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常連安
別名:常安
國籍:中國
民族:滿族正白旗人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899年
逝世日期:1966年
職業(yè):演員
人物生平
常連安,師從焦德海。原名常安,北京人,滿族。
七歲喪父。八歲時曾赴東北,在那里學京劇,唱黑頭,兼演老生,藝名小鑫奎。
十四歲進北京富連成班學京劇老生三年,與馬連良、于連泉等同科,蕭長華在其本名常安中加一連安,取藝名常連安。后因嗓子“倒倉”(青春發(fā)育期嗓音變低?。o法唱戲回家。
十九歲學變戲法,曾到張家口賣藝,在張家口,長子出生,因當?shù)爻瞿⒐剑∶∧⒐健?/p>
民國十二年(1923)張家口鬧水災,賣藝收入微薄,便攜妻兒到天津,在三不管搭變戲法的萬傻子(萬子信之父)班,于明地演出相聲。小蘑菇拜相聲名家張壽臣為師,取名常寶堃。
民國二十二年常連安被張壽臣代收為師弟,正式改行說相聲。小蘑菇出師后,與常連安合說相聲,子逗父捧。
民國二十四年起小蘑菇改由趙佩茹捧哏后,常連安便改為給二兒子二蘑菇常寶霖捧哏。父子們的相聲在天津、北京演出和由電臺播放,名聲很大。
民國二十七年,常連安在北京西單商場創(chuàng)辦了啟明茶社(其班社名為長春
表演特點
常連安說相聲活路較寬,捧逗皆能,尤其擅長說單口相聲和唱太平歌詞。他與二蘑菇合說的相聲及他唱的太平歌詞,曾長時間在北京的電臺播放,家喻戶曉。他和長子常寶堃、次子常寶霖、三子常寶霆、四子常寶華、五子常寶慶、六子常寶豐及其孫常貴田(常寶堃之子)、常貴德(常寶霆之子)等都說相聲,代有傳人,人稱“常氏相聲世家”。
專場演出
1961年孟冬,天津市文化局舉辦了“常氏相聲專場”,常氏一家祖孫三代演出了豐富多彩的相聲節(jié)目。遠在蘭州的常寶霖偕伙伴全常保來津演出了《戲魔》、《洋藥方》、《報菜名》;海政文工團的常寶華和李洪基合演了《昨天》、《水兵破迷信》、《買賣話》,又為侄兒常貴田捧了《黃鶴樓》、《一封信》等;常寶豐也和趙佩如合演了《五紅圖》;“攢底”由常寶霆、白全福合演《不同的風格》、《百花盛開》和《夢中婚》。常連安除在中場演出單口相聲《當行論》、《空城計》、《黃半仙》外,還和寶慶、寶豐、貴田、貴祥合演了新編群口相聲《老少對》。
1963年春,常連安隨天津市曲藝團南下演出,因勞致疾,1964年組織上安排他退休。常連安不顧肝病折磨,以堅強的毅力堅持從事藝術工作,1966年不幸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