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呂大忠
別名:進伯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陜西路藍田縣
出生日期:1020年
逝世日期:1096年左右
職業(yè):工部郎中,陜西路轉(zhuǎn)運副使......
畢業(yè)院校:橫渠書院
主要成就:創(chuàng)建西安碑林
代表作品:《輞川集五卷》,《奏議十卷》《文獻通考》
家族介紹
呂大忠,字進伯,(約1020—1096左右),京兆藍田人(今西安市藍田縣)。北宋年間關(guān)學著名人物。祖呂通,太常博士。父呂赍,兵部郎中。
其先祖為汲郡人(現(xiàn)河南衛(wèi)輝市),因祖父呂通葬于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遂家定居藍田。呂大忠共兄弟六人,四人登科及第,其中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和呂大臨都被《宋史》立有傳記,稱藍田呂氏四賢。
大事年表
天禧四年(1020年)出生
皇佑中,(1051年左右)舉進士第,為華陰尉。后任山西晉城縣令。升秘書丞,兼任定國軍的軍事判官。
熙寧中,(1072年左右)王安石議遣使諸道,立緣邊封溝;大忠陳五不可,遂罷不遣。
元豐中,(1081年左右)為河北轉(zhuǎn)運判官,上生財養(yǎng)民十二事。
元祐初,(1091年左右),歷任工部郎中,陜西路轉(zhuǎn)運副使,知陜州(今甘肅省陜縣)。以直龍圖學士身份知秦州(今甘肅天水),后進寶文閣待致。
紹圣中,(1096年左右)被升為寶文閣直學士,知渭州(今甘肅省平?jīng)觯┑嚷殹M砟?,由于其弟呂大防被新黨排擠,呂大忠也遭到牽連,且與章惇等議不合,徙知同州(今陜西大荔縣),旋降為待制,后致仕,不久卒。死后以學士官職將其葬于藍田。
史書記載
1.“呂大忠,字進(或作晉)伯,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人。仁宗皇佑五年(一○五三)進士”(清嘉慶《藍田縣志》卷六)。
2.“為華陰尉、晉城令,簽書定國軍判官。神宗熙寧七年(一○七四),知代州,移知石州”(《東都事略》卷九一本傳)。3.“元豐中,為河北轉(zhuǎn)運判官,徙提點淮西刑獄。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為陜西轉(zhuǎn)運副使”(《宋會要輯稿》食貨二四之二六),
4.“歷知陜州、秦州、渭州、同州。紹圣四年(一○九七)致仕”(《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二)。
5.“有《輞川集》五卷、奏議十卷”(《郡齋讀書志》卷一九),已佚。
6.《宋史》卷三四O有傳。
個人事跡
熙寧元年(1068年),宋神宗即位,為了富國強兵,召王安石進京,委以宰相重任,讓其主持變法。王安石為了變法順利,便派出多人出使鄰國議和。呂大忠和范育接到使命,權(quán)衡再三,認為不妥,呂大忠便寫了奏章,著重指出此時和鄰國議和,的確不好把握,處理不當反會損壞國家利益。因此他認為,此時不可主動前去議和。后來和劉忱一起派住遼國商議代州(今山西代縣)以北的領(lǐng)土劃分之事。這時呂大忠之父呂赍病逝,呂大忠隨即趕回藍田奔喪。喪期未滿即被召任知代州。遼使來到代州不坐為他們安排的次席卻占主席位置,呂大忠見此情景憤然大怒,將次席搬移到長城以北。遼使無奈,只得聽從呂大忠的安排。在領(lǐng)土劃分問題上,遼使提出,只要把代州割讓給遼國,遼國就不在侵犯宋朝,從此兩國和平共處。神宗準備同意此條件,呂大忠站出來說:“彼譴一使來,即與地五百里,若使魏王英弼來求關(guān)南,則何如?”宋神宗不大高興,問道:“卿是何言也?”劉忱說:“呂大忠的意見關(guān)乎
個人著作
著有《前漢論》三十卷、《輞川集》五卷、《奏議》十卷,還和其弟一起合撰《呂氏相約》、《鄉(xiāng)議》等。
名人簡評
程頤:“呂進伯可愛,老而好學,理會直是到底”。
蘇軾:呂大忠可發(fā)運副使
“敕具官呂大忠。發(fā)運使按治六路,所部幾萬里,持節(jié)出使,未有若此其重者也。以爾更練世故,果于從政。屢試劇部,厥聲藹然。是以命爾均南北之有無,權(quán)貨幣之輕重。使農(nóng)末俱利,公私宜之,以稱朕意??伞!北咀髌肥珍浻冢骸稏|坡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