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何賢
外文名:Ho Yin
國籍:中國
出生地:廣州
出生日期:1908年12月1日
逝世日期:1983年12月6日
職業(yè):企業(yè)家
主要成就: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性別:男
擔任職務
熱心公益事業(yè),支持家鄉(xiāng)建設。是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
初試啼聲
何賢1908年12月1日生于廣州。他的故鄉(xiāng)是離廣州不遠的番禺石樓鎮(zhèn)岳溪鄉(xiāng)應塘村。其父何澄溪早年做糧油、草帽等小買賣,后移居廣州,經(jīng)營航運。何澄溪待人和藹,熱心社會福利,這些品德對何賢影響很深。
何賢13歲時,何澄溪的生意陷入困境,家境日蹙。何賢主動提出外出學做生意,獨立謀生。何澄溪無奈,把他送入一家糧油店做學徒。小何賢勤快又聰明,沒兩年就成為老板的得力助手。這時,順德“福源”號的東家來挖他,于是16歲的何賢就成了“福源”號糧油店的掌柜。
“福源”號生意日隆,何賢也因走南闖北而眼界大開,這間小市鎮(zhèn)的大店鋪再也裝不下他的心了。他告訴父親,他要獨立創(chuàng)業(yè),開銀號。他給父親分析,雖然自己沒在銀號做過,但眼下時局動蕩,各種紙幣的價格波動很大,只要看得準就一定能賺大錢。何澄溪欣賞兒子敢闖敢干的性格,他拿出200銀元交到兒子手上,語重心長地說:“這是給你獨立做生意的本錢,你掂量著用,蝕光可就沒有了?!?/p>
拿著父親給
立足澳門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了全面的侵華戰(zhàn)爭。1938年10月,廣州淪陷。目睹昔日人頭攢動的交易所一片寂寥,何賢不禁黯然神傷。他在這里曾經(jīng)如魚得水,所以早兩年好友何善衡、馬子登還有兄長何添等相繼轉(zhuǎn)到香港發(fā)展,他都沒去,而如今,他不能不走了。
到香港后,何賢依舊做貨幣買賣,輕車熟路,生意不錯。但好景不長,1941年底,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香港淪陷,何賢又隨著大批難民撤到澳門。
這個只有15平方公里的半島此時還相當蕭條冷落,本地居民多以神香、火柴、搓炮、曬涼果、腌咸魚等手工制造業(yè)維持生計。望著遍布街巷的小店鋪,嗅著空氣中咸魚的味道,何賢不禁悵然若失,這里能給自己提供一個在生意上施展拳腳的舞臺嗎?他沒想到,他不但很快便在此立足,而且他的一生和后人竟從此與澳門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
由于諸多因素,澳門是二戰(zhàn)期間東亞地區(qū)唯一未被戰(zhàn)火波及的地方,也是發(fā)展最為迅速的地方。隨著廣州、香港的淪陷,移民使澳門的人口由
至交柯麟
如果說,澳門當局經(jīng)濟局長羅保,對于作為商人的何賢有過重大影響的話,那么,對于作為社會活動家的何賢來說,對其影響最大的一個人當數(shù)柯麟。
柯麟是位老共產(chǎn)黨員,受黨組織委派,于1935年前后移居澳門開辦西醫(yī)診所,從事地下工作。40年代初,馬萬祺得了肺病,請柯麟診治。病治好了,兩人也成了朋友。馬萬祺又介紹何賢認識了柯麟。
何賢與柯麟,職業(yè)不同,身份背景也不一樣,但柯麟的為人令何賢欽佩不已。于是,柯麟的診所成了何賢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何賢晚年曾回憶說,我們常在一起喝茶、聊天。他沒向我講過半句宣傳共產(chǎn)黨的話,我是從他做人的態(tài)度上,看出他的進步的!他對紳士太太漁民車夫同樣悉心診治,窮人來看病,他少收甚至不收錢。后來,為了能給更多的窮人服務,他每日用半天時間到慈善性質(zhì)的鏡湖醫(yī)院義診,弄得自己入不敷出也在所不惜。我和他走在街上,不斷有人向他問好、致意??粗藗兡樕狭髀兜恼嬲\的愛戴,我心里好感動。
不久,柯麟把何賢也拉下
為民請命
澳門人稱何賢為“澳門王”,因為在關鍵時刻,他總能挺身而出,為別人排憂解難。
由于生意上的關系,何賢和葡萄牙人來往很多,其中包括澳葡政府官員甚至澳督本人。有些當局不便出面或處理不了的事情,他們往往請何賢以中間人或居民代表的身份出面解決。而凡是于澳門居民有利的事情,何賢也總是不避勞苦和危險,竭盡全力奔走斡旋。
1943年春節(jié)前夕,日軍借口駐島的陸、海軍特務機關內(nèi)訌,封鎖了澳門島。頓時島內(nèi)物價飛漲,貧苦居民衣食無著。羅保受澳督派遣前往交涉,遭到拒絕。于是何賢協(xié)同商會的幾個人找到日本陸軍特務機關的機關長,幾番斗智斗勇,使澳門解除了封鎖。
何賢同家鄉(xiāng)人民在一起,現(xiàn)場策劃番禺賓館的建設藍圖
50年代初,大豐銀號二樓掛出一塊牌子:澳門華人代表何賢辦事處。“華人代表”是老百姓對澳門“咨詢會”華人委員的俗稱。雖然這個委員是澳門總督直接委任的,可何賢認為,百姓既認定自己是“華人代表”,就要真正為華人說話,替百姓辦事兒。
兼濟天下
何賢經(jīng)常講,錢于人,生帶不來,死帶不去。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才是發(fā)揮了錢的真正作用。他不但這么說,而且也是這么做的。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人們紛紛返回內(nèi)地或移居香港,澳門頓時冷落下來,旅游業(yè)更是一落千丈。而何賢卻在這時購買了新亞、澳門、國際三家酒店。明擺著虧本的買賣為什么還要做呢?何賢的回答是:看看,已經(jīng)有多少工人失業(yè)了!
1968年,何賢入股港興船務公司,沖的也不是錢,而是被“逼”下水。“逼”他的一方面是行將倒閉的港興老板的苦臉,一方面是因港興停航而急得火燒火燎的乘客。
何賢還熱心慈善事業(yè)。不僅出錢,而且出力。除維持鏡湖醫(yī)院的慈善活動外,還多次向“同善堂”捐助,以供施粥贈藥之需。父親何澄溪三周年祭時,何賢告知各界好友:“凡欲送禮者,請致送鏡湖慈善禮券?!苯Y果,鏡湖醫(yī)院慈善會收到港幣22.4萬元。
1955年1月10日,青州木屋區(qū)大火,2000多人無家可歸。澳門各界成立了“救濟青州火災災民酬募委員會
后繼有人
何賢先后有五位夫人,育有六子七女。何厚鏵是何賢的第五子,為最后一位夫人陳瓊所生,1978年畢業(yè)于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工商管理系。上學期間,何厚鏵堅持以打工的收入作為學習費用,畢業(yè)時把父親給的生活費全部帶回家中。于是,何賢對既有專業(yè)才干,又肯吃苦的厚鏵寄予厚望。但是何厚鏵不愿在家族企業(yè)中任職,他想自食其力,獨立發(fā)展。
1983年,何賢患了肺癌。赴美治療前夕,他將一直在香港工作的何厚鏵召到身邊。望著衰弱的父親,28歲的何厚鏵不得不接過父親肩上的擔子。
何賢最終沒能逃脫肺癌的魔掌。1983年12月6日,何賢在香港伊麗莎白醫(yī)院與世長辭,享年75歲。12月9日,港澳各界舉行盛大的公祭儀式,名流與百姓云集,靈堂內(nèi)外擺滿花圈。眾多的花圈中有一個特別引人注目,它沒有抬頭,沒有落款,只有一個濃墨淋漓的大字:“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