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朱正色
別名:字應(yīng)明,號和陽
國籍:中國明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順德府南和縣
出生日期:公元1539年(嘉靖十八年)
逝世日期:公元1606年(萬歷三十四年)
職業(yè):明代官吏
主要成就:寧夏平叛、治理黃河,創(chuàng)辦十方院
代表作品:《涉世雄譚》
官職:寧夏巡撫、右副都御使
官階:正二品
人物生平
朱正色(1539年——1606年),字應(yīng)明,號和陽,明順德府南和縣朱營村人。明萬歷甲戌科進士,歷官縣令、兵部員外郎、兵備僉事、兵備副使、巡撫、右副都御史,官階正二品。
主要成就
明萬歷2年,朱正色進京趕考被錄取為進士,由此入仕為官。朱正色初次為官是在河南的偃師任知縣。他“以國是為重、以民瘼為先”的思想在這里得到初次實踐。朱正色一上任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通過清錢糧和核軍實、審學(xué)霸、剪土豪,很快把烏煙瘴氣的偃師縣治理得井井有條。上級州府兩院稱贊他為“治稱一時之最,才堪九省之沖。
不過,朱正色最令人稱道的是在湖北江陵縣當(dāng)知縣時與當(dāng)朝首輔大臣張居正之間發(fā)生感人故事。
偃師縣的初仕告捷,引起朝廷的廣泛關(guān)注。當(dāng)朝首輔大臣張居正點名要朱正色到江陵縣去治理那里爛攤子。江陵縣是張居正故鄉(xiāng),正在推行萬歷新政他常常為家鄉(xiāng)官場的齷齪寢食不安。
朱正色一到江陵縣,就有人勸其到張居正府上去拜訪,以謝重用。不料,朱正色怒顏呵斥道:我早知道你們縣的弊端,杜絕不了禮俗,所以不能打破常例,所以清查不了錢糧。我到這里就是要打破常例,就是要杜絕俗禮。況且我剛剛上任,不曾為百姓辦一件好事,我有什么理由去張府見面
人物評價
張居正曾夸贊說:“吾縣二百年間,僅見此官,一塵不染,百廢俱興,非常品也?!?/p>
上級州府官員贊他為“治稱一時之最,才堪九省之沖。”
寧夏巡撫期間,時人評價其有“子房之帷幄多籌,仲淹之甲兵夙富”的韜略。
軼事典故
明萬歷二年,朱正色進京趕考,被錄取為進士,由此入仕為官。朱正色初次為官是在河南偃師任知縣。他的“以國是為重、以民瘼為先”的思想在這里得到初次實踐。朱正色一上任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通過清錢糧、核軍實、審學(xué)霸、剪土豪,很快把烏煙瘴氣的偃師縣治理得井井有條。上級的州府兩院稱贊他為“治稱一時之最,才堪九省之沖”。
不過,朱正色最令人稱道的是在湖北江陵縣當(dāng)知縣時與當(dāng)朝首輔大臣張居正之間發(fā)生的感人故事。
偃師縣的初仕告捷,引起了朝廷的廣泛關(guān)注。當(dāng)朝首輔大臣張居正點名要朱正色到江陵縣去治理那里的爛攤子。江陵縣是張居正的故鄉(xiāng),正在推行萬歷新政的他常常為家鄉(xiāng)官場的齷齪寢食不安。
朱正色一到江陵縣,就有人勸其到北京張居正府上去拜訪,以謝重用。不料,朱正色怒顏呵斥道:“我出任江陵,是為百姓興利除弊,初到任,尚未給百姓辦事,就去獻媚上司,這種惡習(xí)從今要丟掉!”“從我不謝起,從我不教起”。三天后,朱正色在衙門口掛上一副
親屬成員
祖父:朱隆
父親:朱家卿,以朱正色貴,封兵部車駕司員外郎。
母親:王氏
妻子:左氏
個人作品
《涉世雄譚》、《練兵新法》、《征士錄》、《清福錄》、《朔方奏議》等,其中《涉世雄譚》被收入《四庫全書》,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介紹:“是書乃其備兵甘肅時所著,取諸史記傳所載事跡之有關(guān)兵法及才智明決足啟發(fā)人意者,分門摘錄,而各附評語于條末,每類中又各分奇品正品,詞氣纖譎,學(xué)陳亮而不成者也?!?/p>
后世紀(jì)念
朱正色,字應(yīng)明,號和陽,邢臺南和人,明朝萬歷年間的杰出賢臣。其墓地位于南和縣北部的邵屯鄉(xiāng)朱營村東北200米處,東側(cè)200米為南和城關(guān)通往白佛的公路。墓地南北長400米,東西寬100米,地勢北高南低,沙堿土壤。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文物部門在1976年至1995年間曾多次對朱正色墓地進行調(diào)查。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墓區(qū)存封土堆3座,墓葬前有圣旨碑3通,石供桌2,個,石香爐6個,神道自北向南分別有文臣、馬、武士、獅、貔貅、羊、鹿等石刻各一對。朱正色墓及其附屬文物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對研究明代的雕刻、書法,以及探索當(dāng)時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狀況具有重要價值。
朱正色墓區(qū)南北向分布,墓葬位于北端,神道及石雕在南。3座封土大致呈“品”字形排列,分別編號為M1、M2、M3。M1封土前有石供桌1個,供桌兩側(cè)各立圣旨碑1通;M2供桌前有圓形石香爐3個,東西向排列,西側(cè)立圣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