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程學啟
別名:字方忠
國籍:中國
出生地:安徽桐城
出生日期:1829年
逝世日期:1864年3月10日(陰歷)
職業(yè):太平天國(后為淮軍)將領
謚號:忠烈
人物生平
程學啟,安徽桐城南鄉(xiāng)(今安徽省樅陽縣會宮鎮(zhèn))人。祖籍安徽舒城,其家世代務農。幼年喪母,由族人程惟棟之母養(yǎng)育成人。年少不愛讀書,好談兵事,不事生產,唯喜任氣使俠。清咸豐三年(1853年)十月間,太平軍攻占桐城地區(qū),開辟皖江之地,兼之皖北遭受大旱,遍地饑荒,民不聊生,軍鋒所至,從者紛紛,桐城一縣參加者即達四五千人。程學啟不甘寂寞,也是參與其中,隨軍移師安慶,并得結識志趣相投、傾懷效能者數人同館,其中便有后來的北洋水師提督、廬江人丁汝昌。
程學啟于太平軍中轉戰(zhàn)皖西,屢立戰(zhàn)功,累晉至“弼天豫”之職。其自行募兵鄉(xiāng)里,得精卒五百為一營。輔佐太平天國“受天安”葉蕓來守安慶,葉以其為皖人,人地相宜,對其甚為倚重,特以自己妻妹舒城高崇善次女配之為妻,籠絡程學啟以為心腹。咸豐十年(1860年),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率湘軍水陸之師圍攻安慶,程受命帶隊扼守安慶北門外石壘,屢挫湘軍之攻勢。
曾氏兄弟屢次受挫之后,自覺不能強
后世評述
“程學啟”這個名字,但凡知道的人都會將他和兩個名詞連接在一起:叛將、蘇州殺降。據史載:程學啟其人身材五短,相貌卻似一文弱書生。一眼望去,無人能觀其有剽悍戾凌之氣。他作為淮軍大將,于淮軍初建之期,襄贊頗功。李鴻章初不熟兵事,為東下上海而問方略,程學啟說:“下游河梁眾,得一河即一屯,得一橋即一將,復何患哉!”李鴻章聞此言,“不復憂也”。其后,李鴻章對其更是依若長城??梢哉f,李鴻章之所以能守住上海,迭克江南數名城,進而創(chuàng)立前半生的偉赫功名,這是與程學啟的謀勇精勤是分不開的。東下初戰(zhàn),虹橋、泗涇、四江口三捷,程學啟皆能以寡擊眾,以少勝多。淮軍眾將問其所學兵法,程學啟笑而答道:“事至即法,無古今,在相地勢、得士卒心耳!”此等語卻是和岳武穆的“用兵之妙,存乎一心”暗合。程學啟初始是和湘軍眾將士一樣,對于西人的洋槍利器持懷疑和抗拒態(tài)度的。同治元年(1862年)冬,李鴻章還責怪程學啟和郭松林二人“堅鄙自是,
史籍記載
程學啟,字方忠,安徽桐城人。初陷賊中,陳玉成奇其勇,使佐葉蕓來守安慶。咸豐十一年,率三百人自拔來歸。曾國荃使領一營,戰(zhàn)輒請先。安慶北門石壘三最堅,學啟力攻拔之,絕賊糧道。未幾,遂克安慶,學啟功最,擢游擊,賜花翎。從國荃克無為、銅陵諸城,擢參將。
同治元年,李鴻章率淮軍規(guī)江蘇,請于曾國籓,以學啟隸麾下。瀕行,國籓勉之曰:“江南人譽張國梁不去口,汝好為之,亦一國梁也!”三月,抵上海,立開字營,凡千人,最為勁旅。屯虹橋,賊猝至,敗之。次日又至,擊退,追至七里堡,大破之,會諸軍克南鎮(zhèn)橋。五月,從鴻章援松江,軍于泗涇,賊酋陳炳文糾悍黨突營,分股繞攻上海,學啟營被圍,力御,斃賊無算,仍不退。學啟開壁沖突,賊披靡,與諸軍夾攻,乃大潰。松江圍解,擢副將,賜號勃勇巴圖魯。進破賊于青浦東北,復其城。八月,賊酋譚紹光由蘇州來犯,敗之七寶鎮(zhèn),進戰(zhàn)北新涇,平其壘數十,以總兵記名。九月,紹光復大舉窺上海,圍水陸各營于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