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余叔巖
別名:余叔言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890年11月28日
逝世日期:1943年5月19日
職業(yè):京劇老生
主要成就:京劇老生“余派”創(chuàng)始人
代表作品:《搜孤救孤》、《王佐斷臂》、《戰(zhàn)太平》【空城計】
人物生平
余叔巖(1890年11月28日-1943年5月19日),原名余第棋,又名余叔言,早年藝名小小余三勝,京劇老生。名第祺,湖北羅田人。余三勝之孫,余紫云之子。余叔巖在全面繼承譚派(鑫培)藝術(shù)的基礎(chǔ)上,以豐富的演唱技巧進行了較大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成為“新譚派”的代表人物,世稱“余派”。誕辰:1890年11月28日,光緒十六年(庚寅)十月十七日;逝世:1943年5月19日,農(nóng)歷癸未年四月十六日;
學藝
余叔巖幼從吳聯(lián)奎學京劇老生戲,辛亥革命后拜譚鑫培為師,譚授其《太平橋》中史敬思、《失街亭》中王平的演技。他認真鉆研京劇老生藝術(shù),多方虛心求教。姚增祿、李順亭、錢金福、王長林、田桐秋、陳德霖、鮑吉祥等人,都是他請益的良師。王榮山、貫大元等人,都是他交流藝術(shù)的益友。業(yè)余譚派老生研究家王君直和陳彥衡,在唱念方面對他幫助最大,王君直曾介紹李佩卿做他的琴師。
演出概況
余叔巖幼時用“小小余三勝”藝名出演于天津下天仙戲院,紅極一時,變聲后回北京休養(yǎng),后因病倒倉回京,得其岳父陳德霖之助,向錢金福、王長林等學把子和武功,由姚增祿授其昆曲戲《石秀探莊》等。同時向陳彥衡、愛新覺羅·溥侗(紅豆館主)、王君直等人學譚派唱腔。在此期間他用心觀摩譚鑫培的演出,凡與譚氏合作過的鼓師、琴師乃至檢場人、龍?zhí)祝家灰惶撔恼埥?,技藝大進。并參加春陽友會票社,多方學習,用功不懈。1918年后,嗓音恢復,以叔巖之名重返舞臺。他充分發(fā)揮其學譚心得和本身特長,上演大量老生劇目,文武昆亂不擋,一舉成名,與楊小樓、梅蘭芳在當時京劇界鼎立而三,并稱“三大賢”,代表了20世紀20至30年代老生、武生、旦角的最高藝術(shù)水平。
1923年8月22日,在紫禁城內(nèi)漱芳齋,京劇名流匯聚一堂,登臺演出16個劇目。其中《定軍山》余叔巖。他除不斷演出于北京之外,曾數(shù)次去漢口、上海、天津各地演唱,譽滿全國。1928年后
藝術(shù)活動
理論研究和社會活動
余叔巖1928年后雖不再作營業(yè)演出,但并未中斷其京劇事業(yè)。他一直重視京劇的理論研究、社會活動和授徒工作。1931年與梅蘭芳作為發(fā)起人,在北平成立了國劇學會。他以他與張伯駒合編的《亂彈音韻輯要》作為學會附設(shè)的傳習所的音韻學課程教材,并寫出了京劇胡琴《老八板》文章,發(fā)表在1932年《國劇畫報》第13期上。1932年,余叔巖在國劇學會中公開作了關(guān)于京劇老生演唱法則的講演(1932年《國劇畫報》28、29兩期刊登過這次講演的消息和部分內(nèi)容),從多方面概括了余叔巖所主張的京劇老生演唱法則,是研究余叔巖演唱藝術(shù)理論的重要參考資料。
代表劇目
余派劇目基本同于譚派,代表作有《搜孤救孤》、《王佐斷臂》、《戰(zhàn)太平》、《審頭刺湯》、《清官冊》、《問樵鬧府·打棍出箱》、《盜宗卷》、《南陽關(guān)》、《寧武關(guān)》、《鎮(zhèn)譚州》、《定軍山》、《戰(zhàn)宛城》、《戰(zhàn)樊城》、《長亭會》、《摘纓會》、《黃金臺》、《太平橋》、《上天臺》、《捉放宿店》、《擊鼓罵曹》、《陽平關(guān)》、《連營寨》、《空城計》、《武家坡》、《汾河灣》、《賣馬當锏》、《珠簾寨》、《桑園寄子》、《托兆碰碑》、《洪羊洞》、《四郎探母》、《打漁殺家》、《御碑亭》、《打侄上墳》、《天雷報》、《二進宮》、《失印救火》、《烏龍院》、《烏盆記》、《翠屏山》、《打嚴嵩》、《瓊林宴》、《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
余派藝術(shù)
他與馬連良、高慶奎并稱為京劇第三代的“老生三杰”。他全面繼承了祖父余三勝(第一代“老生三杰”之一),老師譚鑫培(第二代“老生三杰”之一)的豐厚傳統(tǒng),特別深入地鉆研了集前輩技藝精華之大成的譚派藝術(shù)。他向許多文人學者學習詩詞書畫,還比較系統(tǒng)地學習了四聲、音韻方面的知識。憑著他的文化素養(yǎng),在全方位掌握了譚派特點和規(guī)律的基礎(chǔ)上,又從博雅精深處尋求發(fā)展,達到了“出藍勝藍”的再創(chuàng)造境界,創(chuàng)立了自己新的藝術(shù)流派,世稱余派。
因為體弱多病,余叔巖自成一家后,活躍在舞臺上的時間并不長久,只有1917年到1928年十多年,但他的藝術(shù)影響卻是十分深遠的。他曾分別和楊小樓、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同臺合作,加工演出了大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劇目,將京劇藝術(shù)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他是一位唱念做打全面發(fā)展的藝術(shù)大師,而他的演唱藝術(shù)尤其膾炙人口。
京劇界常用“云遮月”的說法來贊賞余叔巖的聲音美,就是說,他的嗓音主要不靠亮度取勝,
合作名家
余叔巖演戲之所以成功,除其本人有很高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外,另一重要因素是他有許多出色的合作者為輔弼。李順亭、錢金福、程繼先、陳德霖、王長林、裘桂仙、鮑吉祥等對他的演出都起著很大的支持作用。余叔巖曾和王長林、錢金福、程繼先在他北京的家中照過許多戲裝相片,其中有余、王的《瓊林宴》、《翠屏山》,余、錢的《寧武關(guān)》、《定軍山》,余、程的《鎮(zhèn)潭州》,余單人的《寧武關(guān)》、《定軍山》、《洗浮山》等,這些相片照得氣度典雅、神態(tài)生動,堪稱京劇藝術(shù)珍品。從中不僅可以研究余本人的身段,還可以了解王、錢、程三位的身段、化妝以及各位之間的合作情況。余叔巖還有許多戲裝和練功的照片,對于研究他的身段也有參考價值。從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其身段、把子的要領(lǐng),如子午像、腰、丁字步、弓箭步、前后手、山膀、眼神,以及刀、槍、馬鞭的拿法和全身的勁頭等的實際情況。
唱片作品
余叔巖成名后,先后在百代(1920)、高亭(1924)、長城(1932)、國樂(1940)等唱片公司灌過37面唱片(由杭子和、白登云司鼓,李佩卿、朱家夔、王瑞芝操琴)。
百代公司:捉放曹(行路)、賣馬耍锏、法場換子、一捧雪、上天臺、戰(zhàn)樊城、打棍出箱、桑園寄子、四郎探母、八大錘(念白,于羅福山合錄)此時操琴皆為李佩卿,司鼓為杭子和。
高亭公司:搜孤救孤、洪羊洞、空城計、托兆碰碑、魚腸劍、戰(zhàn)太平、狀元譜、烏盆計、珠簾寨、八大錘(原板)操琴李佩卿,司鼓杭子和。
長城公司:捉放宿店、打漁殺家、失街亭、摘纓會、烏龍院、打嚴嵩。操琴換為朱家夔,司鼓杭子和。
國樂公司:伐東吳、打侄上墳、沙橋餞別、操琴王瑞芝,司鼓白登云(國樂唱片另有金鼓版行市)。
這些唱片包括除[反二簧]之外的各種板式的唱段,在《八大錘》和《一捧雪》中有念白,這些唱、念格調(diào)清雅、韻味純厚,可以用以研究余叔巖在四聲、尖團、轍口、上口、三級韻、用嗓、發(fā)
研究傳承
從1918年余叔巖重登舞臺起直到他的晚年,潛心鉆研學習余派藝術(shù)之人足踵相接,絡(luò)繹不絕,包括祝蔭亭、吳鐵庵、楊寶忠、楊寶森、譚富英、王少樓、陳少霖、李適可、張伯駒、李少春、孟小冬、趙貫一、鄒功甫、陳大濩、范石人和其他許多名演員和研究家。親授弟子僅七人,即所謂“三小四少”:孟小冬、楊寶忠(小小朵)、譚富英(小譚)、李少春、王少樓、吳彥衡(吳少霞),陳少霖,票友中則以張伯駒實得親傳。其中所獲最多者,在演員中當首推他的得意弟子孟小冬,研究家中以他的好友張伯駒為最。私淑余派藝術(shù),親身觀摩余叔巖演出最多,并能在藝術(shù)上運用自然者,以李適可(止庵)最為著名。特別應(yīng)當大書特書的是孟小冬,她對繼承、發(fā)揚和傳授余派老生藝術(shù),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她曾正式收錢培榮、趙培鑫等人為徒,保存了許多余派老生的珍貴藝術(shù)資料。孫養(yǎng)儂著有《談余叔巖》一書,孟小冬為之作序,對了解余叔巖家世、師友、弟子、演出、舞臺合作者、灌片經(jīng)過等方
弟子介紹
在其主要弟子中,除吳彥衡改演武生外,藝業(yè)皆工穩(wěn),各具有不同的特色。孟行腔吐字、舉手投足,形神具備,于規(guī)矩中顯出功力,有清醇雅淡的韻味。其《搜孤救孤》、《失空斬》、《捉放曹》、《奇冤報》、《洪羊洞》、《法門寺》、《黃金臺》、《御碑亭》、《武家坡》等劇皆出色。
譚富英以譚派嗓音唱余腔,游刃有余,唱工戲質(zhì)樸純正,淋漓酣暢,其快板之脆、勁、疾,最為出色??堪褢蚋?。唯做工不尚細膩。至晚年風格有較大變化。能戲有《奇冤報》、《碰碑》、《珠簾寨》、《四郎探母》、《定軍山》、《戰(zhàn)太平》、《南陽關(guān)》等。
余叔巖大弟子,早期學余較為全面,改琴師后輔佐三弟楊寶森在學余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了新的流派。
李少春藝兼文武,唱做皆精,戲路寬博,且有許多獨特的創(chuàng)造。青年時期摹學余派藝術(shù)頗有心得,《戰(zhàn)太平》、《洗浮山》、《定軍山》、《陽平關(guān)》、《擊鼓罵曹》、《八大錘》、《打魚殺家》等劇都能體現(xiàn)余派風格。中年以后兼取馬(連良)派、麒(麟童)
主要親屬
余叔巖元配夫人為陳德霖之女,生余慧文、余慧清二女,繼配姚姓,生幼女余慧齡。
活動年表
1904年,光緒三十年(甲辰):小小余三勝在Beka公司灌錄唱片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丁未),秋:周信芳與余叔巖同臺
1913年,農(nóng)歷癸丑年:李直繩堂會
1914年,農(nóng)歷甲寅年:春陽友會票房成立
1915年2月5日,農(nóng)歷甲寅年十二月廿二日,晚:余叔巖重返舞臺
1918年10月19日,農(nóng)歷戊午年九月十五日:余叔巖與梅蘭芳首次合作演出
1919年4月,農(nóng)歷己未年:梅祖母八十壽辰堂會
1919年9月,農(nóng)歷己未年:余叔巖老母六十華誕堂會
1919年11月,農(nóng)歷己未年:京劇三大賢輪番獻藝于武漢
1920年11月,農(nóng)歷庚辰年:漢口紅十字會為華北賑災舉辦義演
1922年10月,農(nóng)歷壬戌年:程艷秋首次赴上海演出
1925年,農(nóng)歷乙丑年:余叔巖在百代公司灌錄唱片
1925年,農(nóng)歷乙丑年,秋:姚玉芙商請言菊朋與梅蘭芳合作未果
1925年3月,農(nóng)歷乙丑年:張作霖壽誕堂會
1925年10月2日,農(nóng)歷乙丑年八月十五日:荀慧生改藝名“白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