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馮愷
別名:柯巖
國籍:中國
民族:滿族
出生地:河南鄭州
出生日期:1929年7月14日
逝世日期:2011年12月11日
職業(yè):當(dāng)代女作家,詩人
主要成就:中共十二大代表,全國人大第八、九屆代表
代表作品:《周總理,你在哪里?》《種子的夢》《奇異的書簡》《癌癥≠死亡》
筆名由來
關(guān)于這個筆名,柯巖解釋道:“中國古人把綠綠的小苗稱之為柯;巖就是大大的堅硬的巖石。巖石上是很難長出樹來的,因此,凡是能在巖石上成活的樹,它的根須必須透過巖石的縫隙尋找泥土,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將加倍的頑強……我取它做我的筆名,因為我知道寫作是一件很難的事,決心終生扎根大地,終生奮力的攀登,從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巖石中的小樹那樣富有生命力?!?/p>
生平經(jīng)歷
柯巖,原名馮愷,原籍廣東南海,1929年7月14日生于河南鄭州。1949年起,先后在中國青年藝術(shù)劇院、中國兒童藝術(shù)劇院任專職編劇,曾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書記處書記,現(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專職駐會作家,兼任多種刊物編委或顧問及一些高??妥淌?。
1947年在湖北希理達(dá)中學(xué)校??习l(fā)表第一篇小說1976年以來,創(chuàng)作大量詩歌、小說、報告文學(xué),多次獲全國各地的文學(xué)獎。有些作品被譯為英、法、俄、德等多種外國文字,還收入大、中、小學(xué)教材。其中的詩歌《周總理,你在哪里》,以真摯的情感,表達(dá)了人民對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懷念,打動了無數(shù)人的心。長篇小說《尋找回來的世界》及據(jù)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xù)劇,因第一次涉及青少年犯罪這一問題,被譽為中國式的“教育詩”。其作品充滿生活情趣,構(gòu)思精巧,富有詩意和哲理,身受廣大讀者歡迎。她被稱為20世紀(jì)中國文壇上全能式作家。
主要有詩集《“小迷糊”阿姨》《周總理,你在哪里》,報告文學(xué)《船長》《
伉儷詩情
柯巖原名馮愷,1929年生于河南鄭州。賀敬之,1924年出生于山東嶧縣。兩人相濡以沫半個多世紀(jì),在中國當(dāng)代文壇上堪稱是一對志趣相投、患難與共、成績卓越的模范夫妻。
1944年冬至1945年5月,賀敬之、丁毅作詞,馬可等作曲,創(chuàng)作出了新歌劇《白毛女》?!栋酌繁还J(rèn)為是新歌劇創(chuàng)作的一座里程碑。
1949年底的一天,當(dāng)時在中央戲劇學(xué)院創(chuàng)作室任副主任、時年25歲的賀敬之受中國青年藝術(shù)劇院之邀,前去講寫作,談《白毛女》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青年劇院創(chuàng)作組小編劇、課代表柯巖,初次見到賀敬之頗感意外,她原以為賀敬之是位老同志,卻沒想到這么年輕,只比她年長5歲。更令柯巖意外的是,賀敬之絲毫沒有大作家的架子,既文雅風(fēng)趣,又平易近人。那天,柯巖穿著一件列寧裝,上衣里面襯著潔白的襯衣,時年20歲、風(fēng)華正茂的她明眸如水,清麗脫俗——賀敬之的第一印象里以為柯巖是位時尚的上海小姐。
劇院領(lǐng)導(dǎo)把創(chuàng)作室年輕編劇們的劇本讓賀敬之點評。劇
因病去世
中國共產(chǎn)黨優(yōu)秀黨員、杰出的文學(xué)組織工作者、當(dāng)代著名詩人和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書記處原書記柯巖同志,因病于2011年12月11日13時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出版著作
《小兵的故事(詩集)》,1956,天津人民出版社;
《最美的畫冊(詩集)》,1957,少兒出版社;
《大紅花(詩集)》,1957,少兒出版社;
《雙雙找姥姥(劇本)》,1959,湖北人民出版社;
《“小迷糊”阿姨(詩、劇合集)》,1960,作家出版社;
《相親記(劇本)》,1960,戲劇出版社;
《我對雷鋒叔叔說(詩集)》,1963,少兒出版社;
《講給少先隊員聽(詩集)》,1965,少兒出版社;《周總理,你在哪里(詩集)》,1978,四川人民;
《柯巖作品選》,1979,少兒出版社;
《奇異的書簡(報告文學(xué)集)》,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記著啊,請記著(歌?。?,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柯巖兒童詩選》,1981,人文出版社;
《柯巖作品選(詩、小說等合集)》,1983,廣東人民出版社;
《月亮?xí)粫沐e(兒童詩集)》,1984,新蕾出版社;
《尋找回來的世界(長篇小說)》,1984,群眾出版社;
《中國式的
代表作品
《周總理,你在哪里?》
《種子的夢》
《奇異的書簡》
《癌癥≠死亡》
《癌癥≠死亡》是著名作家、詩人柯巖在上個世紀(jì)80年代初的一個名篇。癌癥自來被視為絕癥,因此不論是自己還是親友患了癌癥,周圍都是一片愁云慘霧,特別是已到晚期,既無法手術(shù),又不能耐受放療、化療的患者,已被迫拋出人類正常的社會生活之外,不說是束手待斃吧,也是膽戰(zhàn)心驚,終日憂心忡忡。在那個人人談癌色變:“十個癌癥九個埋,一個沒死不是癌”的時刻,作家能毫不猶疑地喊出“癌癥≠死亡”的響亮聲音,自是振聾發(fā)聵、石破天驚,無疑會在社會上產(chǎn)生極大反響,給癌癥病人和他們的家屬帶來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