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屠守鍔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吳興
出生日期:1917年12月5日
逝世日期:2012年12月15日
職業(yè):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
畢業(yè)院校:清華大學、馬薩諸塞州理工學院
信仰:共產主義
政治面貌:共產黨員
人物生平
1917年12月5日(民國六年),屠守鍔出生在浙江南潯一個并不富裕的小職員家庭。雖說家境不富,但屠守鍔的父親還是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屠守鍔在家鄉(xiāng)上了小學,后來又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學和江蘇省立上海中學就讀。屠守鍔在上海游學時,父親來滬接他回南潯老家過春節(jié),走到半路,突然,天空中出現了幾十架日本轟炸機,一架接一架地向地面俯沖下來。父親意識到大事不好,拉著年紀尚小的屠守鍔往輪船碼頭疾跑。炸彈像雨點般落下來,繁華喧鬧的大上海,瞬時間房倒屋塌、血肉橫飛!面對劫難后的滿目瘡痍,少年屠守鍔立下了自己的終生志愿:一定要親手造出我們自己的飛機,趕走侵略者,為死難的同胞報仇!
在上海親歷的慘絕人寰的一幕,奠定了屠守鍔一生追求的基調。抱著航空救國的決心,屠守鍔發(fā)奮讀書。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屠守鍔考取清華大學機械系。
1937年7月7日(民國二十六年)"蘆溝橋事變"后,學校被迫遷往長
主要成就
科研綜述
屠守鍔同志早年從事飛機結構力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后投身我國導彈與航天事業(yè),長期從事導彈與火箭總體技術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工作,對導彈研制過程中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決策、指揮及組織實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開創(chuàng)了我國液體彈道式導彈先河。
20世紀80年代后,屠守鍔同志參與了我國火箭技術發(fā)展重大戰(zhàn)略問題的決策,領導解決了若干重要型號研制中的關鍵技術問題。他積極倡導將我國自行研制的火箭打入國際市場,并多次提出發(fā)展捆綁技術。在擔任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技術總顧問期間,親自指揮攻克了由于捆綁帶來的結構動力學難關,與廣大科技人員一道,在18個月內完成了火箭研制并實現首次飛行成功,創(chuàng)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跡,為我國大推力運載火箭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科研獲獎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86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90年,獲首批享受國
人物軼事
平和、淡然,不只是屠守鍔的神態(tài),更是他面對困境的態(tài)度。面對外界對自己的各種褒獎,屠老曾淡然說道,“我也不需要認可,也不需要否認”。在“文革”浩劫之中,面對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和一個接一個的批斗會,屠守鍔我行我素,埋頭于洲際導彈的論證、實驗,哪怕是在批斗大會上,他也不忘帶著筆和紙,計算洲際導彈的數據。任別人在臺上口沫橫飛,他筆走游龍,旁若無人地演算公式。很快,他與同事們一起,終于拿出了洲際導彈的初步設計方案。
除了散步,屠守鍔還有三大愛好:打太極拳、聽古典音樂、讀書。認識屠守鍔的人都說他是一個有鮮明個性的人,喜歡靜,從來不愛拋頭露面。他的一切,包括愛好,無不是在靜謐的氛圍中進行。少年時的屠守鍔愛上了“以靜御動,雖動猶靜”的太極拳。20世紀60年代初的困難時期,為了克服營養(yǎng)不良對身體造成的影響,他堅持每天打一套拳,并一直堅持到晚年。
讀書是他的另一大愛好。他讀書的范圍很廣,除了專業(yè)書外,文史哲都有涉獵。
社會任職
屠守鍔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候補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空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國際宇航聯合會教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宇航學會第一、第二屆理事,第三屆至第六屆名譽理事長。
人物評價
“我在《江南小鎮(zhèn)》中曾說過:‘這地區(qū)是文物精華的集中點,出過大詩人、大文豪、大藝術家、大書法家、大收藏家和音韻學大師、大科學家?!伊信e了曹不興、沈約、趙子昂、陸心源等,其中好在也提到了錢三強這樣的一位原子物理學家。但是,我突然感到忘掉了一個人。我竟然沒有提到擁有中國的航天之父稱號的屠守鍔,他也是湖州人。……”---著名詩人、報告文學家徐遲在《湖州市文化藝術志》的序中指出
后世紀念
2012年12月21日上午,屠守鍔院士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胡錦濤、習近平、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等同志前往送別并與家屬一一握手,表示慰問。來自國家政府機關、軍隊系統(tǒng)、航天系統(tǒng)企事業(yè)單位、有關社會團體代表共1800余人前來告別,隊伍中拉起了多條橫幅,很多人自發(fā)趕來,向這位為祖國航天事業(yè)奉獻了一生的老院士做最后的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