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李颙
別名:李二曲、中孚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陜西周至
出生日期:1627年
逝世日期:1705年
職業(yè):哲學家
信仰:無神論
主要成就:主講關中書院。與孫奇逢、黃宗羲并稱三大儒
代表作品:《四書反身錄》、《二曲集》
人物概述
生平事跡
李二曲(1627—1705)明清之際思想家、哲學家。名顒,字中孚,號二曲。陜西周至人。家貧,借書苦學,遍讀經(jīng)史諸子以及釋道之書。曾講學江南,門徒甚眾,后主講關中書院。與孫奇逢、黃宗羲并稱三大儒。清廷屢以博學鴻詞徵召,以絕食堅拒得免。為學主兼采朱(熹)、陸(九淵)兩派,以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實,極便初學”,“陸之教人,一洗支離錮蔽之陋,在儒者中最為儆切”(《二曲集》卷四),主張兼取其長。重視實學,提倡“明體適用”。同顧炎武反復辯論“體用”問題,提出“明道存心以為體,經(jīng)世宰物以為用”的見解,將“格物致知”的“物”擴充到“禮樂兵刑、賦役農(nóng)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實用學問。力主自由講學,與清廷鉗制思想政策對立。所著有《四書反身錄》、《二曲集》等。
重視實學,提倡“明體適用”。同顧炎武反復辯論“體用”問題,提出“明道存心以為體,經(jīng)世宰物以為用”的見解,將“格物致知”的“物”擴充到“
學術思想
李颙是一位頗有成就的思想家,他一生讀書、教書、著書,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突出地強調(diào)一個“實”字,注重實修。他說,所謂實修,就是要能“悔過自新”,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自覺性。他認為古人講修養(yǎng)的道理很多,都不如“悔過自新”這四個字目的明確。他說:“悔過自新”的目的,是為了叫人做一個真正的人。這是因為,現(xiàn)在人們的通病,就是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廉恥之心喪盡。因此他說,人們再也不能空談了,而要注意“悔過自新”,培養(yǎng)羞惡之心,懂得什么叫廉恥。一個人只有具有廉恥之心,他的心才是真心,人才是真正的人,學才是真正的學。
李颙不僅十分重視實修,而且非常重視實學,實用。他說,一個人不僅要讀有利于身心修養(yǎng)方面的書,而且要讀對實際工作、對治國平天下有用的書。他認為,一個人只有把這兩方面的書都讀通了,才能做到有德有才,德才兼?zhèn)洹?/p>
李颙還認為,讀書不要有門戶之見,即使是異學之言,只要它有益于人的身心修養(yǎng),也不妨采用。他曾說過這樣
名人軼事
李颙,明末清初人,字中孚,號二曲,又號土室病夫,二曲鎮(zhèn)二曲堡人,父李可從,于崇禎十五年(1642)與李自成農(nóng)民軍作戰(zhàn)陣亡于河南襄城。留下李和母親彭氏,無片瓦寸土,度日艱難。彭氏決意教李颙從學,但無力供學,屢被塾師拒絕。李9歲入塾,只讀過20天書。但李發(fā)憤自學,僅靠母親紡織縫紉和李打柴換糧,雜以糠菜,維持生活。因之,面色如菜,人稱李菜。李颙在挖菜拾柴的空閑,也手不釋卷。縣內(nèi)藏書之家,漸知李家貧力學,便任其翻閱。李隨閱隨還,數(shù)載之間,博覽群書,寫出了《二十一史糾謬》等筆記體習作,大約30歲時,認為這不是切己之學,非儒家正脈,便把這些著作燒掉了。從此,潛心于宋明理學。
康熙九年(1670),李在母親3年喪服期滿后,去河南襄城,為父親“招魂”。常州知府駱鐘麟,派人迎請李講學。常州的士紳名儒爭相聽講。后來駱鐘麟把李講學的內(nèi)容匯集起來,名為《匡時要務》。李又在武進、無錫、江陰、靖江和宜興等地講學,所講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