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劉英俊
國籍:中國
出生地:吉林長春東郊八里鋪一個破磚窯里
出生日期:1945
逝世日期:1966
職業(yè):軍人
信仰:馬列、毛澤東思想、共產(chǎn)主義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經(jīng)歷
1938年因家庭窮困,其父劉天祿(1912年-1999年)遷往東北長春謀生,在長春市東郊落戶。其母朱秀蘭(1923年-2009年),是第五、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劉英俊是家中的獨子。劉英俊犧牲后,其父母自1996年起由養(yǎng)女魏夢華養(yǎng)老送終。
1945年,劉英俊生于長春市東郊八里堡一個破磚窯里。1960年東站小學畢業(yè)進入長春市十八中學讀書。1962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駐黑龍江佳木斯市的23軍67師200團重炮連任戰(zhàn)士。
入伍后,他處處以雷鋒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地為連隊、為人民群眾做好事,甘當無名英雄。他工作積極,先后受到營、團6次獎勵。
1966年3月15日早晨,他和戰(zhàn)友們駕著3輛馬拉炮車外出訓練,在佳木斯公共汽車站附近,他駕的炮車轅馬被汽車喇叭聲所驚,突然向人群沖去,這時有6個兒童嚇呆了,孩子們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刻,他把韁繩在胳膊上纏了幾道,猛力一拉,使驚馬前蹄騰空而起,緊
主要榮譽
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追記一等功1次。1966年7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發(fā)出向他學習的通知。1966年7月28日,《人民日報》發(fā)表題為《人民的好兒子》的社論,把學習活動推向全國。
為了永久紀念,吉林省將其家鄉(xiāng)改名為"長春市郊區(qū)英俊人民公社"(現(xiàn)為二道區(qū)英俊鎮(zhèn))、英俊生產(chǎn)大隊(現(xiàn)名英俊村)。烈士生前就讀的長春市十八中學命名為“英俊中學”。
長春市革命烈士紀念館設有劉英俊烈士事跡陳列室。英雄的犧牲地佳木斯市為紀念“人民的好兒子”劉英俊烈士犧牲30周年,1996年3月前,共青團佳木斯市委倡議,在烈士犧牲地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劉英俊重塑雕像。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外界評價
1966年7月28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社論以熱烈贊頌的口吻和散文詩一般的語言寫道:
“毛澤東同志經(jīng)常教育我們,要學習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他說:‘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p>
這種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這種精神,就是為了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的需要,一輩子埋頭工作,任勞任怨,不求名,不為利,安于當螺絲釘,安于做人民革命事業(yè)的普通一兵。
這種精神,就是為人民,為革命,不怕苦,也不怕死。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的,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
誰有了這樣的精神,誰就能夠經(jīng)受一切嚴峻的階級斗爭和革命戰(zhàn)爭的考驗,經(jīng)受各種艱難困苦的考驗。
在人民革命戰(zhàn)爭的槍林彈雨中,就可以成為董存瑞、黃繼光、司馬義買買提、羅光燮、麥賢得。
在敵人的鍘刀、老虎凳前面,就可以成為劉胡蘭、江竹筠。
在緊急的危險關頭,就可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