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陳恭尹
國籍:中國
出生日期:1631年
逝世日期:1700年
代表作品:《西湖雜興》;《虎丘題壁》
籍貫:順德
人物生平
陳恭尹“修髯偉貌,氣局深沉”,其父陳邦彥為明末嶺南抗清主力,與陳子壯、張家玉一起,被尊為“嶺南三忠”。隆武二年(1646)清軍陷廣州,其父陳邦彥舉兵抗清,兵敗被俘,被清軍寸磔于市,全家除陳恭尹僥幸逃走外均同時遇難。喪親之痛,延續(xù)到陳恭尹晚年,仍無法釋懷。他晚號“獨漉子”,取自古樂府:“獨漉獨漉,水深泥觸。……父冤不報,欲活何為!”南明時,陳恭尹進朝泣陳其父為國殉難情狀,永歷帝授以世襲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之職。
其父陳邦彥是明末清初廣東抗清斗爭的發(fā)起人之一,也是一位享有聲譽的宿儒。他自小受父親的思想影響頗深,并在父親的指教下攻讀詩書,擅長寫詩作賦。永歷元年(1647),他的父親于戰(zhàn)敗后被清軍俘獲并處死,全家除陳恭尹僥幸逃走外均同時遇難。其后,他為報家仇而參加反清斗爭,并往返于福建、浙江、江蘇等地聯(lián)系抗清的各地義軍。永歷十二年(1658),他赴云貴一帶欲投奔南明永歷帝,未遇,遂返回增城定居。至永歷十六年
人物年表
明崇禎四年(1631)九月二十五日(10月20日),在廣東省順德縣出生。
崇禎十六年(1643)(12歲),喪母。
永歷元年(1647)(16歲),父陳邦彥抗清戰(zhàn)敗,被俘獲處死。家人或被清兵殺害,或死于戰(zhàn)亂;出逃南海弼唐,后被湛粹接到增城新塘。
永歷五年至八年(1651-1654)(20-23歲),在福建、江西、浙江、江蘇一帶,避難,訪友,進行反清復明活動。
永歷八年(1654)春,增城新塘,與湛粹次女湛銀成婚。
永歷十二年(1658)(27歲),前往云貴,欲投奔南明永歷帝,因清軍封鎖,行至湖南湘潭,改道北上,轉徒湖北、江蘇、河南,繼續(xù)進行復明活動。
永歷十三年(1659)(28歲),探聽永歷帝逃至緬甸,失望返回增城新塘。
永歷十五年(1661)(30歲),聞永歷帝被俘,攜眷隱居順德羊額。
永歷二十二年(1668)(37歲),湛氏夫人病逝。移居增城新塘。
永歷三十二年(1678)(47歲),被指涉嫌參與“三藩
詩作特色
陳恭尹的詩前后內(nèi)容有所不同,然而眷懷故國之思,未嘗消釋。七言律詩對仗工整,又多巧思,綿麗中仍多哀感蒼涼之慨。如“猛士不帶劍,威武豈得申?丈夫不報國,終為愚賤人”(《擬古》之三)?!拔骱栉璐簾o價,南宋樓臺暮有云。休恨議和口相國,大江猶得百年分”(《西湖》)。此外如《西湖雜興》、《虎丘題壁》、《崖門謁三忠祠》、《九日登鎮(zhèn)海樓》等篇,也都寄托遙深。五古《感懷》及七古《耕田歌》等篇,則反映了人民所受的苦難。他的詩抒寫性情而自成風格,尤擅七律詩,為詩壇所推崇。他提出詩歌貴在創(chuàng)新,求新于性情而不必求新于字句,求妙于立言而不必專斯于解脫的見解,反對盲目崇古與擬古?!度幥宕邂n本》收錄有其詩作達54首,多為長詩,主體兼擅,手觸肩倚,莫不中音。
詩作選摘
【讀秦紀】
謗聲易弭怨難除,秦法雖嚴亦甚疏。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尤有未燒書。
【發(fā)舟寄湛用喈、鐘裴仙、湛石天】
扶胥古渡水凄凄,雨后移舟望轉迷。數(shù)口寄居秋草外,一
墓
該墓位于天河區(qū)沙河鎮(zhèn)柯木朗楊屋村后山坡,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修于民國20年(1931)。墓地寬5米,長8米,為傳統(tǒng)山手形墓。墓臺兩級,青石墓碑上刻“辛未仲春谷旦陳獨漉先生暨配湛郭恭人合墓廣東士紳重修”。該墓即陳恭尹與原配湛氏、繼室郭氏合葬墓。墓兩旁有繼室郭氏之子及其妻之墓。墓地有番禺縣縣長陳樾立于民國20年(1931)三月十五日的保護文告和廣州市人民政府立于1983年的保護文物石碑。此墓現(xiàn)已被毀,疑為在近年“清墳行動”中被誤為無主墳而遭到破壞,墓址已成為一個直徑約5米、南淺北深的大坑,底部覆蓋著厚厚的枯黃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