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葉公超
外文名:George
別名:崇智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西九江
出生日期:1904年10月20日
逝世日期:1981年11月20日
職業(yè):外交家,書法家
畢業(yè)院校:天津南開中學
主要成就:1924年獲劍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
代表作品:《中國古代文化生活》,《英國文學中之社會原動力》
人物簡介
葉公超,1904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西九江,191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1920年赴美國留學,獲麻省赫斯特大學學士學位。后復轉赴英國,1924年獲劍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離英后,再赴法國巴黎大學研究院研究。1926年歸國,任北京大學英文系講師。1927年春參與創(chuàng)辦新月書店;同年任暨南大學外國文學系主任、圖書館館長,并兼吳淞中國公學英國文學教授。1929年任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系教授。1935年復任北京大學英文系講師。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隨校南遷。1938年5月,任西南聯(lián)合大學外國文學系主任。1941年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駐馬來亞專員。1942年2月,回國至重慶。后奉委為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駐倫敦辦事處處長,1946年返國。1947年3月,任國民政府外交部參事兼歐洲司司長;7月任外交部常務次長;12月任慶賀緬甸獨立特使。1949年1月,任外交部政務次長;3月代理部務;5月任外交部部長
留學英國
葉公超,早年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時,正逢五四運動爆發(fā),他加入“南開救國十人團”,到各地作喚起民眾的演講。1925年獲美國麻州愛默斯特大學學士學位。1926年獲英國劍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這個碩士學位給葉公超日后從政增加了籌碼,而他的母校愛默斯特大學后來送給他的名譽博士學位,反而不值一提。就在他念碩士時,獲識英國著名詩人與評論家艾略特(又譯“愛略特”),以后在1934年4月的《清華學報》上發(fā)表《愛略特的詩》。葉公超成為中國介紹艾氏詩與詩論的先行者。
1926年回國后,葉公超在北京大學及北京師范大學主講西洋文學,兼任北京《英文日報》與《遠東英文時報》編輯。他初到北大任教時,年僅二十三歲。這時他有兩個得意門生,其中馮文炳(廢名)比他大四歲,另一弟子梁遇春(秋心)小他兩歲。他上課時十分注意儀表,梳得發(fā)亮的頭發(fā)配上含在嘴里的煙斗,顯得風度翩翩,十足的紳士派頭。再加上他授課時一口流利的英文,簡直叫學生聽出耳油
新月書店
1926年春,葉公超參與創(chuàng)辦新月書店,同年任上海暨南大學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1928年3月,《新月》月刊創(chuàng)刊,由詩人徐志摩任主編。新月社帶俱樂部性質(zhì),并非是有組織的團體,成員有胡適、梁實秋、葉公超、聞一多、潘光旦、余上沅等人。這些人受的是英美教育,對蘇俄的共產(chǎn)主義文藝政策缺乏好感,對上海左翼作家的親蘇行為十分看不慣?!缎略隆返某霭姹阖撚小皩顾麄儭钡氖姑?,如該刊提出的“健康”與“尊嚴”的口號,是對左翼文藝運動的反撥。葉公超在《新月》上發(fā)表的文章不是論爭而是書評,這些書評用簡約的文字介紹海外新出的名著、從出版界到著作家的重要信息,使讀者及時了解世界文壇的現(xiàn)狀和走向。1928年夏,葉公超為“新月”編輯出版了《近代英美短篇散文選》,另與聞一多共同編選《近代英美詩選》。
《新月》最后三四期,除少數(shù)幾位作家的詩文外,其他文章由葉公超用不同的筆名寫就。在??坝扇~公超最后主持的六期編務中,培植了不少新
文學活動
在北平執(zhí)教鞭的日子里,葉公超先后開設了大一和大二英文、英文作文、英國短篇小說、英國戲劇、英美現(xiàn)代詩、18世紀英國文學、19世紀浪漫運動、文藝理論和翻譯史等課程,并培養(yǎng)了像錢鍾書、季羨林、吳世昌、卞之琳、王辛笛、曹葆華等高足。這時葉公超不僅在文壇上嶄露頭角,而且在個人生活上也過得頗愜意。1931年6月,他與潛心攻研物理的貴州女子袁永熹喜結秦晉之好,當時被人稱為佳偶天成,是一對神仙伴侶。其子女命名不是出自洋典,而是出自中國古典名著《詩經(jīng)》中的“彤管有煒”一語,即長女為葉彤,長子為葉煒。他這時不僅教書育人,成了年輕有為的學者,同時也奠定了他作為自由派批評家的地位。他在《新月》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的《寫實小說的命運》,反對左翼文人提出小說負有改造社會責任的觀點,認為小說應講究藝術性,它并不是什么“倫理道德的記載”。這種觀點雖系針對左翼倡導的寫實文學而發(fā),但在反對小說成為政治的傳聲筒方面,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抗戰(zhàn)期間
1937年抗戰(zhàn)號角吹響后,“學術擅中西”的葉公超先是擔任“長沙臨時大學”(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成)外語系主任。1938年5月,該校遷往昆明,改名為西南聯(lián)大,葉氏又任該校外文系教授。1938年春,為維護西周重器毛公鼎不落入敵偽之手,“才高自是氣雄豪”的葉公超應其叔葉恭綽之邀,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獨自由云南到上海處理此事,以致被日本憲兵拘捕,投入監(jiān)牢四十九日,幸毛公鼎未被搜出。
葉公超結束十四年的杏壇生涯后,經(jīng)董顯光之延攬進入國民黨中宣部國際宣傳處工作。這是他投筆請纓從政的開始。在派往新加坡工作時,日軍南侵后滯留新加坡,他組織了“星、馬華人反侵略動員委員會”,所乘兵艦曾遭日魚雷擊沉,幸好被漁民救至爪哇。他冒著敵人炮火從印尼返回陪都重慶后,在記者招待會上侃侃而談,對打敗德國法西斯充滿了信心,另把星、馬的抗日活動描繪得有聲有色,流露出一股浩然之氣。不久他被派往倫敦任中宣部駐英辦事處處長,他的外交才能
達官名士
抗戰(zhàn)勝利后,葉公超回國任外交部歐洲司司長。1947年后,升為外交部常務及政務次長。1949年3月代理部長。同年6月10日始任外交部部長,還一度兼任僑務委員會委員長。
1948年冬,國民政府外交部撤退廣州之初,葉公超眼看國民黨風雨飄搖,處境維艱,斷然決定把外交部的全部檔案運到臺灣,這就使從清朝起到國民黨大陸撤退時所有和外國簽訂的條約、協(xié)定等重要文獻完整無缺地得到保存,因而蔣介石對葉公超在撤離大陸時既沒有丟大印,而且又保留了重要檔案的超前意識十分佩服。當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復職“總統(tǒng)”時,葉公超被留任,一直到1958年4月14日調(diào)任“駐美大使”為止。
葉公超出任外長前,當局曾提名傅秉?;蚝m出任,后他們兩人均感到國民黨赴臺后守的是爛攤子,工作無法開展,堅辭不出山。當時的形勢的確對臺灣當局大為不利:1949年8月初,美國政府發(fā)表《中美關系白皮書》,對臺灣有不少“惡言”,使其對外關系蒙上一層烏云。1
外蒙事件
葉公超最傷心的是莫過于1961年被免“駐美大使”一事,起因是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lián)合國問題。外蒙古于1921年3月脫離中國宣布獨立,1946年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宣布承認獨立,但是1950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后,以“蘇聯(lián)違反《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為由又拒絕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蔣介石對此一直反對蒙古加入聯(lián)合國,后臺灣當局畫的“中國地圖”一直包括“外蒙古”。1961年春夏之交,聯(lián)合葉公超
人物軼事
葉公超的教學法非常奇特;他幾乎從不講解,一上堂,就讓坐在前排的學生,由左到右依次朗讀課文,到了一定段落,他大喊一聲;“Stop!”問大家有問題沒有,沒人回答,就讓學生依次朗讀下去,一直到下課。偶爾有人提問,他就斷喝一聲:“查字典去!”這一聲獅子吼大有威力,從此天下太平,宇域寧靜,大家相安無事。有學生問,有的字在《英華合解詞匯》里查不著,怎么辦?他說:“那個《詞匯》沒用,燒了,要查《牛津大詞典》。”
正因為葉公超厭惡假話,故他從政多年,并未完全被政客那一套做人準則所同化。他于1954年3月對新上任的“中央日報社社長”阮毅成說:“我辦外交,你搞宣傳,都是放錯了地方?!薄巴饨缓托麄?,對自己有利的事,皆要盡量夸張,也就是要能說大話。對不利于自己的事,皆要盡量隱諱,也就是要常說假話。這兩者,皆非你我所長者也?!比~公超最看不慣的是偽君子、假道學、小官僚與情報販子“利用市井小人,以打擊正人君子”。他常寫的聯(lián)
晚年生活
1961年葉公超奉調(diào)回臺灣后,經(jīng)黃少谷和蔣經(jīng)國說情,蔣介石才對他有所寬容,讓他出任“行政院院務委員”,兼“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董事,另還被“中央研究院”聘為評議員。1978年5月20日,又被繼任“總統(tǒng)”的蔣經(jīng)國聘為“總統(tǒng)府資政”。這些閑職難慰他懷才不遇和受到蔣介石罷黜的委屈之心,心情甚為憂郁。他的后二十年以練書法和繪畫打發(fā)時光。他曾對昔日好友梁實秋說:“怒氣寫竹,喜氣寫蘭?!逼渲杏奶m出空谷,墨竹淋漓勝青綠。又由于畫竹更能抒發(fā)他的抑郁心境,故他寫竹多于寫蘭,曾以小幅贈梁實秋。他的書法深得褚遂良神髓,尤喜錄陸放翁、王安石的詩。題竹詩曰:“未出土時先有節(jié),到凌云處總無心?!眲e人向他求畫,他愛寫的對聯(lián)為:“讀史難通今日事,聞歌不似少年時?!逼涔陋毿木晨上攵4送?,他閑而狩獵,感而賦詩。晚年他曾說:“若沒有抗戰(zhàn),我是不會進外交界的,我后悔沒有繼續(xù)從事文學事業(yè)?!睘榱藦?/p>
人物性格
葉公超是位不易被別人了解透徹的人。他喜怒無常,狂狷耿介:有時他異常天真,有時又顯得異常復雜;有時治事嚴謹,有時又游戲人間。據(jù)他生前好友的回憶,葉公超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滿。他的夫人袁永熹長期在美國工作,任加州大學研究員近三十年。她格調(diào)高,氣質(zhì)不凡,是位荊釵布裙洗盡鉛華的學者。鑒于她受的西洋教育,不愿夫婿拜相封侯,更不習慣臺灣繁文縟節(jié)的生活,另由于葉公超本人長期在海外奔波,生活漂泊不定,不能赴美與妻相伴,因而倆人分居近四十年,夫人只在雙十節(jié)回臺一天,參加完酒會就遠走高飛,雙方互不提對方。對感情豐富的葉公超來說,內(nèi)心自然倍感寂寞與痛苦。一些妙齡女郎,見到這位文采風流的世家子弟,既具文學家修養(yǎng)又具藝術家氣質(zhì),兼外交家風度,因而難免為其豐儀所傾倒。這樣便有葉公超的不少風流佳話。陳香梅在一篇文章中曾說:雙橡園主人的風采,使華盛頓的上流社會,既尊敬又愿意親近他?!岸嗌匐p纖手為你磨墨、添香,多少顆心曾為你似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