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陳掖賢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日期:1928年
逝世日期:1982年8月15日
職業(yè):教師
畢業(yè)院校:中國人民大學
生平概況
幼時的陳掖賢和母親趙一曼
1930年,陳掖賢出生后不久,趙一曼同志就被黨組織派到東北進行抗日斗爭,陳掖賢被寄養(yǎng)在大伯父家。
解放后,陳掖賢的親姑姑陳琮英(任弼時同志愛人)找到他,送他進入中國人民大學讀書。這時,他和生父陳達邦(陳大榜)也聯(lián)系上了。據(jù)陳掖賢講:趙一曼回國生育后陳達邦被共產(chǎn)國際派到法國工作,1943年共產(chǎn)國際解散后回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陳達邦在中國人民銀行任專員,已經(jīng)再婚,又有了幾個子女。陳掖賢到生父家去過,因感情不深,來往不多。
1955年,陳掖賢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yè),分配到北京工業(yè)學院任教。當政府通知他去領(lǐng)趙一曼的撫恤金時,他拒絕了。
1960年,當家鄉(xiāng)不斷傳來餓死人的消息時,陳掖賢終于忍不住,提筆給毛澤東寫信,寫了餓死人的事情和黨在大躍進時期所做出的一些失誤決定;還把人民生活艱苦的情況以《憶秦娥》詞牌填詞給毛澤東。因為住在中南海,陳掖賢找人直接送給了毛澤東。毛澤東看后,十分震怒。但
性格特點
陳掖賢的母親——趙一曼
陳掖賢出生后不久就被寄養(yǎng)在大伯父家,稍大一些后,知道自己是寄養(yǎng)在這里的,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從小就性格內(nèi)向。陳掖賢平日不注意個人儀表,不修邊幅,有時甚至蓬頭垢面。他也不太注意居室衛(wèi)生,房間經(jīng)常十分臟亂。他的木板床上僅鋪一張涼席,席上放一床棉絮,沒有被面被里。起床后就把棉絮堆成一團,從來不疊。屋內(nèi)煙蒂遍地,很少打掃。陳掖賢性格內(nèi)向,不愛講話,有時心情郁悶。
陳掖賢不大會安排自己的經(jīng)濟開支。他當時的工資是每月69元,用起來總是前松后緊。月初總是吃甲類菜,還買些零食。下半月就只能吃丙類菜,到月底就得去工會借“小額貸款”(一種簡便借款,只須到經(jīng)辦人處簽名就能借到5元錢,下月發(fā)工資時即扣還)。
婚姻家庭
陳掖賢夫婦及兩個女兒
1957年,陳掖賢與他的學生張友蓮結(jié)了婚。1958年3月陳掖賢便被下放到農(nóng)村勞動去了。1959年1月,陳掖賢回到學校仍擔任原來的工作。這時,張友蓮已經(jīng)懷孕,學校想辦法在為拆遷農(nóng)民蓋的房子里擠出一間平房,分給陳掖賢做家屬宿舍。
1959年底,張友蓮生下了他們的大女兒。這時,他們的夫妻關(guān)系出現(xiàn)了問題。由于兩人在婚前沒有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戀愛,彼此對另一方的性格、興趣愛好、生活習慣都不怎么了解,婚后他們又聚少離多,沒有一個很好的磨合、適應過程,因此,在生活上產(chǎn)生了不少摩擦和矛盾,經(jīng)常爭吵。
1960年,陳掖賢與張友蓮離婚,女兒被送到四川,由陳掖賢的姨媽撫養(yǎng)。張友蓮由于受到離婚和離開孩子的打擊,不久便得了精神疾病,不能工作,有時還需住院治療。陳掖賢的情緒也日益消沉郁悶。
1961年底,陳掖賢與張友蓮復婚,并生下第二女兒,而張友蓮的病還是時好時重。
揭秘
1955年陳達邦和兒子陳掖賢(右)在北京的合影
以下為陳掖賢的同事對他的回憶:
1958年3月,北京工業(yè)學校的20多名教職員被下放到北京市房山縣河北鄉(xiāng)當“新社員”,我和陳掖賢都在下放行列中。最初幾個月我們的任務是和農(nóng)民一起修建班各莊水電站的引水渠。當時,我們住在陳家臺大隊。每天,天一亮我們就吃早飯(機米飯、腌蘿卜),再帶上兩飯盒米飯當午餐,翻過一座山,蹬過一條河,走到水電站工地。我和陳掖賢的任務都是往工地運石料。在河灘上有老鄉(xiāng)專門挑選適用的鵝卵石,每塊近200斤,兩個人抬起來放到我們腰上,連背帶挎把石頭背到半山腰的水渠旁。每天不知要往返多少次。當時的口號是“大干快上”,干到天黑了還要挑燈夜戰(zhàn),每天勞動14小時以上?;氐阶√?,喝上幾碗玉米渣子粥就趕快躺倒睡覺了,累得連說話的力氣也沒有了。而且,在當時也不能說累,否則會被扣上“怕苦怕累,不愿思想改造”的帽子。我的身體要比陳掖賢好得多,我都累成這樣,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