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梁應辰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河北保定
出生日期:1928年
逝世日期:2016年12月18日
人物履歷
梁應辰,1952年2月于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水利組本科畢業(yè)。1958年蘇聯(lián)留學回國后,歷任原交通部水運規(guī)劃設計院業(yè)務室副主任、主任、副院長、院長。1991年11月起歷任交通部三峽工程航運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顧問,交通部技術顧問、部專家委員會成員。1994年初被聘為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fā)總公司技術設計審查升船機專家組組長、永久船閘專家組副組長。是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的成員;武漢大學和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作為航運專家,在葛洲壩工程通航建筑物設計和三峽工程各個階段有關航道工作中的技術攻關、科學論證、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都做出了貢獻。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津貼。河海大學雙聘院士,博士生導師.
成長經歷
1928年8月,梁應辰出生在河北保定農村。少年求學時正值中國陷入了八年最艱苦的抗日戰(zhàn)爭,而河北又是遭日寇襲擊最嚴重的區(qū)域。梁應辰在輟學三年后,通過堅持每天從農村到七八里開外的市里走讀的方式,讀完了小學。
初三那年,由于不服日寇的勞役而被停止學籍。那個年代,對于家境困難的梁應辰來說,為了吃飯,求學依舊是走出農村實現(xiàn)溫飽的最佳方式。所以幾經周折,在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梁應辰又憑借自身努力讀完高中,并于1948年9月考入清華大學土木系水利組,成為中國建國后培養(yǎng)出來的最早一批水利專家。
學習水利是早年就印在梁應辰頭腦中的“遠大志向”。農村長大的梁從小就受困于饑餓,在他看來,要吃飽飯就要種田,要種田就要水和肥料,正所謂“糞大水勤,莊稼不愁不豐收”。所以他很小就感受到了水利對于農作物的重要作用。正是這種幼稚單純的想法,指引他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報考了水利專業(yè)。
1948年,梁應辰參加了包括清華、天津大學(原北
主要成就
建壩的自然條件非常有利,建了以后,一方面防洪,一方面就是發(fā)電通航的問題。這兒建了壩以后,怎么截斷巫山云雨呢?就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可以擋住了。怎么擋呢?就是你下來的水流量,超過了荊江沙市的允許的那個限度,就危險了。因此超過這個限度就把你擋在水庫里,所以叫做56700,每秒56700立方米,擋住以后,還下放56700,多的就擋住了,吃掉你,等到上頭小于56700,還放56700,放下去這樣就可以保證下游的安全,起到了防洪的作用。百年一遇沒有問題,千年一遇的也可以。千年一遇就是可以擋到三峽水庫175米高程,可以有防洪庫容兩百二十多億,這是最大的防洪庫容量,如果你再超過了千年一遇的,那還得要配合下游開口,叫你哪兒開就哪兒開。所以三峽的問題有人講,是不是什么都能擋住,那也不是。但是千年一遇的就擋住了。這個擋住的情況,那就是跟現(xiàn)在的情況完全不一樣,所以防洪是這么一個狀況。百年一遇沒有問題,千年一遇也能擋,
主要貢獻
梁應辰院士在工程技術方面組織領導過通航建筑物和通航樞紐的規(guī)劃設計工作。在葛洲壩工程中,分管通航建筑物設計10余年,對船閘總體設計,泥沙淤積和通航水流條件的解決,船閘水工結構、輸水系統(tǒng)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實踐,對全面領導或指導通航建筑物設計有協(xié)調組織能力和技術水平。對解決通航樞紐規(guī)劃、科研、設計工作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參加過大中型海港、河港設計,擔任過項目負責人。主持和參加過多項大中型水運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設計項目審查。曾獲國家科學技術審委員會頒發(fā)的特等獎、國務院發(fā)給政府特殊津貼及越南總理府頒發(fā)的二級紅旗勞動獎章。作為三峽工程航運專家,參加了三峽工程各個階段有關航運工作,對三峽工程壩址選擇,技術攻關,科學論證,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做出了貢獻。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研究葛洲壩項目時,梁應辰至今回憶起來,依舊對周總理當年接見他們時所說的“對待偉大的三峽系列工程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可不能
逝世消息
中國共產黨黨員,原交通部三峽工程航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退休干部梁應辰同志(正局級),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16年12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