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高清免费毛片|久久99中文字幕|精品国产91免费在线|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 <abbr id="gugae"></abbr><menu id="gugae"><acronym id="gugae"></acronym></menu>
  • <dl id="gugae"><small id="gugae"></small></dl>
  • 當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鄒鐘琳簡介

    鄒鐘琳

    更新時間:2019-08-29 12:42

    鄒鐘琳(1897—1983),農業(yè)昆蟲學家,農業(yè)教育家,是我國水稻螟蟲防治研究的先驅。他首次提出栽培治螟的防治方法;在昆蟲生態(tài)學的研究和應用上做出了突出貢獻,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昆蟲生態(tài)學》專著。

    目錄

    基本資料

    1

    中文名:鄒鐘琳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江蘇省無錫縣后宅鎮(zhèn)

    出生日期:1897年9月12日

    逝世日期:1983年7月23日

    職業(yè):農業(yè)昆蟲學家,農業(yè)教育家

    代表作品:《農業(yè)病蟲害防治法》、《普通昆蟲學》、《經濟昆蟲學》

    性別:男

    生平簡介

    2

    鄒鐘琳1897年9月12日出生于江蘇省無錫縣。1917年畢業(yè)于常州第五中學。因受學監(jiān)史哲夫勸導,鄒鐘琳立定學農志向,考入南京高等師范農業(yè)專修科。在校期間,受農科主任、植物病理學家鄒秉文教授實干精神的感召,暑假都是在杭州和安慶郊區(qū)農場里度過的;他利用實習機會,抽空采集植物病蟲害標本,帶回學校供同學上實驗課用。他還對南京附近發(fā)現(xiàn)和搜集到的15種植物真菌病的標本作了整理、鑒定,寫成論文,經鄒秉文推薦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1920年鄒鐘琳從南京高等師范畢業(yè),留校任助教。他在鄒秉文的指導下,從事采集標本,做顯微切片,安排學生實習,管理儀器和進行真菌分類等一些具體工作。1921年南京高等師范改為東南大學,農業(yè)專修科改為本科。鄒鐘琳一邊擔任助教工作,一邊補學本科的課程。正值回國不久的著名動物學家秉志博士在該校創(chuàng)建我國第一個生物系。鄒鐘琳十分敬仰秉志博士,在主修植物病理學的同時,還選修了秉志講授的動物學和動

    展開閱讀全文 ∨

    個人簡歷

    3

    1897年9月12日 出生于江蘇省無錫縣后宅鎮(zhèn)。

    1917年 畢業(yè)于常州第五中學。

    1920—1929年 畢業(yè)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農科,留校當助教;選修了動物學和動物生理學等課程,獲學士學位,并提升為講師。

    1929—1931年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昆蟲學及經濟動物學系進修昆蟲學及昆蟲生態(tài)學,獲碩士學位。

    1932—1945年 任中央大學副教授、兼江蘇省昆蟲局技術部主任,教授、兼西北農學院代理院長。

    1945—1948年 任中央大學教授、兼二部主任。

    1948—1949年 任中央大學教授、兼農學院院長。

    1949—1983年 任南京大學教授。

    1983年7月23日 逝世于南京。

    相關記載

    4

    鄒鐘琳,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八月十六日生,鴻山鎮(zhèn)后宅中街人。民國2年(1913年)考入江蘇省常州第五中學。民國6年畢業(yè),考人南京兩江高等師范學校農科。在農村實習時,他愛采集標本。民國9年,他將在南京郊區(qū)采集到的15種植物真菌病標本進行研究,寫成《中國菌病見聞錄》一文,發(fā)表在《科學》雜志上。是年畢業(yè)留校當助教。同年12月,南京成立東南大學,他轉入東南大學農科執(zhí)教。后調入江蘇省在東南大學農科內建立的昆蟲局,開始進行螟、蝗蟲的防治研究。他經常在水稻田邊觀察螟蟲產卵、孵化、生長和發(fā)育情況,摸清了螟蟲的生長規(guī)律和一年的繁殖代數(shù),從而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使江蘇地區(qū)的螟蟲防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民國18年秋,他由江蘇省昆蟲局資助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昆蟲系深造。民國20年獲碩士學位,后再入康奈爾大學深造。民國21年回國,任中央大學農學院副教授兼江蘇省昆蟲局技術訓主任。在華北蝗蟲災區(qū)調查中他曾發(fā)現(xiàn)東

    展開閱讀全文 ∨

    主要論著

    5

    1 鄒鐘琳.中國菌病見聞錄之二.科學,1920,4(12).

    2 鄒鐘琳.中國南部經濟植物病害志.科學,1924,9(3).

    3 鄒鐘琳.中國蝶類采集錄.科學,1924,9(4).

    4 鄒鐘琳.昆蟲與人生.農學(東南大學農科專集),1924,1(5).

    5 鄒鐘琳.蝗蟲科中之水稻害蟲.稻作害蟲學.江蘇二農印,1925.

    6 鄒鐘琳.三化螟之研究.江蘇昆蟲局專刊第二號,1925.

    7 鄒鐘琳.昆蟲與土壤.科學,1925,10(8).

    8 鄒鐘琳.江蘇省水稻害蟲錄.科學,1925,10(10).

    9 鄒鐘琳.江蘇省三化螟蟲之研究報告.農學,1925,2(6).

    10 鄒鐘琳.水稻之花飛虱.江蘇昆蟲局專刊第四號,1926.

    11 鄒鐘琳.江蘇水稻之花飛虱.農學,1926,3(2).

    12 鄒鐘琳.江南除螟撮要.江蘇昆蟲局印,1927.

    13 鄒鐘琳.嘉定縣麥類黑粉病調查.農學,1927,3(6).

    14 鄒鐘琳.二化螟蟲.

    展開閱讀全文 ∨

    我國水稻螟蟲防治研究的先驅

    6

    1922年在江蘇省昆蟲局時,鄒鐘琳就開始從事水稻螟蟲的防治研究。他經常深入農村調查搜集螟害標本,進行防治試驗。他在昆山、松江、丹徒等縣,與當?shù)厝耸柯?lián)合組織除螟會,指導做合式秧田、采卵、燃燈;在水稻生長期,夜以繼日地蹲在田頭觀察記載螟蟲的生長發(fā)育過程;水稻收割后,挖稻根消滅越冬成蟲;回到昆蟲局,又忙著舉辦除螟講習會。經過幾年努力,鄒鐘琳查明了江蘇省螟蟲發(fā)生的代數(shù)并總結了各種防治方法的效果;并發(fā)表了《三化螟之研究》等數(shù)篇研究報告和論文,為水稻螟蟲防治做了開拓性的工作。

    1932年鄒鐘琳從國外歸來,繼續(xù)對水稻螟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防治方法作了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生育期的水稻品種受三化螟為害輕重有很大差別,并于1936年發(fā)表了《江蘇省數(shù)種水稻生長期與三化螟為害之關系》的論文??谷諔?zhàn)爭期間,鄒鐘琳在重慶繼續(xù)水稻螟蟲研究達6年之久,查明三化螟第三代幼蟲侵害水稻的時間為7月25日至8月25日。如果川東春季降雨太遲,

    展開閱讀全文 ∨

    在昆蟲生態(tài)學研究和應用上的貢獻

    7

    鄒鐘琳在昆蟲生態(tài)學的研究上造詣頗深。1932年回國后,堅持用昆蟲生態(tài)學的理論,解決生產中的問題。他在江蘇昆蟲局兼任技術部主任期間,深入江蘇、華北蝗區(qū)調查,對中國飛蝗分布與氣候地理的關系;東亞飛蝗變型現(xiàn)象以及飛蝗發(fā)生狀況與防治效果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fā)現(xiàn)東亞飛蝗因種群密度不同而發(fā)生變型現(xiàn)象,其種群密度與蝗區(qū)的生態(tài)特點有密切的關系,并根據這些規(guī)律提出了蝗害的預防方法。為當時國內消滅蝗害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中國遷移蝗之變型現(xiàn)象及其在國內之分布區(qū)域》獲得1941—1942年度高等教育學術三等獎。

    50年代,鄒鐘琳主持全國重點課題“小地老虎的研究”。他從生物學、生態(tài)學的觀點,對小地老虎生物學特性及其發(fā)生規(guī)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最后匯集成《小地蠶論文集》出版。許多成果在生產上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有的還拍成科教片,在全國進行宣傳。

    鄒鐘琳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理論知識,掌握國內主要農業(yè)

    展開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