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茹志娟
別名:阿如 初旭
國籍:中國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25年9月
逝世日期:1998年10月
職業(yè):作家
畢業(yè)院校:浙江武康縣武康中學
信仰:中國共產黨
主要成就:1977年當選上海七屆人民代表
代表作品:《百合花》《剪輯錯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兒女情》
人物經歷
茹志娟生于上海。3歲時亡母,幼年隨祖母做手工活為生。11歲進上海私立普志小學讀書,一年后輟學。1938年祖母逝世,曾被送入上?;綍k的孤兒院。后經補習插班入浙江武康中學。1943年隨兄參加新四軍,先在蘇中公學讀書,以后一直在部隊文工團工作,任過當過蘇中軍區(qū)前線話劇團演員、組長、分隊長、創(chuàng)作組組長等職。此時在《申報》副刊發(fā)表作品《生活》。1944年隨兄參加新四軍,發(fā)表小說《一個女學生的遭遇》。先后任文工團組長、分隊長、創(chuàng)作組副組長。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創(chuàng)作的話劇《不拿槍的戰(zhàn)士》獲南京軍區(qū)55年文藝創(chuàng)作二等獎。1955年轉業(yè)到上海,任《文藝月報》編輯。出版小說集《關大媽》、《黎明前的故事》。1958年發(fā)表短篇小說《百合花》(《延河》1958年3期),以細膩的筆觸、清新的文風受到茅盾的贊賞,聲譽鵲起。1960年起從事專業(yè)文學創(chuàng)作,是中國作協(xié)會員,又被選為中國作協(xié)上海分會理事,出
母愛情懷
從孤兒院走出的茹志鵑對母愛有一份特殊的理解,多少年后,當她成為中國杰出作家的時候,人們發(fā)現(xiàn)她的作品流淌出來的柔美情緒其實都可以用母愛來詮釋。
茹志鵑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當她來到世界上時,家庭已經走向前所未有的衰敗。3歲時,母親因患白喉去世,接著父親又拋下家眷不辭而別,幼小的茹志鵑只好跟著祖母奔走于滬杭兩地,靠祖母做手工換錢過活。在杭州,她跟著祖母糊火柴盒、磨錫箔;在上海她跟著祖母到別人家里翻絲棉、做女傭,或坐在破舊的灶披間里釘鈕扣、縫貼邊。茹志鵑童年的遭遇使她過早地感受到世態(tài)炎涼,對父愛母愛的強烈呼喚沖擊著她的心。
1936年11歲的茹志鵑隨祖母和四哥住在上海普志小學,她就近水樓臺在這個小學讀了二年級。然而第二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了,上海情形危急,祖母又帶著茹志鵑和四哥回到杭州,在一個大雜院里租到一間房子住下來。不久祖母一病不起,丟下未成年的孫兒、孫女離開了人世。茹志鵑失去了世界上惟
德清緣
茹志娟幼時家貧,3歲喪母。后隨祖母輾轉于上海、杭州兩地袁靠家庭手工勞動艱辛度日。其哥茹笳,上海美專畢業(yè),擔任過某劇團導演,與國民黨武康縣縣長楊維禮為舊識。當時上海在日軍的鐵蹄下社會混亂、民不聊生。茹笳通過楊維禮的關系,1941年秋,把他17歲的妹妹茹志娟轉到辦在莫干山腰的后塢天泉寺的“武康縣立戰(zhàn)時初中”(前身是湖州東吳大學附中,1938年搬至莫干山遙現(xiàn)為德清二中)讀書。當時校長為張鏡心,老師有何建春、徐則達、陳錦枚、羅辛蒙等10余名,羅老師為茹志娟班的語文教師?! ⌒V冯m距敵占區(qū)有十余公里之遙,但日軍時有竄犯遙為保學校安全,包括茹志娟在內的200多名師生,又搬遷至崇山環(huán)抱,異常偏僻的安吉縣曉村何家祠堂上課。很多學生分散住在當?shù)卮迕窦抑?。不久,因條件艱苦,遠離武康等原因,學生減至100多人,有3個班。1942年又搬回莫干山公埠局(現(xiàn)在的俱樂部處)。1943年7月,茹志娟在野武康立初中冶畢業(yè),由
寫作特點
茹志鵑擅長寫抒情心理小說。表現(xiàn)戰(zhàn)爭題材,以空靈精致的筆觸展示軍民間的詩情和厚意;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生活,那柔美纖細的筆觸常游弋在勞動女性的心靈世界,顯示人物內心的熱切和性格的賢淑。進入新時期以后,茹志鵑的視野變得更寬廣而深邃,作品“從微笑到沉思”,溫存中透出辛辣,熱情里蘊含冷峻,創(chuàng)作風格有所發(fā)展。她的創(chuàng)作以短篇小說見長。筆調清新、俊逸,情節(jié)單純明俠,細節(jié)豐富傳神。善于從較小的角度去反映時代本質。
人物評價
兒時跟茹志娟在文工團里戰(zhàn)斗生活了好多年的鄧友梅講述:茹志娟很壯,兩肩寬平,是力量型的女人。鄧友梅說他很小的時候就編在茹志娟的班里,茹志娟是班長,又是大姐姐,待他情同手足。他的生活、學習及文學愛好,受茹志娟的引導、影響很大。他很懷念她,1998年去上海,和茹志娟的遺體告別,心里很悲痛、很亂。他說他一定要寫點什么,《人民文學》約他寫茹志娟,他正在沉淀情緒。跟茹志娟長別的當天,鄧友梅便去了沂蒙山區(qū),一是出差,二是重溫當年。當年的沂蒙山青山綠水,曾經滋潤了茹志娟和她的戰(zhàn)友。毫無疑義,茹志娟是在沂蒙山上采摘了一朵百合花。
說到茹志娟的人格精神,鄧友梅講了一個例子。有一次行軍途中,有一個女團員走不動了,茹志娟二話不說,背起來就走。鄧友梅說,看到女同志背人,一路小跑,真是還沒見到第二例。茹志娟能干,肯干,吃苦耐勞,而且性情爽朗、大氣,鮮有女性的矯揉,這與革命隊伍的鍛煉有關,當然與她的身世也是有牽連的。
貢獻
茹志娟的許多作品如《百合花》、《靜靜的產院》、《如愿》、《阿舒》、《三走嚴莊》等都受到過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鏡等老一輩作家的好評,一些作品被譯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
家庭
丈夫--王嘯平是一位優(yōu)秀的導演藝術家。早在部隊文工團時期,由他執(zhí)導的十多部大戲和十多出小戲,均產生了很強反響,獲得了廣大指戰(zhàn)戰(zhàn)員的好評。進入上海人藝后,由他執(zhí)導的《海濱激戰(zhàn)》、《霓虹燈下的哨兵》、《姜花開了的時候》、《紅鼻子》、《深深的愛》等一大批劇目,更是以嚴謹、質撲而又極富情感張力的特色,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同時,他早期撰寫的一些涉及舞臺藝術的論著,也曾在廣大戲劇工作者、特別是部隊戲劇工作者中,產生過很大影響。
二女兒--王安憶國當代文學女作家,被視為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國文壇的“知青文學”、“尋根文學”等文學創(chuàng)作類型的代表性作家。
創(chuàng)作風格
茹志鵑她的許多作品如《百合花》、《靜靜的產院》、《如愿》、《阿舒》、《三走嚴莊》等都受到過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鏡等老一輩作家的好評,一些作品被譯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新時期以來,茹志鵑又發(fā)表了10多篇小說,隨著主題的深化,風格亦有所改變,于清峻中隱含鋒芒。
主要作品
《百合花》(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靜靜的產院》(中國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楊樹》(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等。
新時期以來發(fā)表的主要作品有:
《剪輯錯了的故事》(《人民文學》1979年2月)
《草原上的小路》(《收獲》1979年第3期)
《兒女情》(《上海文學》1980年1月)、《家務事》(《北方文學》1980年第3期)
《一支古老的歌》(《文匯增刊》1980年第3期)
短篇小說集
《關大媽》
《剪輯錯了的故事》
《茹志鵑小說選》等
茹志娟是王安憶的母親。
《百合花》描述的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期間的戰(zhàn)場。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我”在戰(zhàn)爭爆發(fā)前被安排到前線包扎所,由小戰(zhàn)士護送——一個十九歲的農村青年,不善言辭,特別的純樸善良。在事件的發(fā)生過程中,無論是與我的相伴而行,還是借被子的情節(jié)都突出了小戰(zhàn)士怯于女性,以及與兩個女性之間的微妙關系的變化。沒有太多的筆墨描寫小戰(zhàn)士的動作,只有他和兩個女性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