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高清免费毛片|久久99中文字幕|精品国产91免费在线|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 <abbr id="gugae"></abbr><menu id="gugae"><acronym id="gugae"></acronym></menu>
  • <dl id="gugae"><small id="gugae"></small></dl>
  • 當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李先聞簡介

    李先聞

    更新時間:2019-06-04 17:44

    李先聞是我國著名的細胞遺傳學家和作物育種學家。1915年考取四川省保送名額,進入清華預(yù)備學校;1923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并赴美國留學,在美國普渡大學學習園藝,又在康奈爾大學研究院專攻遺傳學,獲博士學位。他被稱為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植物細胞遺傳學家,中國植物細胞遺傳學的奠基人。

    目錄

    基本資料

    1

    中文名:李先聞

    外文名:Li H W

    國籍:中國

    出生地:重慶市江津縣

    出生日期:1902年10月10日

    逝世日期:1976年7月4日

    職業(yè):細胞遺傳學家和作物育種學家

    畢業(yè)院校:1923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

    主要成就:1929年在美國獲博士學位

    代表作品:粟類之演化,小麥矮生性之遺傳 等

    人物生平

    2

    李先聞于1902年10月10日出生在重慶市江津縣(原四川省江津縣)一個小農(nóng)家庭。1915年,在其叔父哲夫的鼓勵下,考取四川省保送生名額進入清華預(yù)備學校讀書,并立下了學農(nóng)的志向?!拔逅摹边\動時期,他以童子軍身份積極參加救國活動,結(jié)識了棄武從文、任操練團副團長的高班同學趙連芳。趙在清華組織新農(nóng)社,更加激發(fā)李先聞學農(nóng)的志趣。他們二人后來在農(nóng)業(yè)界多次共事合作,情誼深厚。

    1923年,李先聞從清華獲得學士學位后,隨即赴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PurdueUniversity)園藝系繼續(xù)求學。1926年獲得碩士學位進入康乃爾大學研究生院,師從國際著名的玉米遺傳學大師埃默森(R.A.Emerson),重點攻讀遺傳學。玉米遺傳學研究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集中于埃默森和他的學生們組成的研究集體里。李先聞是這個研究集體中唯一的中國學生,他與導(dǎo)師埃默森合作,研究玉米一種矮生性狀的遺傳。在當時國際遺傳學界,埃默森等人的玉米遺

    展開閱讀全文 ∨

    河大任教

    3

    李先聞教授在河南大學農(nóng)學院做番南瓜與南瓜的雜交,用細胞遺傳的研究成果寫了一篇報告。這篇報告在美國學術(shù)界反映良好。在河大任教期間,他也做小麥育種工作,親自開行,親自播種,親自掩土,把育種的田間工作全部了解操作一遍。1933年春天,李先聞教授在河南大學開始做小米(粟)開花的研究,白天每隔一小時,晚上每隔兩小時去察看一次,用馬燈照著數(shù)花朵,記錄下來。這項研究的報告,當時在美國農(nóng)業(yè)雜志上發(fā)表十幾篇。1935年,李教授在武漢大學初次實驗水稻育種,他自己記錄當時的情況:“我一人下田,穿短褲,水深沒脛,酷熱的天氣,猶如置身蒸籠內(nèi),蚊子四面夾攻,揮之不去?!钡诙?,又做了小米種間雜交工作,在珍珠小米中找到了“四元體”。1938年,在四川省農(nóng)業(yè)改進所繼續(xù)研究小米的進化,次年用一種名為“美國谷”的種子做水稻育種工作。1946年,從事小米雜交工作。1949年赴臺灣,為臺糖公司研究甘蔗育種的改良,推廣N:0310的

    展開閱讀全文 ∨

    我國植物細胞遺傳學的奠基人

    4

    在1926年,清華畢業(yè)前夕,李先聞受俞振鏞老師臨別贈言的啟發(fā),有志于主攻育種學。當他到康奈爾大學育種系作研究生時,沒有聽從系內(nèi)務(wù)實派教授的建議,選擇了著名遺傳學家R.A.艾默生教授作為他的主修科導(dǎo)師,著重攻讀遺傳學。這說明他對理論學科的認識,是不同于當時一般見解的。事實上,后來進入這個育種系的中國研究生中,再沒有像李先聞那樣主修遺傳學的。正因如此,康奈爾大學從事玉米遺傳的研究集體,給李先聞的學術(shù)生涯奠定了一個牢固的基礎(chǔ)。但學成回國后的頭幾年里,他一直是壯志未酬。1933年和1934年開始發(fā)表兩篇文章:《人工引變與育種》和《細胞遺傳學與育種之關(guān)系》,這是在國內(nèi)刊物上首先出現(xiàn)的這類實驗性的研究報告。李先聞到了河南以后,先是研究栽培粟的育種問題,隨即開展了粟的性狀遺傳和種間雜交試驗,為以后研究粟的進化打下基礎(chǔ)。武漢大學是他施展理論研究才能的理想園地。在那里,他和助手們首先發(fā)現(xiàn)了玉米不正?;ǚ郯l(fā)育的

    展開閱讀全文 ∨

    從實際出發(fā),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獻身手

    5

    李先聞常說,自己是一個農(nóng)家子弟,想不到能留洋深造。在入科學之門以后,他深知理論研究的重要,但也沒有忘記國家當前需要各種實用的科學技術(shù)?;貒院?,目睹國難當頭,農(nóng)村凋蔽,他又自恃清高,不愿涉足政經(jīng)之界,深知只有立足農(nóng)業(yè),為桑梓祖國效力,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夙愿。所以,在四川農(nóng)業(yè)改進所稻麥改良場工作期間,經(jīng)常能夠見到他穿一雙草鞋,騎著“洋馬兒”滿場奔忙;或是披星戴月,到川西各縣檢查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情況,嘗遍了“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的鄉(xiāng)村生活。從舊社會成長的知識分子都有著這樣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經(jīng)歷。對李先聞來說,這充分表明了他在強調(diào)理論科學的同時,是多么重視有應(yīng)用價值的科學技術(shù)了。

    在此期間,水稻品種的鑒定及推廣是全所的重點工作,李先聞為此結(jié)合地方實際,全力以赴地進行推動,承上啟下,從而做出了較好的成績。

    李先聞在臺灣花了大約12年光景致力于甘蔗品種的改良。為了摸清種蔗家底,他跑遍全島180多個農(nóng)場,受盡了日曬雨淋

    展開閱讀全文 ∨

    手腦并用,因材施教,培養(yǎng)后生

    6

    早在30年代李先聞在河南執(zhí)教時,就有一位誠摯忠厚的孟及人充當助手,從田間到實驗室,不分工種粗細,總在一起操作。他們之間的年齡相差不大,在那艱難環(huán)境中,總能相互配合,成為良師益友。后來2人一同到武漢大學,又轉(zhuǎn)到四川。由于川東試驗分場乏人照管,李先聞要孟及人前去合川工作,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才分手數(shù)年。到臺灣時,他又把孟及人推薦給臺灣糖業(yè)公司,主持一個分場的農(nóng)務(wù)工作,獲得上下各方的信任。他們前后幾十年融洽相處,從來沒有一句怨言相責。

    李先聞本人素有吃苦耐勞的作風,也要求他的助手們親自動手,手腦并用。這種習慣的養(yǎng)成可以追溯到他當研究生時代。從他保存的照片上可以看出,他和康奈爾大學玉米遺傳研究小組師生們那副田間勞動的著裝,滿身攜帶著一大堆授粉用的紙袋和刀等用具,完全像一群田間工作的農(nóng)民。他們既要抓緊玉米開花盛期,完成大量的授粉工作,又要進行細致的田間觀察,真正是手腦并用的繁重勞動。李先聞從他老師那里學到的

    展開閱讀全文 ∨

    屢經(jīng)困境,奮斗一生

    7

    在1929年回國以后的頭兩年里,李先聞初次闖入社會,就碰到了不尋常的遭遇。他以植物遺傳學專業(yè)出身,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學農(nóng)學院,卻被分到蠶桑系任講師,完全超出了自己的意料之外。接著不久,在好友的勸慰下,他用回國時節(jié)余的美金,自費留日,改學蠶體細胞遺傳學,以適應(yīng)今后的教學任務(wù)。不料回到南京以后,他的原有職位卻已被人頂替,變成了雞飛蛋打的結(jié)局。他不得已而跑到南通農(nóng)學院謀出路,終因那里設(shè)備太差,只能兼課;他無意遷就,才另求東北大學生物系教職,擔任學非所長的植物學教學工作,事后得知,這還只是個代理職務(wù)。當他帶著新婚伴侶回沈陽后不久,“九·一八”事變突起,又倉促移遷關(guān)內(nèi),謀得北平大學農(nóng)學院兼課教職,所得不足以糊口?;氐侥感G笾?,被生物系主任拒絕,幸由體育老師馬約翰教授照顧,充當籃球教練之職。清華雖好,終非自己久居之地,等不到一年,只好赴河南開封任教。

    開封是當年風沙之區(qū),學校教學條件和生活景況十分艱苦??梢?/p>

    展開閱讀全文 ∨

    簡歷

    8

    1902年10月10日 出生于四川省江津縣。

    1915年 考取清華留美預(yù)備學校。

    1923年 清華預(yù)備學校畢業(yè),同年赴美。

    1926年 畢業(yè)于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園藝系。

    1929年 美國康奈爾大學植物育種系研究生畢業(yè),獲博士學位。

    1929—1930年 任中央大學蠶桑系教授,旋赴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進修。

    1930—1931年 任東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清華大學體育教練。

    1932-1935年 任河南大學農(nóng)學院教授。

    1935—1937年 任武漢大學農(nóng)學院農(nóng)藝系教授、系主任。

    1938—1946年 任四川省農(nóng)業(yè)改進所稻麥改良場技正兼場長。

    1946—1948年 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1948—1961年 任臺灣糖業(yè)公司專家顧問,臺南糖業(yè)試驗所評議會主席,良種推廣執(zhí)行委員會主任。

    1954—1962年 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籌備主任。

    1962—1972年 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長。

    1965—1972年

    展開閱讀全文 ∨

    主要論著

    9

    1 LiHW.Heritablecharactersinmaize,XLV-Nana.JourHered.1933(24):279—281.

    2 LiHW,MengCJ,LiuTN.ProblemsinthebreedingofmilletSetariaitalica(L.)Beauv.JourAmerSocAgron,1935(27):963—970.

    3 LiHW,MengCJ,LiCH.Geneticstudieswithfoxtailmillet,Setariaitalica(L.)Beauv.JourAmerSocAgron,1940(32):426—438.

    4 LiCH,PaoWK,LiHW.InterspecificcrossesinSetaria,Ⅱ.Cytologicalstudiesofinterspecifichybridsinvolvingl)S.faberiiandS.

    展開閱讀全文 ∨

    榮譽

    10

    1948年,李先聞被評為中央研究院的首批院士。他先后參加了第9、10、11屆國際遺傳學大會,并當選為第11屆國際遺傳學大會的副主席。他被稱為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植物細胞遺傳學家,中國植物細胞遺傳學的奠基人。

    《自述》

    11

    本書是一位終生獻身學術(shù)研究的科學家的人生全景紀錄?!男梁ジ锩降诙问澜绱髴?zhàn),從清華學堂的師生到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院的著名遺傳學研究集體,從教育學術(shù)界的世象和潛規(guī)則到家庭瑣屑,世態(tài)炎涼,作者都娓娓道來。

    李先聞(1902~1976)。四川江津人,植物遺傳學家和作物育種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清華學校畢業(yè)(1923),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1929),曾任東北大學、河南大學和武漢大學教授,四川農(nóng)業(yè)改進所技正,中研院植物所研究員,臺灣糖業(yè)公司專家顧問,臺南糖業(yè)試驗所評議會主席,臺灣中研院植物所籌備主任、所長。

    出版說明自序

    1 我的家世

    2 小學時候

    3投考清華

    4 清華八年

    5留學時期

    6 回國后頭兩年

    7 艱苦的河南大學農(nóng)學院

    8 武漢大學的生活

    9 抗戰(zhàn)期間四川九年

    10 第一次重返美國

    11 進中央研究院

    12 來臺后最初十四年

    13 重返中研院

    14 我的家庭后記

    李先聞自己承認,他的中文不是太好。因此,本書不

    展開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