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李經(jīng)梧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山東掖縣(今萊州)過西村
出生日期:1912年5月
逝世日期:1997年
職業(yè):武術家 氣功師 中醫(yī) 易學家
主要成就:創(chuàng)立經(jīng)梧太極拳(經(jīng)梧拳、精武拳)
代表作品:《簡化太極拳》
人物生平
在各式太極拳術、理論、推手方面盡得其精奧,登堂入室,一時名噪京、津、哈等大城市、于1956年參加北京市武術比賽獲太極拳第一名。同年代表北京參加全國十二單位武術觀摩表演賽,被評為優(yōu)秀運動員,并獲優(yōu)秀獎。以后,專職從事武術教學工作。1959年曾任第一屆全運會北京市武術隊太極拳教練,并兼任中央部級機關等單位的太極拳教練。同期,在國家體委主持下拍攝成我國第一部電影教學記錄片《簡化太極拳》。
1959年7月調任北戴河氣功療養(yǎng)院拳師,同年參加了第一屆全運會武術裁判工作。先后被評為河北省人大代表、省運動醫(yī)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秦皇島市武協(xié)主席和政協(xié)常委、北戴河政協(xié)副主席等榮譽職務,武當拳法研究會的研究員。
1964年10月在《體育報》發(fā)表《對纏絲勁等問題的看法》一文。八十年代初著有《太極內功》及吳式、陳式、推手等內容的錄相帶。九十年代著有《李經(jīng)梧陳吳太極拳集》一書。退休后,仍堅持研技教徒,培育出一批優(yōu)秀運動員和
自傳
余祖籍山東掖縣。十四歲至哈爾濱謀生。因居處簡陋,難御風寒,至罹風濕癥,延醫(yī)無效,轉而習武與疾病抗爭,遂與武術結緣,至今己六十五年矣。余十七歲在哈爾濱向劉子源先生學習秘宗拳,十度寒暑,晨昏不斷,頑疾逐漸痊愈。武技亦有小成。后聞人云太極拳至為精妙,余心向往之。然苦無師授。后有幸輾轉入京、才得遂夙愿。
余廿七歲向趙鐵庵先生學習吳式太極拳。趙師乃吳式太極拳傳人王茂齋、吳鑒泉兩位大師之親傳弟子。蒙趙師悉心傳余拳技與推手,又以《太極拳秘笈》相授,遂決定余一生從武之路。
北京太廟(現(xiàn)勞動人民文化宮)設有太極拳研究會,余曾任該研究會理事。每晨到太廟練拳,又得到拳師楊禹廷先生的指點傳授。楊先生拳架工整,推手手法細膩,為人正直誠懇。余敬慕楊禹廷先生之拳技與武德,于趙師謝世后又向在楊禹廷先生學習。在太極推手方面,又得到了以推手見長的王茂齋大師之于王子英的悉心指點。在楊禹廷先生和王子英先生的教導下,使余打下了較為深厚的
百年誕辰
2012年10月10日,中國太極拳高手近百人聚集“夏都”北戴河,紀念一代太極拳大師李經(jīng)梧百年誕辰并為大師銅像揭幕。在當日舉辦的“太極拳大師李經(jīng)梧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上,李經(jīng)梧后人及眾入室弟子針對近期社會上瘋傳的關于太極拳的“怪”現(xiàn)象,正式向社會承諾:“維護國粹尊嚴,蕩滌門內濁流”,并聲明將閆芳開除山門。
李經(jīng)梧是20世紀中國杰出的太極拳代表人物,擅長吳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兼采孫式、楊式勁法,心意六合拳內功,融會貫通,造詣極高。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顧問、亞洲武術聯(lián)合會名譽主席徐才評價李經(jīng)梧是位“深諳太極思想,深研太極拳藝,深修太極道德的武術大家”。
當日,來自美國、俄羅斯、新加坡、香港的海內外百余位太極拳大師級高手、李經(jīng)梧后人及親傳、再傳弟子,匯聚北戴河奧林匹克公園,目睹這尊由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梅墨生捐資鑄造的“太極拳大師李經(jīng)梧”銅像揭幕,仿佛在銅像前再次聆聽大師的“諄諄教誨”。
身為書畫家、李經(jīng)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