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高清免费毛片|久久99中文字幕|精品国产91免费在线|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 <abbr id="gugae"></abbr><menu id="gugae"><acronym id="gugae"></acronym></menu>
  • <dl id="gugae"><small id="gugae"></small></dl>
  • 當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羅豐祿簡介

    羅豐祿

    更新時間:2019-06-21 10:20

    羅豐祿,字稷臣,1850年10月21日(清道光三十年九月十七日)生于福建閩縣,為新梅公支系第六世孫。羅豐祿畢業(yè)于福州船政學堂,1877年赴英國留學,之后先后兼任清朝駐英公使館翻譯、駐德國公使館翻譯。1880年2月,學習期滿回國,入幕于北洋大臣李鴻章,兼任李鴻章的英文秘書、外交顧問兼翻譯。1883年5月,羅豐祿調(diào)升水師營務處道員,后協(xié)同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及林泰曾等起草《北洋海軍章程》。1896年清朝廷諭命以二品頂戴記名海關道,賞四品京卿,出任駐英兼意、比三國公使。羅豐祿的侄子羅忠霖在甲午海戰(zhàn)中在定遠艦上服役并英勇犧牲。

    目錄

    基本資料

    1

    中文名:羅豐祿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福建閩縣(今福州市)

    出生日期:1850年10月21日(庚戌年)

    逝世日期:1903年

    職業(yè):駐外使館翻譯外交顧問、駐外公使

    畢業(yè)院校:福州船政學堂,英國皇家理論學院

    主要成就:北洋海軍創(chuàng)建人之一 起草《北洋海軍章程》 代表中國與英國就高升號索賠談判

    人物生平

    2

    羅豐祿,字稷臣,1850年10月21日(清道光三十年九月十七日)生于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家住城內(nèi)南營20號,兄弟九人,豐祿排行第七,為新梅公支系第六世孫。1867年(清同治六年),豐祿考入福州船政學堂"求是堂藝局",經(jīng)甄別遴選,羅豐祿入后學堂學英文、駕駛專業(yè)。他勤奮聰穎,每考必冠,1874年3月以大考第一名成績畢業(yè)于后學堂第一屆駕駛班,受到船政大臣沈葆楨賞識和提拔,破格升任教習。1877年3月,清廷選派第一屆赴歐留學生,羅豐祿以候選主事、翻譯身份獲選,可見他在當時已是同輩中的佼佼者。羅豐祿于5月11日(三月十八日)抵達英國,入英國倫敦琴士官學(King'sCollege,皇家理論學院),受教于化學家、《化學鑒原續(xù)編》與《補編》的原作者C.L.Bloxam,學習氣學、化學、格致,尋求"以格致哲學為體,政治交涉為用"。在學期間兼任華洋“翻譯、文案

    展開閱讀全文 ∨

    相關事件

    3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春,俄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李鴻章奉命作為頭等專使前往祝賀,羅豐祿以翻譯身份隨李鴻章從上海乘法國郵船"愛納司托西蒙"號赴俄參加沙皇的加冕典禮,并參加中俄《御敵互相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的談判。在此之前,俄國會同法、德發(fā)起三國還遼成功,清廷上下視俄國為救星,包括李鴻章、翁同龢、張之洞在內(nèi)的元老重臣均傾向聯(lián)俄。清政府的外交政策也由“以夷制夷”轉向“結強援”。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鴻章在莫斯科簽訂了《中俄密約》,中俄結盟共同對付日本,并同意俄國修筑西伯利亞鐵路經(jīng)過中國的黑龍江、吉林直達海參崴。在德國,羅豐祿參加李鴻章與俾斯麥的會見;在英國,謁見維多利亞女皇,獲賜"羅稷臣豐祿爵士";在法國、比利時、美國等參與各種外交活動,1896年清朝廷諭命以二品頂戴記名海關道,賞四品京卿,升任太仆寺卿(從三品),出任駐英兼意、比三國欽差大臣

    展開閱讀全文 ∨

    去世

    4

    1896年4月,羅豐祿以翻譯身份隨李鴻章從上海乘法國郵船"愛納司托西蒙"號赴俄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并參加中俄《御敵互相援助條約》的談判。隨后羅豐祿又隨代表團出訪德、荷、比、法、英、美等國。1896年11月23日,羅豐祿以二品頂戴記名海關道賞四品京卿出任駐英公使兼駐義(意大利)、比(比利時)公使,1897年授三品京堂銜。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fā)后,英、法、俄、德、美、日、意、奧等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沙俄在參加八國聯(lián)軍進攻京津的同時,侵占中國東北三省,并于11月誘逼奉天將軍增祺簽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妄圖變中國東北三省為它的殖民地。在全國人民強烈反對聲浪中,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官員亦表示反對,日本、英國為維護其在華利益也向清廷施加壓力。清廷左右為難,既想與沙俄維持共同制日同盟關系,又想利用西方列強力量迫使沙俄從我東北撤軍。1901年8月29日,清廷調(diào)“外

    展開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