起整個中國地質界同仁悼惜。農(nóng)礦部地質
主要論著
1 趙亞曾,田奇?.磁州及六河溝煤田地質.農(nóng)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匯報,1924,6:103—119.
2 王竹泉,田奇?,趙亞曾.直隸臨城煤田地質.農(nóng)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匯報,1924,6:67-82.
3 謝家榮,趙亞曾.湖北宜昌興山秭歸巴東等縣地質礦產(chǎn).農(nóng)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匯報,1925,7:5—67.
4 俄德諾著,趙亞曾節(jié)譯.三門系之介殼化石.中國古生物志,乙種,1925,B,Ⅵ(1).
5 趙亞曾.山東章邱煤田中之海成地層.地質匯報,1926,8:1—8.
6 趙亞曾.南滿石炭紀地層之研究.地質匯報,1926,8:9—21頁.
7 劉季辰,趙亞曾.浙江西部之地質.地質匯報,1927,9:51—73.
8 趙亞曾.南京棲霞石灰?guī)r之地質時代.科學,12(9):1161—1179.
9 趙亞曾,侯德封,李春昱.開平盆地附近地質.地質匯報,1929,12:37—58.
10 葛利普著,趙亞曾節(jié)譯.中國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