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張令濤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出生地:浙江寧波
出生日期:1903年11月26日
逝世日期:1988年11月20日
職業(yè):中國著名連環(huán)畫藝術家
畢業(yè)院校:上海美術專門學校
代表作品:《楊家將》《紅樓夢》《三國歸晉》《女媧補天》等
人物簡介
張令濤(1903—1988),浙江省寧波市人,1921年畢業(yè)于上海美專。
張令濤先生最初長期做美術編輯,為教科書插圖,為兒童良友社編繪畫報、畫冊,解放前就開始從事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曾先后創(chuàng)作了《班超》(與胡若佛合作)、《梁紅玉》、《梁山伯與祝英臺》、《梁紅玉擊鼓討金》(與胡若佛合作)以及《賣油郎與花魁女》、《武松與潘金蓮》、《西廂記》、《孟姜女萬里尋夫》、《魯濱遜漂流記》、《鴻鸞禧》、《夏完淳》(與胡若佛合作)、《女媧補天》、《楊家將》、《紅樓二尤》等多部連環(huán)畫。
解放后,他與胡若佛先生成為自由職業(yè)者,長期進行連環(huán)畫合作,繪制了大量古典連環(huán)畫。他倆是多產(chǎn)、全能的連環(huán)畫家,特別是古裝人物,信手拈來,神情兼?zhèn)?。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妖魔鬼怪、市井百姓,無所不能。
雖然他倆的作品也存在人物造型雷同,但他們熟練流暢的傳統(tǒng)技法、精心刻畫的人物造型、華麗多彩的畫面、獨樹一幟的畫風,深受連環(huán)畫讀者的喜愛。
張令濤先生于1
人物生平
張令濤,自幼愛好文學與繪畫,勤奮自學。小學就讀在杭州,中學畢業(yè)于蘇州。上世紀二十年代初,考入劉海粟創(chuàng)辦的“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為首屆畢業(yè)生,和葉淺予、陳秋草、潘思同、方雪鴣、但杜宇等,均為第一屆的高才生。
畢業(yè)初期,張令濤亦曾參加過葉淺予主編的《上海漫畫》和方雪鴣、潘思同、陳秋草等創(chuàng)立的“白鵝畫會”(在虹口北四川路)一些社會文化活動。后因結(jié)婚成家有了負擔,不能不求一項固定職業(yè)。經(jīng)伯父張葆靈向張元濟總經(jīng)理推薦,入商務印書館編輯所擔任美術編輯。其時,“商務”編輯人才濟濟,各有專長,共達兩百多人。張令濤素描基礎扎實,擅長鋼筆畫,初進館時為“商務”四大雜志:《東方雜志》《小說月報》《婦女雜志》《學生雜志》作封面設計和文章插圖。先后和沈雁冰、鄭振鐸、胡愈之、鄺富灼等合作共事,十分融洽,受到他們的贊賞。
此時,商務印書館最主要的營業(yè)收益為教育部審核批準的《新學甲小學國語教科書》,行銷全國各地,每年發(fā)行量高達千
人物作品
《東周列國志》之《勾踐》、《宋襄公》、《楚漢相爭》、《韓信拜師》、《自稱齊王》
《西漢演義》之《暗渡陳倉》、《追韓信》
《三國演義》之《三國歸晉》
《楊家將》之《楊業(yè)歸宋》、《楊七郎打擂》、《雙龍會》、《李陵碑》、《智審潘仁美》
《紅樓夢》之《寶玉初會黛玉》、《王熙鳳》、《黛玉葬花》、《劉姥姥進大觀園》、《鴛鴦抗婚》、《劉姥姥救巧姐》
《西游記》之《怒打假國丈》。
《聊齋》之《辛十四娘》、《小謝》、《嬌娜》
《女媧補天》
《朱痕記》
《雙生趕船》
《文天祥》
《班超》
《夏完淳》
《梁紅玉擊鼓討金》
《女媧補天》
《昆侖奴》
《呂布與貂蟬》
《盤絲洞》
《蔡文姬》
《血染長平》(與張子凡)
《老桑樹下的故事》(與張子凡)《拉郎配》(與黃子希)
《楊金花奪帥印》(與黃子希)
人物合作
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人美社連創(chuàng)室人才濟濟、流派紛呈,集中了在滬所有的連環(huán)畫大家,號稱“一百零八將”,張令濤、胡若佛就是其中的二位,他倆以熟練流暢的傳統(tǒng)技法,精心刻畫的人物造型,華麗多彩的畫面,獨樹一幟的畫風,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連環(huán)畫愛好者們,并一直被讀者津津樂道。
張令濤、胡若佛是多產(chǎn)全能的連環(huán)畫家,特別是古裝人物畫信手拈來,神情兼?zhèn)?。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妖魔神靈,市井平民,他們無所不能。綜觀這一時期的古典系列套書,幾乎都有他倆的作品:《西游記》中的《怒打假國丈》、《西漢演義》中的《暗渡陳倉》、《追韓信》、《三國演義》中的《三國歸晉》、《紅樓夢》中的《寶玉初會黛玉》、《王熙鳳》、《黛玉葬花》、《劉姥姥救巧姐》、《劉姥姥進大觀園》,“老東周”中的《宋襄公》、《楚漢相爭》、《韓信拜師》、《自稱齊王》。
在津美版幾十冊的《聊齋》系列中,張令濤、胡若佛合作的《辛十四娘》、《小謝》、《嬌娜》是公認畫得最好
作品賞析
建國初期,連環(huán)畫《紅樓夢》問世后,讀者無不為之喝彩。特別是張令濤、胡若佛繪的《寶黛初會》、《王熙鳳》、《鴛鴦抗婚》、《劉姥姥進入大觀園》、《劉妊妊救巧姐》、《黛玉葬花》等那自成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更為人所稱道,而他們筆下那些神采靈動、嫵媚多姿、淡雅秀美、神形兼?zhèn)洹⒆缘锰烊さ募t樓女兒形象尤其膾炙人口,有口皆碑。
張令濤、胡若佛的仕女形象之所以能達到如此神韻境界,是因為他們對人物思想性格的真切理解和自然情態(tài)的演繹;還因為他們塑造形象的新美、雋永;再加上他們那嫻熟筆觸的協(xié)調(diào),因而能給人一種難以言喻的美。
《紅樓夢》的繪制,可以說是張令濤胡若佛繪畫史上的轉(zhuǎn)折點,它奠定了張令濤胡若佛的藝術風格。從此他們那枝優(yōu)揚的畫筆常常穿梭于我國的古典時空中,經(jīng)典佳作源源問世,使人目不暇接。由于此時期他倆傳世的作品較多,使我們今天尚能一飽眼福。
在《紅樓夢》中,他們在明確作品主題的基礎上,以精、雅、華麗、別致等意趣刻意去鋪排