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湛然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蘇宜興縣
出生日期:711年
逝世日期:782年
職業(yè):高僧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天臺宗人尊為第九祖
代表作品:《法華玄義釋簽》二十卷、《法華文句記》
人物生平
至天寶七年(748),三十八歲,始在宜興君山鄉(xiāng)凈樂寺出家。既而前往會稽開元寺,就四分律相部宗名僧曇一,廣究律部。又在吳郡開元寺,敷講《摩訶止觀》。六年后(天寶十三年,754),玄朗圓寂,于是在東南各地盛弘天臺教法。當(dāng)時禪、華嚴(yán)、法相諸宗,名僧輩出,各闡宗風(fēng),湛然慨然以中興天臺為己任,常對弟子說:“今之人或蕩于空,或膠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將欲取正,舍予誰歸?”從而祖述所傳,撰天臺三大部注釋及其他凡數(shù)十萬言,顯揚宗義,對抗他家,于是臺學(xué)復(fù)興。天寶、大歷間(742—779),玄、肅、代三宗前后征召他入京,他均托病固辭。初住蘭陵(今江蘇武進(jìn)縣),晚年遷天臺國清寺,以身誨人,耆年不倦,當(dāng)戰(zhàn)亂饑饉之際,眾多學(xué)徒來集。德宗建中三年(782),在佛隴道場圓寂。天臺宗人尊為第九祖。一般稱為荊溪尊者,又稱妙樂大師。弟子有道邃、行滿、元浩等三十九人,其中吳門元浩(—817)于《法華》、《止觀》之學(xué)深有所得,
主要著作
湛然著作,有《法華玄義釋簽》二十卷、《法華文句記》三十卷、《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四十卷,注釋三大部,闡明智顗教觀深旨。又有《金剛錍》一卷、《止觀義例》二卷、《法華五百問論》三卷,建立自宗正義,破斥他家異解。此外有《摩訶止觀輔行搜要記》、《維摩經(jīng)略疏》各十卷、《維摩經(jīng)疏記》六卷或三卷、《華嚴(yán)經(jīng)骨目》二卷、《法華經(jīng)大意》、《十不二門》、《始終心要》、《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各一卷等。其中《十不二門》,原是《法華玄義釋簽》卷十四之一節(jié),湛然在《釋簽》中,立色心、內(nèi)外、修性等十種不二門,發(fā)揮本、跡十妙之深旨,后人以其說在天臺教學(xué)上占居重要地位,錄出別行,注解多到五十余部?!缎x釋簽》、《文句記》、《止觀輔行》、《金剛錍》、《始終心要》也都有后人注解。
湛然極力發(fā)揮智顗之宗義,然而有時借助于《大乘起信論》,有時接近賢首家言,其獨特學(xué)說,是“無情有性”論,他在《金剛錍》、《止觀義例》及其他著作中,按依正
個人影響
湛然努力闡釋的重點有兩方面︰一方面,對天臺的基本理論三大部都作了注解,并加以發(fā)揮,特別是使圓融三諦之說更加深刻。他認(rèn)為,三諦不但相即,而且有雙遮雙照之統(tǒng)一意義。原來講‘空’偏重于遮,講‘假’偏重于照,‘中’則遮照俱有,這就把肯定與否定分開了。湛然則以為‘空’‘假’兩者都有否定(遮)有肯定(照),既非單純的一種,也不是三者簡單的聯(lián)合,而是雙方都具有遮照,這就叫雙遮雙照。另一方面,他為了對付賢首、慈恩的緣起說,對于本宗原有的理論又加以補充。他采取了《起信論》中如來藏緣起的思想。因此,他對于‘性具’方面就用了《起信論》的‘真如隨緣’來解釋‘一念三千’之說。以為‘諸法真如隨緣而現(xiàn),當(dāng)體即是實相’,這樣一來,天臺宗原來的思想,就未免變得模糊了。
此外,他還直接批判了慈恩、賢首、禪宗各家的理論。慈恩宗窺基曾作《法華玄贊》,其中有很多不同意天臺宗的地方,湛然批判慈恩的重點就放在這部書上,他寫了《法華五百問論
人脈關(guān)系
出于湛然門下的還有梁肅(官僚、能文),著有止觀一類的書,與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相調(diào)和,提出返本之說等等。這已非天臺宗的主要學(xué)說了。(中略)
湛然本與清涼有師弟關(guān)系,清涼曾向他問過學(xué)。湛然把賢首宗學(xué)說的重要典據(jù)《起信論》的思想,特別是不變隨緣的重要論點也吸收到了天臺宗來,這在他以前是沒有的。他并且對此作了不同于賢首宗的解釋。賢首宗認(rèn)為︰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正如《論》中以水與波為喻,盡管波濤洶涌,形象千變?nèi)f化,但其濕性(即水)不變。天臺宗則不這樣認(rèn)為,他們主張︰不變隨緣是一致的,不變即隨緣,隨緣即不變,波即是水,水即是波,不必用什么濕性來說。換言之,不變與隨緣,不是用濕性與水來比,而是以波與水來比。荊溪的這一說法,是利用了《起信》的矛盾處,以與賢首宗相對抗,并且集中批評了這一點。根據(jù)賢首宗的說法,最終歸結(jié)是有情有佛性,無情無佛性,因此,他們所說的性起之性只能是心性而不是法性。天臺反對它,認(rèn)為性起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