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朱偰(xie),
別名:字伯商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省海鹽縣
出生日期:1907年4月15日
逝世日期:1968年7月15日
職業(yè):經濟學家、文物保護暨歷史學家
畢業(yè)院校:北京大學、柏林大學
主要成就:積極上書,保護南京明城墻
代表作品:金陵古跡名勝影集、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汗漫集
人物經歷
朱偰,男,字伯商,1907年4月15日出生,浙江海鹽人,著名財經專家、國學大師、文物保護專家,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
北京大學政治學本科畢業(yè),德國柏林大學經濟學博士,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兼國立編譯館編審,民國政府財政部秘書,財政部關務署副署長、署長,解放后歷任南京大學經濟系教授、系主任,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省圖書館委員會副主任,省政協(xié)第一、二、三屆委員,南京歷史學會理事。
朱偰出身于浙江海鹽一個世代書香的家庭,著名歷史學家朱希祖長子。朱偰自幼受庭訓,精研文史,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1919年入北京第四中學學德文,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5年入本科讀政治,以史學為輔科,1929年畢業(yè)赴德國入柏林大學攻經濟,兼修歷史、哲學。
193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兼國立編譯館編審,年方25歲,講授財政學、世界經濟、經濟名著選讀等課。次年任系主任,增聘
人物著作
朱偰先生是文化名人,有極深的國學修養(yǎng),1926年8月,朱偰寫了一論、再論《五言詩起源問題》刊于《東方雜志》,1930年寫成50萬言的《日本侵略滿之研究》一書是國內研究東北問題的第一本專著。
其譯作有《漪溟湖》、《燕語》等;小說有《泡影》、《悵望》、《流到人間去的紅葉》等。他的文學作品(詩歌以外)有41篇(冊),游記71篇,經濟論文62篇,金融貨幣論文49篇,分別發(fā)表于《東方雜志》、《留德學志》、《國聞周報》、《國民公報》、《中央日報》、《財政評論》、《經濟周報》、《外交評論》、《財政學報》、《申報》、《香港大公報》等報刊。新中國成立后的作品則多發(fā)表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日報》和《理論學習》上?!督鹆旯袍E圖考》,《金陵古跡名勝影集》,《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解放后期間著有《南京的名勝古跡》、《中國人民開發(fā)臺灣反對侵略斗爭史略》、《鄭和》、《玄奘西游記》、《中國和印度尼西亞人民的友誼
人物軼事
朱偰這位天資聰慧、才學過人的留洋博士,從踏上南京這片土地后,就把業(yè)余時間投入到南京鐘靈毓秀的山水和歷史中。
朱偰對南京的評價深刻而飽含熱忱,在比較中國長安、洛陽、金陵、北京四大古都之后,他說:“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闭浅鲇谶@樣的認識,南京的六朝陵墓、廟觀里坊、明代宮闕和南京城墻等,都是他視野所遍及的范圍,并經測繪、考證、編撰出版了一批有關專著。在當時的中央大學授課之余,對南京的名勝古跡進行研究,親自攝影和測量。在此基礎上,著手編寫《金陵古跡圖考》,并在1000余幅畫片中,精選320幅,另印《金陵古跡名勝影集》,一圖一考,文圖并茂。接著又寫成《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等專著。其中《金陵古跡名勝影集》、《金陵古跡圖考》二部專著,是圖文并茂、一圖一考、系統(tǒng)介紹南京歷史文化遺存的第一部著作。
可以想象當年南京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