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翁偶虹
別名:翁麟聲、藕紅、偶虹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北京人
出生日期:1908
逝世日期:1994
職業(yè):曲作家、理論家、教育家
畢業(yè)院校:京兆高級中學
代表作品:《鎖麟囊》《將相和》《響馬傳》《大鬧天宮》《紅燈記》
主要成就:《戲曲論文集》《編劇生涯》
戲劇人生
翁偶虹的父親在清朝政府的銀庫任職,嗜好京劇。耳濡目染,少年時代的翁偶虹就對京劇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常跟隨其姨父著名京劇花臉梁惠亭先生和名票胡子均先生學唱花臉,偶爾也粉墨登場。1926年,翁偶虹從郎家胡同第一中學考入京兆高級中學(河北師大的前身順天高等學堂進入民國后改建為京兆公立第一中學,1925年改名京兆高級中學)。在入學第一年的游藝會上,翁偶虹就以飾演《托兆》中的楊七郎、《賣馬》中的單雄信而名噪校園。第二年,翁偶虹飾演了《捉放曹》里的曹操、《連環(huán)套》里的竇爾墩,第三年演的是《草橋關》里的姚期,《定軍山》里的夏侯淵和《失街亭》里的馬謖。在翁偶虹和一幫票友的帶動下,京兆高中游藝會的京劇彩唱,成為非常精彩的保留節(jié)目,并且在北京城開風氣之先,引得其他學校紛紛效仿。他們有時候也受邀到其他學校演出。除上述劇目外,翁偶虹還演出過《法門寺》的劉瑾,《鬧江州》的李逵等人物,深受戲迷們的喜愛。
后來,京兆高中的京
創(chuàng)作劇目
翁偶虹先后為程硯秋、金少山、李少春、袁世海、葉盛蘭、童芷苓、黃玉華、吳素秋等演員以及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富連成科班編寫劇本。一生共編寫劇本(包括移植、整理、改編)100余出,其代表劇作有《宏碧緣》、《火燒紅蓮寺》、《三婦艷》、《甕頭春》、《鎖麟囊》、《女兒心》、《鴛鴦淚》、《美人魚》、《鳳雙飛》、《小行者力跳十二塹》、《同命鳥》、《薔薇刺》、《蝶戀花》、《碧血桃花》、《英雄春秋》、《花貓戲翠屏》,《百鳥朝鳳》、《比翼舌》、《玉壺冰》、《白虹貫日》、《罵綿袍》等。
翁老創(chuàng)作年表——花馬金裘
1,《溫酒斬華雄》 為中華戲校學生改編,1931年
2,《孤忠傳》 為中華戲校學生改編,1931年,
取材自岳飛抗金的故事
3,《平陽公主》 為中華戲校學生改編,1936年
4,《頭二本宏碧緣》 為中華戲校學生編排
取材自評書《綠牡丹》
王金璐飾駱宏勛,宋德珠飾花碧蓮,傅德威飾花振芳,李金泉飾駱母
5,《火燒紅蓮寺》 為中華戲
代表劇目
翁偶虹一生編寫劇本(包括移植、整理、改編)100余本,最為人們熟知的作品有《鎖麟囊》、《將相和》、《響馬傳》、《大鬧天宮》、《李逵探母》、《紅燈記》等。
創(chuàng)作特色
翁偶虹在作劇中,十分注重人物的塑造,他把能否寫出生動的人物形象,視為一劇成敗之關鍵。他曾說:“高爾基把文學稱做‘人學’,那么戲劇也可以視為‘人劇’?!彼谒茉烊宋飼r,很少使用那種平鋪直敘的方式,而是著力于在不同的事件和戲劇矛盾中去揭示人物內(nèi)在的心理狀態(tài)。例如《鴛鴦淚》一劇,作者為了塑造周仁的正義英烈性格,在全劇中緊緊地把握住周仁“為友獻妻”這一事件,安排了這樣三個關節(jié):一是周仁見妻子馮素蕙刺殺嚴年未成,恐露破綻,強忍悲淚,示妻自刎。二是王四公誤認周仁將盟嫂獻給了嚴年,憤怒之下杖打周仁,而周仁為顧全大局,只得把委曲埋在心底,忍辱受杖。三是周仁的盟兄杜文學在邊疆破敵立功,回朝加爵,又誤認周仁獻出了盟嫂,隨之又是一頓責打。周仁“憤人情之以怨報德,恨世道之暗無天日”,他不肯自辨而存,在盟友杜文學的屈打之下,含冤而殉。(見翁偶虹《翁偶虹編劇生涯》)作者正是通過這三處矛盾,把周仁這個正義果敢,憤世嫉俗,
繪畫戲劇
翁偶虹還是著名的臉譜繪畫大師,他認為臉譜的“五性”,是從創(chuàng)造中國文字是“六書”來的。使其成為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戲曲臉譜研究大家。
畫戲的范疇,是從搜集、摹畫、繪制開始,進而研究戲曲臉譜的藝術規(guī)律。翁先生對臉譜的愛好,基于他對花臉表演藝術的酷愛。孩童時代,他便從姨父梁惠亭先生和名票胡子鈞先生學唱花臉。遇有粉墨登場,常煩盟兄劉連榮幫忙勾畫。由于不甘旁人“彩畫人頭”之誚,遂嘗試著自己拿起了畫筆,攬鏡濡染。稍長,從臉上勾畫,激起探討臉譜的來源、衍變及藝術個性的興趣。為便于保存,發(fā)展為紙上臨摹,分門別類,裝幀成冊;有特殊扮相的,還加畫盔頭、髯口、服飾,以準確地記其舞臺風貌。
從那時起,“六戲齋”儼然變成了一間畫室,彩筆鱗列,翰墨藻陳。翁先生常常午夜在茶樓戲園觀賞楊小樓、尚和玉、錢金福、金少山、郝壽臣、侯喜瑞等諸京劇名伶的精彩表演,默記臉譜。不等戲散,便一溜兒煙地轉(zhuǎn)回家門,挑燈拈毫,仔細摹畫……京劇以外,
主要著作
翁偶虹先生不僅是著名的戲劇家,還是難得的散文大家,其作品以優(yōu)美醇厚的散文筆法,描述民國時期的北平市井和梨園行的境況,創(chuàng)造了一種令人流連往返的文字魅力。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了許多翔實的戲劇史料、藝壇的軼事趣聞以及民國時期北平、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的社會風情,是一部難得的、原汁原味的、平民戲劇家的自述。晚歲,總結(jié)其一生的創(chuàng)作實踐,編撰有《翁偶虹戲曲論文集》和《翁偶虹編劇生涯》兩部專著。此外還有《翁偶虹劇作選》。
翁偶虹的《自志銘》寫得很的經(jīng)典,如下:
也是讀書的種子,也是江湖伶?zhèn)?,也曾粉墨涂面,也曾朱墨為文。甘作花虱子于菊圃,不厭蠹魚于書林。書破萬卷,只青一衿;路行萬里,未薄層云。寧俯首于花鳥,不折腰于搢紳。步汗卿而無珠簾之影,儀笠翁而無玉堂之心??雌茖嵨雌?,作幾番閑中忙叟;未歸反有歸,為一代今之古人。
《翁偶虹看戲六十年》是先生60余年看戲經(jīng)歷的觀感記錄,涉及京、昆、梆、弋等劇種百余位知名演員,分成“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