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陳素真
外文名:chen.su.zhen
別名:佩玉、王若瑜
國籍:中國
民族:漢
星座:金牛座
身高:168cm
體重:53kg
出生地:河南開封
出生日期:1918年04月30日(農(nóng)歷03月20日)
逝世日期:1994年03月29日(農(nóng)歷02月18日)
職業(yè):演員、編劇、導演、戲曲教育家
畢業(yè)院校:開封天興班
經(jīng)紀公司:豫聲劇院、獅吼劇團等。
代表作品:《宇宙鋒》《黃金嬋》《三上轎》《梵王宮》《女貞花》《三拂袖》《春秋配》《天國盛會》等
主要成就:豫劇皇后 豫劇大王 豫劇三鼎甲之首 開創(chuàng)豫劇陳門藝術 改良豫劇板胡之先河 中國豫劇六大名旦之首 首創(chuàng)豫劇、啞劇混合運用 “中國豫劇名旦功勛杯”獲得者。 河南省戲劇大賽,獲特別導演獎。 河南省首屆戲曲大會,最高榮譽獎。 中南區(qū)第一屆戲曲會演,最高個人榮譽獎。
著作:看書、昆曲、京劇等
愛好:李金花、吳碧波、牛淑賢等等
傳人:
個人簡介
陳素真,(1918年—1994年),祖籍:陜西富平,生于:河南開封,晚年定居于:天津。豫劇一代宗師,豫劇六大名旦之首,被稱為“豫劇舞臺上的一尊美神”。
她8歲拜孫延德為師,學習:生、旦、凈、丑(后主攻:旦行),10歲在開封相國寺首次登臺,改藝名為陳素真,成為豫劇界第一代女演員。甘羅12歲封為丞相,而13歲的陳素真就有人(李金花、陳素花)拜她為師,因此人稱豫劇界的女甘羅。
1934年被譽為“河南梅蘭芳”、豫劇四大坤旦(四大名旦)之首、1935年被譽為“豫劇皇后”、1938年被譽為,豫劇三鼎甲之首”。1940年在西安又榮獲“豫劇大王”稱號。
豫劇自陳素真起,格局一新,開創(chuàng)了豫劇雅致化的一個新時代。50年代二次被譽為“豫劇三鼎甲之首”稱號,唱腔、表演影響其后,在豫劇界形成了(無腔不陳、無戲不陳)的局面。
陳素真從藝66年,積一身絕技,生旦凈丑不擋,唱念做打俱佳。“藝不驚人死不休”被其奉為座右銘。她繼承傳統(tǒng)
發(fā)展歷史
陳素真,1918年3月20日出生于河南省開封市蘭封縣縣衙內,出生于一個富裕家庭里,父親王秉璋是蘭封縣縣長,后家道中落,被府內丫鬟領養(yǎng),義父是豫劇當紅藝人陳玉亭,陳素真的“陳”姓便隨其義父。受義父影響,她自小就與豫劇結緣。8歲正式拜師學戲,主攻青衣及其他旦行。10歲以坤伶的身份在開封相國寺首登豫劇舞臺,演出《日月圖》,一時轟動河南首府。18歲時結識了有現(xiàn)代豫劇之父之稱的樊粹庭,樊粹庭為陳素真量身編寫了《凌云志》、《三拂袖》等新戲,新戲的演出使其擁有了“豫劇皇后”和“豫劇大王”的美譽。
1936年春,陳素真應上海百代公司之約灌制了《三上轎》等10張豫劇唱片。后因嗓子不適,而赴北平學京劇的功戲(武打),學會后返回開封演出,再次引起轟動,躍升為豫劇“三鼎甲”之首。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陳素真與樊粹庭合辦獅吼劇團。為了喚起廣大群眾的救國熱情,他們排演了《滌恥血》等劇。多次募捐演出,支援前方抗戰(zhàn),救濟
藝術歷程
【北京日報】1993年初冬的一天,我們有幸見到了正在住院治療的被稱為“河南梅蘭芳”的陳素真老師。久聞她記憶力驚人,年輕時演新戲,經(jīng)常是邊化妝,邊學戲,上臺后竟能一字不差。今日相見,果然名不虛傳,談起她的從藝經(jīng)歷,只略一思索,便如數(shù)家珍般地娓娓道來。
陳素真從小常被人帶去看戲,只要看一次,回去她就能唱上幾句,戲看的多了,她就學著模仿戲里的角色,常常把自己關在屋子里,用竹篾子當雉雞翎,用大手絹當裙子,邊唱邊耍,每當這時,她便有一種感覺,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盡管她對唱戲如此癡迷,戲班的人也都覺得她是塊學戲的材料,但歷來河南梆子戲班中卻沒有坤角,女孩子是不允許上臺的,誰敢破這個例呢?然而她抱定了學戲的決心,沖破了家庭和世俗的偏見,在同樂舞臺開時的單經(jīng)理的支持下,陳素真終于如愿以償。1926年的中秋佳節(jié),8歲的陳素真和另外兩個女孩子小喜、妮子一同正式拜師學戲,走上了一條漫長而艱難的從藝之
藝術特點
唱腔
她的唱腔雅致、俏麗、清新,有意蘊、耐品味,古樸典雅,含蓄俏麗,
表演
陳派藝術在表演方面對豫劇的貢獻尤為突出。不知傾倒了多少觀眾。陳素真精心學習研究了做功戲、武打戲,她身段動作優(yōu)美規(guī)范,細膩傳神,剛柔相濟、含蓄秀美、臺步行走如飄,能夠準確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不知傾倒了多少觀眾。
其水袖功夫堪稱一絕,(長綢舞)、(水袖功)、(雙劍舞)、(辮子功)、(羽舞)、(花鐮舞)、(單劍舞)、(獨舞、群舞)、(扇子功)和(穿衣功)等都很美妙絕倫。被專家稱為“豫劇舞臺上的一尊美神”。
豫劇中的唱法、念法、做功、打功、舞技、化妝、水袖、扇子、辮子、臺步、閃身等等,很多都是陳素真的獨創(chuàng)。她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些東西,早在抗戰(zhàn)時就普及了豫劇界。
陳素真說,到了八十年代,有的新名家認為我的水袖是梅蘭芳、程硯秋教的,我想說的是,解放前我見過誰呀!想讓這些后起之秀相信我,真難??!不過,不管咋說,只要能把這些東西傳下去,咋桌都中。
傳統(tǒng)
弟子傳人
陳素真的弟子頗多,如1943年豫劇六大名旦崔派創(chuàng)始人崔蘭田在洛陽拜陳素真為師,后因自成風格獨立稱派,但也為陳門弟子。
著名陳門弟子:李金花、陳素花、田岫玲、侯秀真、郭清芳、關靈鳳、吳碧波、馬清波、李靜波、鄭秋波、張雪波、徐素波、王喜云、袁秀榮、周秀梅、宋麗珍、劉琪(京?。?、徐月嬌、張巧云、宋慧玲、董玉蘭、李曉鳳、牛淑賢、趙吟秋等等。
陳門私淑弟子:李景萼、華翰磊、王景云、王曉霞、閆淑芳、李佩蘭、武惠敏、董秀香、郭美金、王清芬、曾廣蘭、謝春云、李素琴等等。
受陳素真指導過的:新鳳霞(評?。?、王秀玲(曲劇)、孫毓敏、劉長瑜(京?。?、王敬先、陳春霞、胡小鳳、張梅貞、張寶英、虎美玲、王紅麗、苗文華、郭英麗、張素玉、郭惠蘭、巴秋燕、常小玉等等。
陳門再傳弟子:王香萍、紀小瑞、田敏、楊春花、王前、吳素真、陳迎輝、景帥媛、張磊磊、趙惠芹、汪俊麗、徐俊霞、董愛春、李俊玲、霍梅英、關小鳳(張秀黨)、呂維英、李艷梅、趙
演出作品
以下是劇作家樊粹庭先生、豫劇皇后陳素真大師原創(chuàng)、移植改編、并首演的劇目。
以上資料主要根據(jù)陳大師的回憶錄《情系舞臺》上部整理,另外陳素真在多種戲劇雜志、報紙等刊物發(fā)表了多篇文章。
成就榮譽
1932年在杞縣加工提高《三上轎》《春秋配》,把“送客戲”唱成“大軸戲”,戶戶崔家女,家家羞答答,流傳于古都開封。
1935年5月4日,“報刊評論:豫聲戲院自坤伶陳素真上演以來,每晚座無虛席,她能戲頗多,唱作兼優(yōu),為人愛戴。”
1936年3月,上海百代公司為陳素真灌制了《三上轎》、《霄壤恨》、《義烈風》、《柳綠云》、《滌恥血》、《三上關》和《春秋配》劇目,共十張唱片。
1948年3月12日,由河南大學自治會邀請主辦陳素真助學義演。演出《女貞花》、《凌云志》、《三拂袖》、《義烈風》、《霄壤恨》等。義演結束,自治會贈錦旗,以示感謝。
主要著作
《情系舞臺——陳素真回憶錄》(上部)1991年出版發(fā)行。人物傳記。陳素真著。約17萬字。全書由41個故事組成,以第一人稱詳細敘述了陳素真從童年到學藝、成名的前半生坎坷藝術生涯,其中涉及一些豫劇史料。書前有曹禺、田漢為陳素真的題詞及她本人生活、演出黑白照片23幀。
另外陳素真在多種戲劇雜志、報紙等刊物發(fā)表了多篇文章。
活動年表
1918年
農(nóng)歷三月二十日,生于河南省開封縣縣衙。
1920年
春初,常到戲班玩,并學會《斬白袍》等劇目名段。
1926年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與張玉真、王守真一起拜豫劇名家孫延德為師。
1928年
農(nóng)歷二月初二,與兩個小師妹在開封相國寺永樂舞臺貼演《日月圖》,飾女主角胡蓮英,成為祥符調第一代女演員。
1930年
夏初,飾《反長安》中的楊貴妃,挨了“倒彩”。
農(nóng)歷八月十六日,與養(yǎng)父陳玉亭一起離開開封,赴杞縣跑高臺。
1931年
秋初,在眾人的見證下首次收徒,收李鏡花為徒,并賜藝名李金花。
秋末,在豫劇武生劉金亭先生引薦下,收馮鳳閣為徒,并賜名藝名陳素花。
1932年
在杞縣加工提高《三上轎》《春秋配》,把“送客戲”唱成“大軸戲”。
1933年
在杞縣向眾多老藝人們學習《乾坤鏡》等諸多老戲。
1934年
農(nóng)歷八月十六日,由杞縣返回開封,在永樂舞臺演出《反長安》,一炮走紅。后又演出《三上轎》、《十面埋伏》“四大征”等劇目,贏得“河南梅蘭
名人評價
清朝遺老鄒少和在《豫劇考略》中稱贊:
豫劇向無坤伶,近十年來始有之。
就中陳素真者,為坤伶之翹楚。
珠喉玉貌,舉止嫻雅,能造新音,
尤工表演,一時以豫劇中之梅蘭芳視之。
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題字:
(藝術超群)四個大字。
京劇大師程硯秋先生看了她的《義烈風》后,親筆題詞:“
清萍白壁原無價,海馬云龍自不群。
戲劇大師田漢生前有名句贈陳素真:
中州云起幾歌仙,苦練勤修數(shù)汝先。
幾度弓腰明月下,何妨碎步鐵窗前。
袖舞辛酸艷容女,辮飛情焰葉含嫣。
人民要汝添光彩,珍重金喉昔盛年。
1989年文學家曹禺為陳素真題詞
“不要人夸顏色好,長留清氣滿乾坤”。
著名豫劇作家樊粹庭對陳素真的評價
不夸張地說,佩玉的確是天才級的藝術家。
大眾點評:由于陳素真成名后嗓子失潤,又離開豫劇的大本營河南,而且兩次打成“右派”被迫離開舞臺,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她的發(fā)揮與知名度。
大師碑文
豫劇大師陳素真碑文
作者:李鐵城
大師,秦陜富平人也。王姓,諱若瑜。家道中變。幼隨母入杞縣陳氏,因以姓焉。素真乃其藝名。髫齡從名藝人孫建德習藝,穎悟異常。十歲獻藝于汴。旋輾轉演藝于豫東各地,勤學苦練者六載,復返汴,一鳴驚人。斯時,遂平樊郁,有志于藝者也。相過從,藝事日進。樊為編義烈風、三拂袖、柳綠云、宵壤恨、滌恥血、女貞花等劇。后又受教于京昆名家,得益匪淺。聲譽日隆。當盛時,在城則座無虛席,數(shù)月不輟;入鄉(xiāng),則連村空巷,人流如潮。凡新腔出,旋既風靡。無論官紳庶士凡有井水處,莫不知陳,亦莫不以觀陳之藝為幸。人以豫劇皇后、河南梅蘭芳譽之。其一生孜孜為藝,務求精新。除創(chuàng)新腔及創(chuàng)用二胡伴奏外,嘗創(chuàng)旦行化妝及水袖功,于是臺上艷光照人,飄逸秀曼。尤以獨創(chuàng)轉身著衣之技,曾使京評名伶為之側目,多趨習之。其藝細而不碎,盈而不滯,麗而不俗,得宜適度;其腔,沉而輕,樸而俏,常具新意,人奉之曰陳門。代表之作有葉含嫣、拾玉
最后日子
豫劇皇后陳素真大師最后的日子
陳素真的一生是功績卓著的一生,也是坎坷曲折的一生。她曾擁有過每演新劇便引得萬人空巷、一場戲價獲金五兩的輝煌;也遭遇過流放荒村、痛失愛子、一夜之間青發(fā)降霜的錐心泣血、生莫如死的劫難,尤其是1957年的“反右”,“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然而這一切都沒有使她改變初衷。即使在極其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中,她仍自強不息,撰寫近百萬言的回憶錄,把全身心都獻給了豫劇事業(yè)。1994年2月,陳素真應河南戲曲界同仁之邀從天津返回鄭州,這是她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后30多天,她看戲、評戲、教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在陳素真一生的最后時日里,我有幸陪伴在她身邊,記錄了一個美麗生命最后的燦爛——
2月25日:應“全國豫劇名丑大賽”組委會之邀,陳素真專程從天津抵鄭州,作為特邀評委,參加豫劇名丑的評選工作,踏上了為豫劇事業(yè)的最后一段忙碌的路程……
3月4日:陳素真來豫的第8天,離“名丑大賽”正式開幕還有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