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翁獨健
國籍:中國
出生地:福清三山鎮(zhèn)坑邊村
出生日期:1906
逝世日期:1986
職業(yè):史學家、教育家
代表作品:《元田制考》,《元代政府統治各教僧侶官司和法律考》,《愛薛傳研究》
個人履歷
翁獨?。?906—1986)原名翁賢華,清光緒三十二年十月十三日(1906年11月28日)出生在福清三山鎮(zhèn)坑邊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
他少時家境貧寒,3歲時又患了小兒麻痹癥,行走困難,主要靠二姐丹秋,背著他走。民國2年(1913年)進入小學,雖然天資聰穎,但過分貪玩,所以成績平平。其母是一位勤勞、賢良、明事理的農村婦女,經常對他教育開導。他牢記慈母諄諄教誨,刻苦自勵,奮發(fā)向上,此后,學業(yè)成績節(jié)節(jié)上升。小學畢業(yè)名列榜首,并以各科全優(yōu)的成績先后就讀于福清融美中學和福州英華中學。中學畢業(yè)后,這個家貧、志堅、身殘、學優(yōu)的青年,為了擺脫困境,實現繼續(xù)求學深造的夙愿,經友人介紹,前去北京同鄉(xiāng)邵循正的兄弟家中擔任家庭教師,并省吃儉用,積攢學費。民國17年(1928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燕京大學歷史系,并改名翁獨健。
人物生平
初進燕京大學就讀時,沒有獎學金。他一方面勤奮學習,另一方面擠時間去干些擦黑板、掃地、倒痰盂等雜活,維持清苦的生活。從第二年起,即以優(yōu)等的成績獲得了獎學金,他才得以念完大學。在燕大讀書時,為歷史學家鄧之誠、洪業(yè)、陳垣等所賞識。受洪業(yè)老師的指導,被破格吸收參加《道藏子目引得》等的編纂工作。在洪業(yè)、陳垣等老師的影響下,他決定從事蒙元史的研究。民國21年(1932年),他撰寫《元田制考》學士論文,獲得文學士學位,進入研究院進修深造。民國24年(1935年),他撰寫《元代政府統治各教僧侶官司和法律考》畢業(yè)論文,獲得碩士學位。燕京大學研究院畢業(yè)后,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蒙元史。
由于學習成績年年優(yōu)等,所以年年獲得較高的獎學金。但依然過著清苦的生活,并且由指導老師介紹他教漢文,積攢一筆資金,進住美國波士頓一家專治小兒麻痹癥醫(yī)院,雖無法根治,但行走較前方便。民國27年(1938年),他用英文撰寫了近10萬字
個人成就
早年專攻蒙元史,在蒙元史研究工作中成就突出。他與已故的韓儒林、邵循正兩位先生各以開創(chuàng)性成就,把我國蒙元史研究推到新的階段。他在1940年代發(fā)表的《新元史、蒙兀兒史記愛薛傳訂誤》、《斡脫雜考》、《蒙古時代的法典編纂》、《元典章譯語集釋》等論著,史料翔實,論述精辟,文字凝煉,均為蒙古史開創(chuàng)性研究,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他從1940年9月至1952年在燕京大學歷任講師、教授、教務長、代校長等職。共和國成立后,翁獨健榮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兼市教育局局長,并擔任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1952年起任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主任。他曾去烏蘭巴托為中蘇蒙合作共同研究蒙古史進行了有益的磋商。1956年任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主任。同年,全國人大民委組織少數民族歷史調查組,獨健任內蒙東北調查組組長,親自撰寫《蒙古族簡史》的部分章節(jié),并審定全書。還作為民族史研究的代表,參加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十二年發(fā)展規(guī)劃的討論和制定。發(fā)表《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