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高清免费毛片|久久99中文字幕|精品国产91免费在线|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 <abbr id="gugae"></abbr><menu id="gugae"><acronym id="gugae"></acronym></menu>
  • <dl id="gugae"><small id="gugae"></small></dl>
  • 陳直

    (中國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更新時間:2019-05-09 17:37

    陳直,原名邦直,字進宧(宜),號摹廬,又號弄瓦翁。祖籍江蘇鎮(zhèn)江,遷居江蘇東臺。出生于1901年3月13日。1980年6月2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0歲。生前任西北大學歷史系教授,考古研究室與秦漢史研究室主任,西北大學學術(shù)委員,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陜西省政協(xié)委員,陜西省社聯(lián)及史學會顧問,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籌備小組組長等職。

    目錄

    基本資料

    1

    中文名:陳直

    國籍:中國

    出生地:江蘇鎮(zhèn)江

    出生日期:1901年3月13日

    逝世日期:1980年6月2日

    職業(yè):教授

    代表作品:《楚辭大義述》、《楚辭拾遺》

    原名:邦直

    字:進宧

    號:摹廬

    文學貢獻

    2

    陳直出生于一個貧困的讀書人家庭。在家庭的影響熏陶下,他自少年時代便“尤喜治秦漢史”。從13歲起,即系統(tǒng)研讀《史》《漢》,以后每二年必通讀一次,相沿為習。為了糊口,17歲的陳直到揚州宜之齋碑店當學徒,后又做家庭教師、縣志編輯、義務(wù)教員等。在緊張勞作之余,自學不輟。24歲時,撰成《史漢問答》二卷,39歲前刊行的著作有《楚辭大義述》、《楚辭拾遺》、《漢晉木簡考略》、《漢封泥考略》、《列國印制》、《周秦諸子述略》、《摹廬金石錄》等多種。其中不少受到國內(nèi)外學界的好評。如《漢晉木簡考略》,1934年一出版即流布海外,為學人所矚目。再如他26歲時寫成的《楚辭拾遺》,與洪興祖、戴震等鴻儒巨匠的著作并列,為研究楚辭的必讀之書。此外著有的《朱育對濮陽興問較注》、《東坡詞話》、《慈萱室駢文》及詩集因條件限制,未能刊印。另又對古代貨幣進行研究,著《列國幣考》,并參與了由丁福保主編的《古錢大辭典》的撰寫工作。

    文物保護

    3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斷然拒絕了敵偽的封官許愿。于1940年逃離淪陷區(qū),繞道香港,經(jīng)昆明、貴陽、成都,最后抵達陜、甘。為謀生計,先后在蘭州、西安等地金融機構(gòu)中供職,從事與學術(shù)毫無關(guān)系的文牘工作。他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關(guān)中為秦地故都的地理優(yōu)勢,致力于收集整理秦漢瓦當、貨幣、璽印、陶器等文物,作為研究秦漢歷史的資料。他以學者的敏銳目光,從古董商手中挽救保護了許多稀世國寶,僅陶器就收藏200余件。其中如居攝二年陶瓶、咸里高昌陶鼎、永承大靈瓦、羽陽千秋瓦、天毋極瓦范、蘇解鳥陶器蓋、野雞范、大前右足范、楊字板范、蕭將軍府瓦片等,皆為罕見之珍品。

    科研

    4

    1949年后經(jīng)著名學者、教育部長馬敘倫推薦,由西北大學校長侯外廬邀請,他自1950年開始執(zhí)教于西北大學歷史系,從此才得以集中精力從事學術(shù)研究。1955-1966年間,是他科研大豐收的時期,200余萬字的學術(shù)巨著《摹廬從書》、百余篇學術(shù)論文,主要完成于此期間。1963-1964年,他應(yīng)著名學者翦伯贊及佟冬的邀請,分別赴北京大學和東北文史演技所講學。中華書局委托西北大學歷史系標點《漢書》,他任總編校,另與冉昭德共同主編《漢書選》,作為全國高校歷史專業(yè)史學名著選讀課程教材。

    學術(shù)

    5

    “文革”期間,陳直的研究工作被斥為“四舊”而遭受批判。在險峻的政治形勢下,其家境亦因老伴不幸去世而急劇惡化。面對各種壓力,他以驚人的毅力,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默默地開始修訂舊稿的工作,并把全部文稿親手用毛筆抄寫了四份,整個工程在1000萬字以上,從而給后人留下了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

    粉碎“四人幫”以后,陳直雖年近八旬高齡,但卻以極大的熱情,把主要精力用于培養(yǎng)研究生及指導中、青年教師業(yè)務(wù)進修方面。直到謝世前一刻,他還在為以為研究生解答問題,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陳直治學,師承清代樸學的傳統(tǒng),同時也深受王國維近代考據(jù)學二重證據(jù)法的影響,既重要文獻資料、亦重考古資料,提出了“使文獻和考古合為一家”,“使考古為歷史服務(wù)的”學術(shù)主張,并大力倡導“搞人民史”,“搞手工業(yè)史”。特別是在擴大資料來源方面,他獨辟蹊徑,別開生面,把人們不太注意的瓦當、磚文、璽印、封泥、貨幣、錢范、銅鏡、陶器、漆器等尋

    展開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