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張耳
別名:常山王,趙王,謚曰景
國籍:中國河南開封
民族:漢
出生地:河南開封
出生日期:公元前264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202年
職業(yè):輔佐趙王
主要成就:起義反秦,助漢討楚
秦末
張耳(前264年-前202年),秦末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人。
史記:“張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時(shí),及魏公子無忌為客?!?/p>
魏公子無忌,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信陵君。他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僖王異母弟。信陵君為人喜好結(jié)交豪杰,“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致“食客三千人”。因?yàn)樗拇嬖?,諸侯不敢犯魏國,時(shí)間長達(dá)十余年。他做過的最為轟動(dòng)的一件事,莫過于斬殺晉鄙,奪得兵權(quán),解救趙國于危難之中。為此,他躲在趙國十年。最后魏國危難,他才為了救國而返還。此后,他聯(lián)絡(luò)五國兵馬,大起聯(lián)軍攻打秦國。秦人躲在函谷關(guān)后面,不敢出戰(zhàn)。最后秦人使出離間計(jì),魏安僖王上當(dāng),疏遠(yuǎn)了信陵君,拿回了他的兵權(quán)。信陵君失落,終日酗酒,最終因酒而死。沒過幾年,秦滅魏。
在這樣的人門下當(dāng)食客,除了雞鳴狗盜之輩,也有隱士侯贏、屠夫朱亥這樣的仗義之徒。窺一斑而知全豹,張耳混跡其中,可見其人性情。
古代的戶籍制度,比如井田制,相對嚴(yán)格地限制人口流動(dòng),有些
西漢
劉不疑(?—前186年),漢惠帝劉盈第三子,在位兩年,原封恒山王,后因避諱漢文帝劉恒之名,改稱常山王。公元前188年封為常山王,卒于公元前186年。
劉弘(?―前180年),西漢后少帝,原名劉山,曾用名劉義,漢惠帝劉盈之子,前少帝劉恭異母弟,西漢第四位皇帝。
公元前187年四月二十八日,劉山被封為襄成侯。公元前186年七月,常山王劉不疑死后,劉山于七月二十七日接封為常山王,并改名劉義。
公元前184年6月15日,呂后命常山王劉義繼任帝位,并改名為劉弘,史稱后少帝。
公元前180年9月,呂后逝世。經(jīng)過周勃、陳平等人努力后,鏟除呂氏家族力量。朝臣認(rèn)為,劉弘及濟(jì)川王劉太、淮陽王劉武、常山王劉朝并非漢惠帝親生兒子,應(yīng)當(dāng)廢黜。待朝臣選定漢高祖與妃子薄氏之子代王劉恒作為新皇帝(即漢太宗孝文皇帝),并迎入長安后,于公元前180年11月14日誅殺劉弘等人。
劉朝,漢惠帝劉盈之子子。本封軹侯,劉弘登基后,改封常山王。公
東漢
劉昞,東漢孝明帝劉莊之子,永平十五年封常山王,建初四年,徙為淮陽王,以汝南之新安、西華益淮陽國。立十六年薨。
劉側(cè),劉昞幼子。永元二年,漢和帝立劉昞小子劉側(cè)復(fù)為常山王,奉昞后,是為殤王。立十三年薨,父子皆未之國,并葬京師。
劉章,劉昞之子。劉章初封防子侯,劉側(cè)死后,劉章襲封常山王。漢和帝憐章早孤,數(shù)加賞賜。延平元年就國。立二十五年薨,是為靖王。
劉儀,劉章之子。嗣封常山王。立十七年薨。是為頃王。
劉豹,劉儀之子。嗣封常山王。立八年薨,是為節(jié)王。
劉暠,劉豹之子。嗣封常山王。三十二年,遭黃巾賊,棄國走。建安十一年國除。
晉朝
司馬衡,字子平,司馬孚之子。曹魏封德陽鄉(xiāng)侯,進(jìn)封汝陽子,為駙馬都尉。武帝受禪,封常山王,邑三千七百九十戶。二年薨,無子。
司馬敦,司馬邕之子,司馬孚之孫。過繼給司馬衡,嗣封常山王。后來他歸宗,封安平王。
司馬殷,司馬邕之子,司馬孚之孫。司馬敦歸宗后,過繼給司馬衡,嗣封常山王。
司馬乂(277年―304年1月28日),字士度,河內(nèi)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武帝司馬炎第六子,八王之亂中的八王之一。
太康十年(289年),封為長沙王,授任員外散騎常侍。太熙元年(290年),任步兵校尉。永平元年(291年),受兄司馬瑋的牽連,被貶為常山王。永寧元年(301年),司馬乂率本國軍隊(duì)響應(yīng)齊王司馬冏等三王,討伐司馬倫,因功授任撫軍大將軍,復(fù)封長沙王。太安二年(303年),張方派遣部將郅輔率領(lǐng)三千兵卒,前往金墉城逮捕并燒死司馬乂,時(shí)年二十八歲。晉懷帝即位后,追謚為厲王。
北朝
拓跋遵(?-407年),北魏拓跋壽鳩之子,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之孫,道武帝拓跋珪的堂兄。
拓跋遵初封略陽公,晉封常山王。407年,被賜死。
拓跋素,常山王拓跋遵之子。始光三年,襲常山王爵。
拓跋陪斤,拓跋素之子。襲常山王爵,坐事國除。
元昭(元邵463-522),小字阿倪,拓跋陪斤之子。廣川縣開國公,晉封常山王。
元紹宗,常山王。
元素蓮,后魏時(shí)期的常山王?!缎绿茣酚涊d:元澹,字行沖,以字顯,后魏常山王素蓮之后。
爾朱度律,爾朱榮族弟。元曄之立,以爾朱度律為太尉公、四面大都督,封常山王。
杜粲,農(nóng)民起義軍將領(lǐng),常山王。殺其主莫折念生。
北齊孝昭帝高演(535年―561年11月23日),字延安,神武帝高歡第六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武成帝高湛同母兄弟,母武明皇后婁昭君,南北朝時(shí)期北齊第三位皇帝,560年9月8日—561年11月23日在位。
高演初封常山郡公,天保元年(550年),晉爵常山王。乾明元年(560年
唐朝
李鎮(zhèn),唐肅宗李亨之孫,彭王李僅之子,授太仆卿同正員,封常山郡王。
田緒(764-796),中唐軍閥。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之子。興元元年(784年),殺堂兄田悅為帥,歸附朝廷,得授為魏博節(jié)度使,尚嘉誠公主,拜駙馬都尉。累遷檢校尚書左仆射、常山郡王,又徙封雁門郡王,實(shí)封五百戶,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暴疾死,年三十三,贈(zèng)司空。
王景崇,成德節(jié)度使王紹鼎之子,唐末割據(jù)軍閥,866—883年為成德節(jié)度使。大唐咸通七年(866年),王景崇繼位為成德軍節(jié)度使。后來因?yàn)槠蕉媱着褋y,進(jìn)爵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封趙國公。乾符五年(878年)進(jìn)封常山王、檢校太傅。中和三年(883年)王景崇逝世,享年三十七歲,贈(zèng)太傅,謚:忠穆。
五代宋金
李英,宋太宗元德皇后的父親。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追贈(zèng)檢校太尉、安國軍節(jié)度、常山郡王。
楊濛(?―937),字志龍,五代時(shí)期南吳君主楊行密第三子。武義元年(公元919年)受封廬江郡公,順義七年(公元927年)楊溥即皇帝位,楊濛進(jìn)封常山王,次年改封臨川王,又任昭武節(jié)度使及中書令。公元937年,楊濛被周弘祚所殺。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楊濛被追封為臨川靈王。
完顏襄,金朝大將。本名完顏唵,金昭祖五世孫。
大定二十三年(1183),拜平章政事,封蕭國公。二十八年(1188)進(jìn)尚書右丞相,與徒單克寧、張汝霖同受顧命。后代來谷清臣統(tǒng)軍北伐韃靼。
章宗承安元年(1196)九月,得勝還師,升左丞相,封常山郡王。后北部復(fù)叛,為左副元帥,減價(jià)糶粟,以濟(jì)貧民,安定民心。后封南陽郡王。謚武昭。
元朝
劉秉忠(1216-1274年),初名劉侃,字仲晦,號(hào)藏春散人。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學(xué)家。
劉秉忠曾出家為僧,法號(hào):子聰。后來認(rèn)識(shí)忽必烈,在忽必烈的游說下,還俗改名劉秉忠,成為忽必烈的左膀右臂。
劉秉忠是元初政壇一位很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對于元代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奠定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同時(shí),又是一位詩文詞曲兼擅的文學(xué)家。
至元十一年,逝世。元世祖贈(zèng)太傅,封趙國公,謚號(hào)文貞。元成宗時(shí),追贈(zèng)太師,改謚文正。元仁宗時(shí),追封常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